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搶跑、華為遲到,誰離全屋智能更近?

小米搶跑、華為遲到,誰離全屋智能更近?

“手裡拿iphone 13、家裡配米家智能燈具、淨化器、晾衣架,為了體驗華為鴻蒙,又下單了搭載HarmonyOS 2的美的蒸烤爐和海爾冰箱。”網友理查自嘲,“我對智能電子産品,毫無忠誠度可言。”

為追求産品連接配接和使用的優質體驗,使用同品牌同生态的産品,更能擷取絲滑流暢的互動感受——數位愛好者稱之為“入坑全家桶”。相對專注手機、平闆、電腦的蘋果,市面上對于小米和華為在多元場景打造系統生态有更高的期待。“小米和華為的全家桶才是真正的全家桶,蘋果隻能叫‘辦公桶’或者‘移動裝置全家桶’。”理查直言。

誠然,在全場景智能領域,擺在國内消費者面前的智能家居生态主流選項,隻有小米和華為。兩位頂尖玩家的交戰地帶,從智能手機單一領域延伸到了智能硬體全方位AIoT生态後,小米和華為面對正在到來的全屋智能戰事,誰的赢面更大?誰更為焦慮?

“遙遙領先”的小米

2013年,小米成立生态鍊業務,率先抛出“萬物皆可OTA”的理念,以“豐富産品品類”為導向,開始了建構小米生态壁壘之路。

當時,小米深知自己的短闆和長處:如果用成本效益邏輯去做硬體研發和老牌大廠“硬碰硬”,顯然并不聰明;把軟體和生态的優勢發揮到極緻才是正途——圍繞智慧家庭場景,從小型電器切入,逐漸延伸至生活用品,将市場資源整合到小米生态之中。

雷軍反複重申的“小米要永遠堅持高成本效益、高品質的道路,低毛利才能逼自己追求效率,才能保持公司的戰鬥力”理念貫穿孵化小米生态鍊這件事上。

小米在挑選生态鍊品類和企業時,同樣遵循效率邏輯。

峰瑞資本執行董事黃海認為,小米看中的潛力投資方向,大都是“沒有明顯的領先者,市場分散,雜牌多但大牌貴”的“螞蟻市場”。小米從中挑選精品企業投資并介入生産,重視工業設計和品質控制,集中有限的研發、生産、營銷資源用在單個産品上,以培育“爆款”。

具備IoT平台,擁有手機領域的号召力,小米吸引了足夠多的科技創業公司加入生态鍊。

小米不僅以“投資+介入生産”模式深度參與小米生态鍊企業的成長,還主導産品定義和供應鍊管理,讓後者享受小米的品牌紅利、管道紅利、使用者紅利和海外市場紅利,傾力幫助其從初創公司快速生長為中型企業。

事實證明,這套打法卓有成效,小米生态鍊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21年底,小米生态鍊企業已有超過300家,貢獻銷售收入300億,其中有4家已經上市。

“智慧家庭”概念深入人心,強勢的小米硬體生态成為大多數使用者搭建全屋智能的唯一選擇,小米看似“遙遙領先”了。

華為來遲了嗎

華為布局智能家居生态,相比捷足先登的小米,可謂姗姗來遲。

2015年年底,華為正式瞄準智能家居場景并釋出HiLink戰略宣布入局,彼時小米已經在該領域深耕兩年有餘。

2019年初,華為釋出“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1”代表手機,“8”代表平闆、PC、VR裝置、可穿戴裝置、智慧屏、智慧音頻、智能音響、車機;“N”代表泛IoT裝置。華為在研發智能單品的同時,推進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業務圍繞“智慧辦公、運動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娛樂”五大生活場景。

同時期,小米生态鍊以智能手機、智能音箱和智能電視為核心的産品矩陣已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6月,智能裝置連接配接數量接近2億台。

華為的戰略是搭建底層平台和積累底層能力,一以貫之。

華為HiLink協定能使不同品牌的智能裝置互聯互通,讓不同廠家的裝置充分實作資訊共享。華為通過開放的HiLink平台連接配接越來越多的生态合作夥伴,吸納更多相容産品加入,以快速覆寫成熟産品類别。

由此,華為的AIoT聯盟日益繁榮。據披露,華為目前與海爾、美的、格力、飛利浦、東芝、佳能等全球600多個家電品牌建立合作。2020年,美的、老闆、九陽等品牌搭載鴻蒙OS的智能電器産品也陸續上市。

前裝市場的搶先“預埋”,則是華為早于小米的深謀遠慮。為應對單品智能到全屋智能的階段轉換,華為針對性地布局“All in One全屋智能解決方案”,作為“智慧化家庭基礎設施前裝建設方案”。

為此,華為聯合了中海地産、招商地産、中糧地産、綠地、萬科、碧桂園等地産企業,以及居然之家、歐派等家裝企業。2020年,多個全屋智能落地樣闆間開放。

為吸引成熟品牌和傳統企業加入華為生态,華為“定義硬體”的底層軟體能力以及協同軟硬體統一的技術積累,最具說服力。

在操作層面,鴻蒙OS實作手機與智能家居之間的底層系統互聯,互動連接配接也頗為“優雅”:使用者僅需用手機“碰一碰”即可快速連接配接裝置,家電工作狀态随即可視;同時,裝置能夠主動推送運作情況及耗材餘量。

同一靈魂,不同形态

當人類進入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智能硬體裝置極大機率将從“技術多元”向“标準統一”發展。實作多裝置統一的最終畫面,或許便是——“同一靈魂,不同形态”。

實際上,市面上多數智能産品生态,僅停留在收發指令和控制階段,技術門檻不高,隻需給産品加上WiFi子產品開關即可實作。然而,串聯多個接收并執行指令的智能單品,不足以滿足“智能系統”的期待,小米也不例外。

是以,廠商們都開始加緊優化系統,着手生态布局。

此時,不盡人意的小米生态互動設計,顯得尤為“不思進取”,衆多米粉倒戈别家産品的現象也已見怪不怪。“小米一大堆獨立的APP,導緻割裂的使用者體驗,反而把小米産品之間的生态溝壑越拉越大。”資深米粉SeeOne坦言,用“可惜”二字都遠不足以描述他的失望。

對手林立,小米在泛IoT領域繼續高歌猛進的空間日益逼仄。去年以來,小米生态鍊銷售增速刹車,MIUI風評淪陷,現在的小米似乎并不像過去那樣“一騎絕塵”了。在SeeOne看來,小米應該意識到,打磨軟硬體合一的産品更具長遠意義,如果急于求成,将功能看似炫酷、實則滿目bug的半成品推向市場,等同把使用者拱手讓人。

對小米來說,市場挑戰頗為嚴峻,黃海表示,“小米智慧小家電的産品定位,以及成本效益模式的成功,時代因素不可忽視。”在消費更新的趨勢下,使用者開始轉變消費習慣;智能單品僅有成本效益,或将難以說服中國消費者。

過去以智能單品為主流的市場,成就了小米的輝煌。全屋智能階段的故事或将是另一套劇本:從底層技術來看,華為憑借物聯網底層架構已占得“萬物互聯”的先機。

如其企業願景所述:華為緻力于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建構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讓消費者在家居、出行、辦公、影音娛樂、運動健康等全場景獲得極緻個性化智慧體驗。

華為的布局已經可以隐約窺見這種影子:未來有望大規模落地的鴻蒙OS,其分布式技術能夠幫助IoT硬體裝置廠商實作“産品即服務”, 有效賦能IoT硬體更新,大大提升現有産品附加值。

等到鴻蒙成熟時,其系統性能與協同表現将尤為值得期待。

尾聲

一邊是華為囿于衆所周知的困局中,一邊是小米的生态壁壘日漸式微,擁趸們難免心情複雜,但也不至于沮喪:

即便如此,華為仍然代表中國最先進的自主研發技術;小米仍擁有中國最強的資源整合能力,二者都屬于助推中國産業崛起的民族企業。哪怕暫時處于低谷乃至步履維艱,如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總會到達頂峰。

這次,我希望華為和小米都能登頂。

參考資料

1、《小米生态鍊戰地筆記》,小米生态鍊谷倉筆記

2、2020年年度報告,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3、《華為成長之路:影響華為的22個關鍵事件》,鄧斌

4、《為什麼說華為手機晶片看不到希望?》,差評君

5、《比MIUI更糟糕的,是小米的布局與生态》,SeeOn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