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2004年。在雲南省的龍陵縣,一位記者行走着,他來收集一些關于抗戰的資料,打算去詢問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戰鬥過的抗戰老兵們,記者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向前去向他詢問關于是否知道類似的消息等,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付心德

誰知老人回答他本人就是一名抗戰的軍醫,旁邊圍坐的的老人充滿了好奇,他們雖然經常圍坐在一起,但并不知道旁邊這位老人身上的故事,在接下來的通路過程中,記者很是吃驚,面前的老人已經過了百歲,跨了三個世紀,還曾是遠征軍的一員,記者記錄着,這些内容後來被上司知道,引起嘩然,漸漸地,這段塵封已久的往事慢慢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付心德中年

這位老人是誰?他到底是何身份竟讓記者如此吃驚?又為何在這偏遠的山村裡竟幾乎無人知曉?他的身上究竟又有多少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沉寂的歲月中去。

這位老人名叫付心德,于1900年出生于河南項城,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清政府的無能,以至于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付心德夫婦

那時候的中國,無論是武器,思想一直落後于其他國家,在海戰甚至節節敗退。民不聊生,付心德的父母隻是普通人,幾乎沒受到多少教育,是以他們的經曆與經驗告訴着他們,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對這個孩子充滿着期待,就花費了不少力氣讓付心德上了私塾,而付心德很是好學,自己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在班中,他憑借着優異的成績獲得了教書先生的欣賞,于是就在先生的教導之下,付心德學習到了很多知識,他也逐漸确定了自己的位置與方向,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付心德老人

他對醫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為此離開家鄉,前往外地,專門去找到一位老先生,經常向他請教關于醫學方面的知識,老先生見他如此,就教授他很多知識,在那裡,付心德收獲頗多,醫術也越來越高強,很快的,思鄉心切的他決心回到家鄉,為家鄉的百姓治病,但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場震驚中外的慘案。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在1928年的5月份,當時北伐軍向濟南進發,日寇為了阻止北伐軍攻入濟南,開始瘋狂殘殺這裡的百姓,在街道,百姓們四散而逃,日軍不論是誰,見一個殺一個,17000多百姓慘死在日軍的槍下,史稱“五三慘案”,當時蔣介石知曉以後,非但不去阻止,反而擔心會激怒日寇,于是提出了不抵抗的戰略,當時付心德和幾個同學在一起,見日軍而來,慌忙逃走,而他眼睜睜看着同學倒了下去。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日軍殘忍行徑

成功逃脫了以後,付心德開始對自己未來的路有了新的思考,面對如今的國家,無論自己去救多少人,也依舊會有百姓不斷死在外強的槍火之下,于是他選擇棄醫從軍。

1937年7月7日,日軍找借口發動了“七七事變”,開始大舉入侵中國,全面抗戰正式打響,為達成“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目的,日軍向上海發動了戰争,想沿着長江進攻到中國内陸,“淞滬會戰”打響,付心德當時作為78軍36師2營的一名軍醫,也加入了這場戰役。當時國軍部隊,無論是人數,還是武器裝備都弱于日軍的,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付心德晚年

戰役一打響,戰士們都殊死抗擊,日寇的炮火轟炸着這座城市,不少戰士被波及受傷。而作為醫療兵的付心德在後方也是忙碌地工作着,他每天都和戰友們去運輸戰場上的傷員,為受傷的戰士做着手術,為戰士們纏着繃帶,而他自己好幾次暈倒,但卻一直工作着,經常對周圍人說,相對于戰士們奮戰在前線,自己所做的算不了什麼辛苦,當時日軍與國軍與日寇在上海交戰了三個月,打破了日寇三個月妄圖想要侵略完中國的想法,而中國部隊也犧牲了25萬将士,慘烈的代價,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戰争四起

最終上海也未能守住,但這也讓華夏人民燃起鬥志,在之後,南京保衛戰打響,戰鬥很是激烈,可為了部隊,隻得選擇撤退,付心德也随着軍隊撤回到後方,日軍占領了南京以後,将罪惡的雙手伸向了百姓,于是發生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極端主義思想的出現,日寇拿活人當靶練習,用活人做實驗,這場屠殺不完全統計有30多萬人死在了日寇的屠刀之下,這血淋淋的慘案籠罩在每個中國人民的心中,

接下來的戰鬥,對日寇奮力反擊抵抗,在之後,付心德跟随部隊參與了長沙保衛戰,武漢會戰等戰役,他不僅僅是一名軍醫,更是一名戰士,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屠殺的百姓

有時候,他會親手拿起武器去擊殺日軍,常年在戰場之上,他自己已經不會畏懼任何危險,在他心中,能多治好一名戰士就是他的職責所在,就一直懷揣着這樣的信念,他不斷奔波在戰場之上,

在1942年,國軍為了打通滇緬公路,于是派出數十萬的遠征軍奔赴緬甸去作戰,而付心德也随部隊去了那裡,在這所未知的戰場之上,遠征軍作戰并不熟悉,以至于軍隊傷亡慘烈,數萬的遠征軍幾乎全部戰死在這戰場之上,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戰鬥

在這戰場之上,日軍的子彈每天都在掃射着,後方不斷送來傷員,對此付心德更是專心投入到治療傷員的過程中,在跑到前線搬運傷員的時候,很多犧牲的士兵,他們很多無法搬運,隻得就地埋葬,青山處處埋忠骨,付心德雖然這種場面經曆過太多太多次,但他依然為這些戰士的犧牲而痛心中,他與其他戰士一樣,都期盼着抗戰勝利的那一天,将這些侵略中國的外賊趕出中國去,于是繼續投身到下一場的戰鬥中去了。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在戰鬥

1945年1月20日,在中國遠征軍的殊死奮戰之下,結束了這場戰鬥,将日寇趕出了中國的土地,但是以,遠征軍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抗戰勝利了以後,軍隊回到了内地。

但是付心德留在這片土地之上,他見證了太多将士倒在了這片土地之上,便在這裡安了家,願守護着這片土地,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付心德看獎章

付心德在這裡開了一個診所,為這裡的百姓治病,在從醫的過程中,他結識了比他小20的女孩李竹芝,兩人相愛了,便結了婚,過着平平靜靜的生活,後來解放戰争結束了以後,又經過了很長時間,到了那特殊的十年,在這期間,因為他曾經在國軍做軍醫的原因,被九次拉入刑場中,但因為他經常為百姓們治病扶傷,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歡,是以,在百姓們一次又一次地極力勸說之下,付心德撿回命,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軍人行走

在他第九次被關押的時候,他的妻子李竹芝生下來他們第七個孩子,妻子本想将這個孩子送人,但被丈夫勸阻下來,生活就算再困難,也終有一天會過去,就這樣,他的妻子想了很久很久,決定将這個孩子留了下來。

當時付心德曾經的戰友還專門聯系到了他,并且邀請他與家人到國外居住,但付心德拒絕了戰友的邀請,這裡是他的家,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他的戰友,還有百姓,他不能因為自己的原因而離開這處需要他的地方,于是他留在了這裡,這是他所熱愛的地方。

那段時光過去以後,付心德得到了證明,恢複了自由,他向當地部門申請了醫療證明,正式作為一名醫生服務着這片土地,給當地的鄉親們看病,奉獻着自己,再之後,随着時間的流逝,很多人都已離去,這段曆史也漸漸被人遺忘,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而付心德自己也就在這片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土地上隐姓埋名,他也從未像其他人說起這段歲月往事,直至有一天那個記者的出現,才讓這一段曆史再一次重回到世人的眼前,讓人們知道當年那些抗日烈士曾經是多麼熱血,為了這個國家,為了這片土地的完整,他們的生命流逝在這片土地,他們的精神也再次流傳到人們的心間。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而他的兒子小時候經常覺得父親太過于嚴厲,很是不了解,現在聽聞了這些事情,他了解了父親的一切,而老人的身份被衆人知曉以後,很多人都慕名而來,去見證這位跨越三個世紀的老人,他們的心中無不充滿着敬佩。

在2011年的時候,老人已經111歲,此時他的精神依然抖擻,中央派人下來,去了解這位老人,并且還為他頒發了一本證書,一本封面印着“民族英雄”的證書,但老人卻一直都說,真正的英雄其實是那些奮戰在戰場,他們用血肉搭建的壁壘,抵禦外敵,他們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2013年的9月13日,這一天很是平靜,年齡已經113歲,被人們稱為“抗日活化石”的付心德告别了這個世界,他與那些戰友們葬在了一起,這段曆史的見證者離去了,但曆史并不會被遺忘,它會存留下來。

新的時代已經到來,舊的歲月已經過去,中國也在日益發展之中,成為世界強國之一,是啊,中國已經變強了,我們新青年出生在美好的歲月中,更不應該去忘記我們先輩受過的苦與難,更應該去完善自我,為中國奉獻出自己的力量,紅色的歲月是一個時代的烙印,紅色的思想也将會被傳承,

他橫跨了三個世紀,曾九次上刑場,但隐姓埋名了60多年

無論周圍發生了什麼,無論這個時代是如何的嶄新輝煌,我們都不該去遺忘一百年前在這華夏大地那些革命先輩流淌過的熱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