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黑龍江出現三頭“避水金睛獸”,在林中結伴覓食,敢獨自橫渡海峽

作者:動物速遞

黑龍江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呼中區境内,這裡生态環境儲存得比較完好,是大陸最為典型完整的寒溫帶針葉林生态系統之一。

黑龍江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内山巒起伏、河流縱橫,獨特的環境十分有利于野生動物生長繁衍。

保護區内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截止2021年,已探明的野生鳥類高達194種,獸類高達36種,其中不乏原麝、黑嘴松雞、金雕、馬鹿、猞猁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黑龍江出現三頭“避水金睛獸”,在林中結伴覓食,敢獨自橫渡海峽

根據黑龍江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消息,從業人員利用紅外線熱成像無人機進行資源調查時,近距離監測到3頭“異獸”。

從外形上看,這三頭動物體型龐大,似鹿又似駱駝,長得十分怪異,與傳說中的“四不像”有些相似。

其實這三頭龐然大物般的動物,學名叫“駝鹿”,在當地滿語裡也叫“犴達罕”或“堪達罕”,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動物,成年之後甚至能重大千斤。

黑龍江出現三頭“避水金睛獸”,在林中結伴覓食,敢獨自橫渡海峽

身材高大像駱駝,雄性長有巨角

駝鹿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體型龐大,其分布範圍廣泛,不同地區的駝鹿,體型大小也不一樣。

生活在大陸境内的駝鹿,成年之後大多在400-600千克之間,而北美地區的駝鹿,多數體重能達到700千克,極少數個體甚至能達到1000千克。

駝鹿身材高大像駱駝,尤其是肩部特别高聳,像駱駝的駝峰,四肢也像駱駝,是以得名“駝鹿”。

根據記載,早年的西伯利亞人會将駝鹿當成“戰馬”用于戰場上乘騎,十七世紀的瑞典,也有騎着駝鹿的士兵。

黑龍江出現三頭“避水金睛獸”,在林中結伴覓食,敢獨自橫渡海峽

駝鹿身上的毛發基色主要為紅褐色,夏季時毛色要比冬季時更深。它們的頭很大,臉特别長,鼻子肥大且下垂,上嘴唇膨大而延長,眼睛卻顯得相對較小。

雄獸頭上長有鹿類裡面最大的角,與其他鹿類的“枝叉形”角不同,駝鹿頭上的角呈扁平化如鏟狀,角面粗糙,整體看上去跟仙人掌很像。

無論雌雄,駝鹿喉部下面都長有一個“肉柱”,“肉柱”上面還長有下垂的毛發,稱之為“颔囊”,相對于雌獸來說,雄獸的尤為發達,這項特征,也是駝鹿獨有的。

黑龍江出現三頭“避水金睛獸”,在林中結伴覓食,敢獨自橫渡海峽

體型大卻相當靈活,生存本領強

直覺上看,駝鹿身材高大,軀幹短粗,四肢修長,整體給人一種笨拙的感覺,但實際上駝鹿是相當靈活的。

它反應迅速,跳躍能力很強,能通過彈跳的方式取食高處的樹葉。除此之外,它的速度和耐力也很強,能以50公裡以上的時速奔跑幾個小時,即便是在厚厚的積雪上,它們也能行動自如。

駝鹿的原生環境都比較嚴寒,為了适應惡劣的環境,它們發展出了許多高超的生存本領,是大自然中的生存大師。

黑龍江出現三頭“避水金睛獸”,在林中結伴覓食,敢獨自橫渡海峽

駝鹿是典型的亞寒帶針葉林動物,一般栖身于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在大陸的分布僅限于大興安嶺及小興安嶺北部。

雌鹿和小鹿一般營群居生活,成年之後的雄鹿則常常單獨行動。它們是食草動物,通常以樹葉、青草、枝芽、浮萍、水草等為食,可取食的食物種類高達70多種。

駝鹿的食量很大,一隻成年駝鹿,一天就能吃掉20千克的植物。它們跟牛一樣,進食之後需要反刍,也會跟岩羊等動物一樣,舔舐石頭、岩壁等擷取鹽分。

黑龍江出現三頭“避水金睛獸”,在林中結伴覓食,敢獨自橫渡海峽

泅水能力極強,号稱“辟水金睛獸”

如果說洞庭湖早期的一些麋鹿,是從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遠渡長江而來,令人們對它的“水性”贊歎不已,那麼駝鹿與麋鹿相比,那便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避水金睛獸”是《西遊記》裡牛魔王的坐騎,馭之可上天下海,泅水能力極強,而駝鹿就有“避水金睛獸”的稱号。它們一次遊泳可超過20公裡不用休息,不少人宣稱曾看見過它們獨自就敢橫渡海峽。

正所謂“藝高人膽大”,駝鹿憑借自己出色的遊泳能力,陸地上的青草樹葉吃膩了,就敢潛入五六米深的水底,去取食水草。

黑龍江出現三頭“避水金睛獸”,在林中結伴覓食,敢獨自橫渡海峽

每年的八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十月份,是駝鹿的發情期。在駝鹿的世界裡,一切靠實力說了算,雌獸隻會跟強大的雄獸交配,是以為了擷取交配權,處于發情期的雄鹿,個個“摩拳擦掌”,随時準備與同類大打出手。

駝鹿最重要的攻擊武器就是它那巨大的鹿角,為了讓自己戰鬥力更強,在發情期的雄鹿,會不斷用樹幹打磨自己的鹿角,使之更加光滑。

一旦兩隻雄鹿共同争奪某一雌鹿,二者就會用鹿角互相撞擊,直到一方落敗。敗者識趣離開,勝者赢得雌鹿的“芳心”,獲得與之交配的機會。

黑龍江出現三頭“避水金睛獸”,在林中結伴覓食,敢獨自橫渡海峽

駝鹿體型巨大,在自然界中,極少有捕食者能對它們下手,從每年的駝鹿意外死亡報告裡,“路殺”成為了直接威脅它們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歐美地區,交通意外占駝鹿非自然死亡的比例很大,是以在一些駝鹿經常出沒的地方,随處可見駝鹿出沒的警告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