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T人的升職加薪tips# 大廠VS小廠職場發展的捷徑聊聊大廠聊聊小廠最後

最近有個朋友找我一塊讨論關于跳槽的事情。

他工作4年,目前在一個小公司,感覺沒有前途,打算換工作。

他拿到了螞蟻和一家創業公司的OFFER。

我回複他:今年這個環境,還是去螞蟻吧,創業公司别考慮了。

他接着說:這個創業公司在業内挺強的,剛成立兩年,年營收增長10倍。

聽到這,我會想起之前做的選擇。

工作2-5年的職場人,是「職場資本」最大的時期,是企業最喜歡的人群。

這時候的工作選擇至關重要。

針對這個問題,會聊聊職場發展的捷徑,再談談選擇大廠或小廠的問題。,給大家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

請注意,以下建議隻針對工作2年及以上的人,應屆生和職場老鳥,不做參考!

職場發展的捷徑

職場發展為什麼需要捷徑?

難道不是應該穩打穩紮一步一個腳印嗎?

事實上,觀察下身邊混的不錯的小夥伴,除了努力之外,他們一定是走過捷徑的。

當然,這裡說的捷徑絕不是抱上司大腿之類的小動作。

而是經曆過公司某個業務的高速發展期。

一方面,業務在高速發展期,機遇特别多。

業務要發展,自然會湧現出更多管理崗和專家崗。

這個時候,稍微表現好一點的人,會被火線提拔,實作快速晉升。

另一方面,上升期的業務,給員工的獎金、股票等,也會更大方。

因為激勵的本質邏輯,就是把增量(而不是存量)拿出一部分跟員工一起分享。

是以,你看看,如果能參與高速發展的業務。勤奮努力再加一點點運氣。

很可能物質文明(收入獎金期權)、公德心(職位)一起實作了。

請記住「業務高速發展」這個捷徑,後文關于選擇的邏輯也會和它有關。

聊聊大廠

工作幾年,如果一直是在小廠,進大廠鍍金是很多人的想法。

在職場中,平台給人帶來的加持事實上要比個人能力更重要。

從個人經曆來看,大廠會讓你獲得很硬的「門票」。

之後跳槽的時候,投履歷一投一個準。

另外,大廠的人才培養機制、晉升機制和人才密度,都要優于小公司。

這也意味着,加入之後的成長,大機率是更好的。

但選擇大廠,需要選擇核心産品線。

大廠會有很多事業部,每個事業部下也會有不同的産品。

每個事業部、每個産品在公司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

産品重要性不一樣,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員配置、話語權、資源争取能力等等。

這些因素會影響一個人在崗位上能否做出成績,進而影響發展。

大廠的産品線可以按“主要創收産品、業務支援産品、戰略布局産品、創新實驗産品”分為四類。

前兩個是核心産品線,後兩個屬于邊緣産品線。

這四類産品,所獲得的資源由多到少,在公司的重要性由高到低。

加入大廠的核心産品線,且自身過硬,願意努力奮鬥,一定會有好的前景。

如果是戰略布局産品線和創新實驗産品線呢?

對于工作3、5年的人來說,還屬于職場的發展期。

在發展期,盡量不要選擇還在成長期,甚至前景都不明朗的産品線。

有博友會反駁:戰略布局和創新難道不重要嗎,微信最初不就是個創新産品嗎?

話是沒錯,但我們得看機率,大廠的創新産品90%以上,最終都會失敗。

而大廠隻需要牢牢守住核心産品線,至于死掉的邊緣産品線,再起一個就是了。

拿微信來說,當初騰訊為了搶占移動社交,同時起了四個團隊做類似的産品。

最後張小龍帶領微信團隊跑出來了,那其他團隊其他人的結局呢?

嗯,你猜???

我們如何判斷大廠的核心産品線呢?看CEO的公開講話就知道了。

或者看看公司的财報,找出最大現金流的業務,那就是了。

阿裡的電商、美團的外賣、網易的遊戲,這些都是核心産品線。

而阿裡文娛、美團打車這種,就屬于邊緣産品線。

聊聊小廠

工作幾年的朋友,在小廠工作,看不見前景。

但進不了大廠或者進不了大廠核心部門,這個時候想換一家小廠。

又或者,在大廠當螺絲釘,的确膩味了,想換到小廠嘗試一把的朋友。

怎麼做判斷,怎麼做選擇?

其實就看三點:

1.是否高速增長

你需要思考加入這家小廠,能讓你走職場的捷徑嗎?

這個小廠,必須是高速發展的狀态,業務增長期可以掩蓋很多問題。

王興有句話,有點粗俗但非常直接,Keep growing, fuck everything else。

也就是說,隻有增長是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隻要能保持高速增長,所有的問題在短期内都能夠被容忍,掩蓋。

那麼小廠給你帶來的種種不适,包括福利的匮乏、教育訓練體系的缺失等等,都可以被忽略了。

2.老闆的夢想:是賺錢還是有産業理想?

對于小公司而言,老闆的想法至關重要。

有一條标準,可以立即把所有老闆分為兩類。

熱愛自己行業的、和不熱愛自己行業的。

為什麼會有不熱愛自己行業的老闆?

其實很簡單,很多公司能做起來,是受到了大環境的影響,俗稱風口。

有些老闆,創業隻是為了賺錢,各種追逐風口。

不小心找到了一個,于是豬也起飛了。

但是,這種老闆,不熱愛行業,這家公司不會有真正的使命願景價值觀,也不會有對行業深入的了解。

從長期來看,公司無非是老闆的賺錢工具或者資本運作的工具,這樣的公司缺乏足夠的動力做大做強。

增長到某個階段,很可能就會開始走下坡路。

這個時候你加入小公司所追求的捷徑,就不複存在了。

那麼如何分辨呢?可以找老闆公開的演講,如果充滿了各種GMV、高速增長、風口,大機率隻是想賺錢。

如果有行業的洞察、使用者研究、使用者視角的思考等,大機率是有産業理想的老闆。

3.老闆是否願意分享

很多小公司的奇葩事,根源都在于老闆不願意分享。

加入小公司,一般都會發期權股票,事實上很難兌現。

成功的小公司,真的挺少的。

但如果真成了呢?這時候很多不願意分享的老闆,就開始打員工手中那點期權股票了。

這裡面的玩法,有一萬種,簡而言之,你肯定玩不過老闆。

但凡遭遇過這種傷害的朋友,一般都會萎靡不振很久。

更可怕的是,不願意分享的老闆,最終會讓公司的高速增長化為烏有。

優秀的老員工留不住,口碑不行了厲害的人不願意進,公司自然不會有遠大前景。

......

如果你找到了同時符合高速增長、老闆有産業理想、老闆願意分享的小公司。

那麼恭喜你,勇敢加入吧,前景一定不錯。

之前的一個新聞,抖音的母公司位元組跳動,有個資深程式員郭宇,身價過億,28歲退休。

郭宇在選擇頭條的時候,頭條還隻是一家幾百人的小公司。

但彼時的頭條,符合這三點。

如果隻符合2點,比如1,2,也可以加入。

就算老闆不願意分享,但如果公司做出了一些名氣,而你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那麼你後續的發展,一定不會差。

這時候再想進大廠,甚至選擇大廠的核心業務,會更容易。

最後

選擇大廠和小廠其實并不是問題。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每一步的選擇是否讓我們更接近「職場自由」。

找工作永遠是被動的,被工作追着找,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動權。

是否能經曆某個業務的高速發展期,對我們非常關鍵。

有過這樣的經曆,我們更容易獲得「職場自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