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德興市張村鄉南岸村村民在晾曬當地特色食品南瓜粿。(資料圖) 王昊陽 攝
中新網南昌1月18日電 (記者 王昊陽)農村特色食品怎樣做大市場?如何打通農村物流“最後一公裡”?财政惠農信貸如何更有效地支援農業經營?如何保障農民醫療防止因病返貧?正在召開的江西省兩會現場,江西省政協委員為鄉村振興“把脈”,紛紛提出接“地氣”、補“短闆”、求實效的“良方”。
産業興旺是實作鄉村振興的基石。江西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态環境,大量出産優質農産品和特色地方食品。有些地方特色食品對當地鄉村産業振興、農民緻富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大多未形成品牌,難以産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南峰鄉村民在制作當地特色食品豆參。(資料圖) 王昊陽 攝
特色食品在地方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适合農村就地生産加工,可以運用專業合作社等經營方式組織集體生産,把特色食品打造成富有鄉土特色的産業。九三學社江西省委員會建議,可結合實際盡快編制鄉村産業發展規劃,将特色食品納入鄉村産業發展的重點産業。
建議稱,應指導特色食品産業融合發展,推動特色食品機械化規模化生産,拓寬經營者融資管道,壯大産業規模,讓特色食品産業與全域旅遊的深度融合,運用好旅遊的“吃”“購”“娛”帶動特色食品産業發展。
目前,“直播帶貨”電商興起,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農戶在家就能直銷果蔬、糧油、肉蛋、苗木、手工藝品等農村土特産品,有效地釋放農村産業發展空間。但目前偏遠鄉村物流“到鄉到鎮不到村”與“農産品難賣”困局還有待破解,“最後一公裡”尚未打通。
民盟江西省委員會建議,建立買方(第一方物流)、賣方(第二方物流)、配送企業(第三方物流)以外的第四方物流,将分散的商品流物流合而為一,共享人、車、倉統一配送體系,打通城鄉雙向流通管道,實作快遞物流高效配送打造獨特的“網際網路+第四方物流”供銷集配體系,形成“買全國、賣全國、大市場、大流通”的網絡格局。
第四方集配網點要覆寫鄉村,接入統一的資訊管理系統,在縣城所有社群、小區、鄉鎮、村委投放智能快遞櫃,形成開放惠民、集約共享、安全高效、雙向暢通的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實作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服務,農産品運得出、消費品進得去,更好滿足農村生産生活和消費更新需求。
建議稱,還可依托“供銷e家”、“扶貧832”平台,密切聯系各脫貧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業開發公司、種養殖基地,積極開展消費幫扶。推行訂單農業,實行包銷模式,通過線上和線下系統一體化,真正完成對農副産品和使用者資料的收集、整理、歸納、分析,推行科學種植,提高農戶收益。
江西省餘江縣宋家村,村民向遊客講述當地消滅血吸蟲病的故事。(資料圖) 王昊陽 攝
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财政惠農信貸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但也面臨若幹問題,亟待解決。
農工黨江西省委員會提出,惠農信貸“一年一貸”期限過短,與農業生産周期和回報周期較長特征不比對,部分銀行存在“惜貸”現象,貸款額度難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需要,部分地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回報審批環節偏多,貸款進度慢,影響正常農業生産。
農工黨江西省委員會建議,應遵循農業規律和市場規律,分類施策,适當延長貸款期限,設定“靈活貸款”制度,合作銀行可根據自身實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可創新“分期”還款方式。引進第三方擔保公司,探索“銀行+保險”聯合貸,優化調整擔保風險補償金的投入,激勵銀行加大貸款發放額度,充分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的資金需求。
鄉村振興路上,廣大鄉村醫生是紮根農村的“健康守護人”,是保障農民不因病返貧、助推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來,農村醫療衛生和預防保健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鄉村醫生隊伍由于人員結構老化、專業技能缺乏、從業風險增高等諸多原因,越來越難以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
民進江西省委員會建議,選擇部分地市率先開展鄉村醫生轉制試點工作,參照村幹部轉事業編的考核辦法,按照一定的比例擇優錄用,納入編制管理,確定每個行政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在編醫生、1名在編護士。同時将村級衛生室作為鄉鎮衛生院的派出機構,實行一體化管理,規範人員、工資、财務、教育訓練、業務、藥物、器械、考核“八統一”管理制度,形成鄉、村兩級醫療機構人員統一調配、橫向交流教育訓練、縱向績效考核的工作格局,真正實作縣、鄉、村一體的醫聯體建設目标。
另外要加強鄉村醫生知識技能教育訓練力度和人才引進力度,各縣級政府與院校簽訂定向全科醫生培養協定,按鄉村醫生的需求編制培養計劃,實行生源“縣裡來縣裡去”。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即時入編,允許醫學專業高校畢業生免試申請鄉村醫生執業注冊;充分發揮“網際網路+醫療”遠端醫療服務點全覆寫的優勢,利用網絡教學搭建鄉村醫生學習平台,通過與省、市三甲醫院的遠端網絡診斷,不斷提高農村診療水準和服務能力,更好地保障農村群衆身體健康。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