天天看點

頑固失眠?其實,睡眠可以自由"控制"

頑固失眠?其實,睡眠可以自由"控制"

"自控睡眠"的啟發,"自控鎮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多模式睡眠,不僅能使失眠患者想睡覺,而且不會引起過度鎮靜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對于持續性失眠患者,這是一種新的治療理念和手段。

頑固失眠?其實,睡眠可以自由"控制"

  睡眠是人體周期性中一種自發和可逆的休息狀态,其特征在于身體對外部刺激的反應減弱和意識的暫時中斷。各種關于睡眠的研究越來越清楚地表明,睡眠對人類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影響。

失眠不僅痛苦,而且危險

  失眠是難以入睡的睡眠友好型環境,夜間或清晨經常醒來,并且一定是由于睡眠品質差和第二天睡眠時間不足引起的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和煩躁不安等社會功能。

  重要的是要注意,偶爾的失眠不能被診斷為失眠。另外,如果睡眠時間不夠,但白天醒來腦功能不受影響,就不能算作失眠。如果您連續1個月以上每周失眠2至3次,并伴有白天社交功能障礙,則需要保持警惕。如果上述情況持續3個月沒有緩解,失眠的診斷肯定會建立。

  效率低下和錯誤是失眠後的常見問題。失眠引起的認知障礙會根據職業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最危險的是高風險職業中的失眠症患者,它們造成災難性事故的可能性要高得多。有資訊表明,前挑戰者号航天飛機墜毀和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事故與從業人員睡眠不足有關。

傳統療法的可得性很差

  目前,失眠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實體治療、替代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

  實體治療主要包括反複經顱磁刺激、電擊治療、經顱直流治療等。實體治療的種類很多,副作用小是其突出的優點,但是個體差異的效果較大。研究和流行的是反複的經顱磁刺激治療,但世界各地的專家之間沒有達成共識,是以沒有包括在指南的建議中。替代療法包括針頭、氣功和瑜伽。

  睡眠藥物主要是苯二氮卓類藥物,以穩定性為代表。近年來,一些醫院也使用抗抑郁藥和抗精神病藥來治療失眠。藥物治療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失眠治療方法。但是,長期藥物治療或用藥方法不一樣,容易引起藥物依賴和成瘾。此外,研究表明,安眠藥有引起跌倒、癡呆和惡性良性腫瘤的風險。是以,失眠用藥應控制不超過兩周,不超過四周。

  認知行為療法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睡眠領域唯一推薦的失眠療法。其核心是通過糾正人與床之間的關系來治療失眠,簡而言之,床僅用于睡眠和性活動,除了所有其他活動都不應該在床上進行。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在醫生和患者之間面對面進行,也可以通過電話或網際網路進行。認知行為療法通常被認為對50%的失眠症患者有效。

"自控鎮痛藥"的靈感

  自我控制睡眠方法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中期。當時,止痛藥領域出現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進步,那就是患者自控鎮痛技術的發明和應用。

這是利用電腦控制原理,達到患者的"自控、分時、即時"鎮痛效果。我們用這種革命性的技術,有效控制了心髒手術患者的術後疼痛,但同時發現手術前引起的恐懼和失眠也是一個難題,是以考慮用病人的自控抗焦慮來緩解術前的緊張。雖然由于缺乏誘導自然睡眠的藥物,這種設計在當時沒有實作,但它啟發了我們試圖讓患者控制自己的睡眠。

近年來,随着天然睡眠誘導藥物的廣泛使用,以及患者自控藥物技術的提高,"患者自我控制睡眠"終于得以實作。經過6年多的實踐和探索,我們提出了"患者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的新概念,這是我國麻醉界對國際睡眠醫學的原創性貢獻。

  "患者自控睡眠"是利用自控藥物的給藥裝置和藥物,當失眠者想要入睡時,自己的壓迫器官可以注射到體内适量的藥物,進而誘導自然睡眠或生理睡眠的一種方式,給人"想睡覺就睡"的體驗。

  "患者控制睡眠"的第一個顯着優點是将藥物的濃度控制在安全範圍内,使患者入睡而不會引起過度鎮靜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第二個優點是"患者控制睡眠"誘導自然睡眠,使患者的大腦恢複适當比例的輕度,深度和快速移動的睡眠,并恢複每晚約五個周期的睡眠節律。快眼睡眠也是一個夢境期,與深度睡眠共同構成了核心睡眠,核心睡眠是睡眠品質的關鍵。

  "患者自我控制睡眠"在開始時的主要效果展現在糾正異常的睡眠節律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複睡眠結構調節,我們發現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等常見疾病逐漸消失,由于失眠對大腦神經結構的損傷也可以得到修複。

多模式睡眠可提高效率

  大約50%的失眠患者僅靠自我控制睡眠技術無法治愈失眠。在這種情況下,多模式睡眠誕生了。

所謂多模式睡眠,就是利用多學科和多種手段,根據不同階段存在的失眠患者的主要沖突,有針對性地去解決。治療涉及麻醉、止痛、心理治療、耳鼻喉科、神經内科等科室,治療除"患者自控睡眠"外,還反複經顱磁刺激、認知行為治療等。臨床實踐表明,以"患者自控睡眠"為主線的多模式睡眠,可以大大提高持續性失眠患者的治愈率。

  多模式睡眠主要适用于藥物依賴性慢性持續性失眠。失眠患者在疾病早期主要表現為睡眠節律紊亂,屬于功能變化,如果不及時糾正會對大腦中的神經細胞造成損害。這也是慢性失眠難以治愈的重要病理基礎。"患者自控睡眠"作為多模式睡眠的主線是通過長時間反複糾正睡眠節律紊亂,逐漸達到修複腦細胞、治愈失眠的目的。是以,這種治療與過去最大的差別在于強調失眠治療的原因。

  當然,"自我控制睡眠"并不完美。例如,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打開靜脈通路,不僅給患者帶來不便,而且有感染的風險。在未來,我們設想通過可程式設計的密閉宮内給藥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顯着減少藥物使用。此外,目前"患者自控睡眠"裝置的運作參數仍需人工滴定和調節,未來人工智能技術有望取代它。

為助力健康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醫學願景"欄目将聚焦醫學各領域的先進理念和優秀實踐,打造高端醫療智庫,創新亮點,細化發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

策劃:方琦

作者:安建雄,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副院長

編輯:鄭瑩瑩 王建銀 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