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美與共 交往交融——生物多樣與文化多元的雲南(六)

從祭天娛神到生活再現 多元的民族歌舞樂

雲南有着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各族人民在長久以來的生産生活和同大自然的互動中,創造、傳衍、積聚、發展出了以歌舞形式展現生産活動、記錄文化曆史等的傳統,并一直延續至今。

雲南民族民間舞蹈有着較為久遠的曆史、鮮明的文化特點和藝術風格。在絢麗奪目的舞蹈動态世界裡,不但可以表現出民族習俗、曆史、審美等,同時也展示了神秘、野性、質樸的對客觀世界總的認知和求索方式。是以,雲南素有“民族舞蹈海洋”之稱,一是說它的數量多,二是說它色彩斑斓底蘊深厚。

美美與共 交往交融——生物多樣與文化多元的雲南(六)

鼓舞

雲南大部分區域是農耕文化區,提及農耕文化,不能不提到“鼓舞”。“鼓”象征着農耕文化區的精神力量,能充分調動人們參與農事的積極性,加之不斷流傳的有關鼓的傳說,為鼓抹上濃重的神秘色彩。直到今天,仍有較多少數民族傳承着鼓舞文化,流傳的民間舞蹈有“銅鼓舞”“木鼓舞”。以佤族的木鼓舞為例。佤族選用優質原木來制鼓,稱作“木鼓”或“皮鼓”“大鼓”等。佤族人民将“木鼓”視為佤族繁衍的源頭,被供奉為“神器”,其他任何器物都難以企及,有着極其特殊的地位。佤族人民認為敲擊木鼓能夠通神靈、驅邪魔并降吉祥,木鼓舞是重大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敲響木鼓則寓意祝福。2020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鄉親們時,就按照當地習俗,拿起鼓棒,敲響三聲木鼓,祝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海升平,并向鄉親們緻以新春祝福。

煙盒舞

舞蹈往往能呈現出曆史的空間想象。例如,彜族的 “煙盒舞”,相傳最初起源于狩獵,先民們通過模仿當時野獸的動作而創作;白族的“田家樂”舞蹈是對生産勞動過程中犁田耕地動作的延伸模仿,同時伴有對“吆牛”“扶犁”等動作的模仿,形象而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勞作場景。同時,通過這些古樸而原生态的動作情節,也滿足了人們對舞蹈審美的需求,享受了舞蹈所帶來的美。

孔雀舞

雲南各民族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大多相信人與自然之間是“天人合一”的關系,并從宗教儀式、民俗日常、民族歌舞中直覺地反映出來。他們敬畏大自然,并服從于大自然的秩序,在他們的觀念裡認為,隻有與大自然友好相處,才能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這樣的天人關系思想影響下,誕生了衆多各美其美、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生态民間舞蹈。

美美與共 交往交融——生物多樣與文化多元的雲南(六)

其中,很多作品的主題就是萬物有靈的大自然,包括了自然界的山、水、樹木以及具有象征意義的動物等。其中,孔雀舞是雲南傣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鮮明展現了傣族人民對這一兼具靈與美的動物的崇拜和喜愛,當地人民通過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贊頌美好生活。例如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創作的《雀之靈》,就是一曲以孔雀為主題的自然禮贊。

山羊的歌舞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傈僳族舞蹈阿尺目刮,意為“山羊的歌舞”。阿尺目刮發源于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瀾滄江流域,是一種群衆自娛性的歌舞,同時也是傈僳族文化曆史和生産生活的藝術化呈現。阿尺目刮以熱烈奔放、粗犷有力的歌舞生動反映了傈僳族遊牧、狩獵、采集、刀耕火種的曆史演變過程。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傈僳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與山羊結下了不解之緣。例如,人們用山羊皮制成的羊皮褂,既能保暖,又能遮風擋雨,是生活的必備物品。是以,傈僳族人民模拟山羊習性動作而創作的“阿尺目刮”,舞姿生動形象,情緒歡樂熱烈,富于變化,充分表現了傈僳族人民對山羊的喜愛以及不懼惡劣生存環境的樂觀向上精神,保留了渾厚古樸的原始藝術風格和特色。

傣族喜居水邊,水養育萬物,滋養人類繁衍生息。20世紀80年代由舞蹈家刀美蘭表演的《水》,就是圍繞傣族姑娘與水之間的真情演繹,表達了傣族人民對水的喜愛,呈現出柔情似水的民族氣質,贊頌了生命之源對萬物的滋潤,同時也反映了傣族人民美好的生活。

民族樂器

還有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樂器。據統計,雲南的民族樂器約一百多種,曆史悠久,每一件都飽含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内涵。總的說來,雲南民族樂器有兩大特點:一來多是就地取材、手工制作;二來非常講究器型和裝飾。無論從哪個角度審視,都可以看出生物多樣性帶來的深刻影響。

從材料的選擇來看,生物多樣性對樂器制作的影響是很直接的。在雲南,到處是竹林,竹制樂器種類繁多。人們就地取材,制作自己喜愛的口弦、笛、笙、竹筒琴等樂器。彜族長詩《阿詩瑪》中記錄:“破竹成四塊,劃竹成八片,多好的竹子呀,拿來做口弦。”是對制作竹樂器的生動描述。竹子可以制作笛子,也可以制作葫蘆笙、口弦等。彜、哈尼、拉祜等少數民族中流行的口弦,又稱“響篾”,是口吹小樂器。傈僳族喜歡吹笛子打跳,因為笛子比較友善攜帶,制作簡單、成本低,一根笛子就可以把整個場面搞得歡樂沸騰,在打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笛子吹得好的人通常是打跳時的“明星”,可以把氣氛帶向高潮,深受大家歡迎。

由于有充足的植物資源,雲南各民族通過長期摸索,還積累了樹葉演奏的種種技巧。在唐代文獻中,記載當時的南诏地區(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青年男女戀愛時就常以葉聲表達愛慕之情。20世紀50年代以後,樹葉藝術得到不斷發展,詩人們對樹葉吹奏更有着細緻、生動的描繪。鐘黔甯在《木葉》中寫道:“摘下鮮嫩的碧綠碧綠的葉片,緊緊地貼在厚實的唇邊。它湧出如此奇妙的音響,帶着苗山鄉土的氣息飛旋……仿佛苗家的整個生命和愛情,都注入了你的筋脈之間。”

版權聲明

——————————

原創稿件

作者機關: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如需轉載,請與今日民族聯系

監制丨王铖 編輯丨王一帆、徐永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