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長輩就教我們做人要重感情,叫我們要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裡看到一個詞叫做八拜之交,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這個八拜是哪八拜?

故事來源:宋代的邵伯溫《聞見前錄》:“豐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語之曰:‘汝父吾客也,隻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
意思為:文彥博聽說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對人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份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
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後,便上門來拜谒。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接見他。見了李稷之後,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輩份低,不敢造次,隻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
成語“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後來,人們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子弟谒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後經過時間的推移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我們大多數人認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之禮,但其實這八拜,不僅僅是簡單的跪拜,而拜的是八份感天動地的友情。
這八拜分别為: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舍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一、管仲叔牙管鮑之交
這裡的“管鮑”指的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與鮑叔牙。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管仲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二者在年輕的時候一起合夥做生意,因為管仲沒有錢,是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卻沒有半點怨言,反而替朋友管仲解釋,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他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
打仗之時,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嘲笑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又替管仲說話,管仲并不是怕死之人,而是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
後來,齊國内亂。管仲為了讓糾能順利當上國君,便想殺掉小白,可惜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君。也就是齊桓公。
小白當上國君之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認為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并勸小白不要記恨管仲。後來在鮑叔牙的多次勸谏之下,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後世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二、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忽然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樵夫即是鐘子期,伯牙即刻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鐘子期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鐘子期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十分感動,因為遇到了知音。
後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後,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後一支曲子,然後将自己的琴摔斷,終不複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曲子至今還萦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人生得一知己真的足矣啊。
三、廉頗相如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戰國時期,蔺相如在經曆完璧歸趙和渑池相會後聲勢大漲,得到趙王的賞識,職位在廉頗之上,而後面的負荊請罪相信大多數人都有一定的了解。在此我們就不進行詳細的介紹,大緻為蔺相如對趙國大将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便袒胸露背背着荊條向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四、角哀伯桃舍命之交
目前認為最早出自西漢《烈士傳》的“羊左”的典故。
西漢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二人為了實作心中理想結伴去求見楚元王劉交(漢代分封的諸侯國),途中因天氣突變遇到了大雪天氣,而二人的準備又不充分,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足。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是以後世将這種深厚的友誼稱為“舍命之交”。
五、陳重雷義膠漆之交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後以“陳雷膠漆”比喻彼此友情極為深厚。
東漢年間豫章郡兩位品德高尚、舍己為人的君子陳重和雷義。陳重年輕時與同郡雷義結為知交,兩人都是飽學之士。太守張雲聞陳重之名,嘉許他的德才品行,舉薦他為孝廉,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張雲不準許。
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一起到郡府就職。後來雷義官拜尚書侍郎,一同撩犯事,受到了處罰。雷義得知後表示願意獨自受罰。陳重也棄職進京,表示願意為雷義贖罪。最終兩人都被罷免,一起回鄉。
雷義回鄉又被舉薦為秀才,雷義要把這功名讓給陳重,刺史不準許。雷義就假裝發狂,披頭散發在街上替陳重宣傳,而不去應命就職。是以鄉裡傳頌“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六、元伯巨卿雞黍之交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雞黍在這裡代表的是守信的意思,用來形容兩人即便相隔千裡,仍舊會如約完成對方的心願。
東漢時期,範式與張劭二人都得當時的名士。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之前在太學讀書,與汝南人張劭是好朋友。但後來因為範式要回鄉,他在走之前承諾兩年之後會拜訪張劭以及張劭的母親。二人約定了拜見的日期。
很快約定的日期将至。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飯食以迎接摯友的到來。母親認為時間過去這麼久了而且二人相距甚遠,應該不會來了
但是張劭認為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會違背。到了約定的這一天,範式真得如期而至。兩人對酒當歌,盡歡才散。
七、孔融祢衡忘年之交
出自《 後漢書·祢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孔融喜歡文學,博覽群書。而祢衡從小就能言善辯。孔融很喜歡祢衡的才學,看重其才華。而祢衡也覺得和孔融惺惺相惜。當時孔融已經四十歲,但祢衡才20歲。二人年齡差距巨大,但兩人卻成為了很好的朋友,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忘年之交。
八、劉歇業生死之交
出處元·鄭德輝《绉梅香》,意為可與之同生死共命運的朋友。
三國時期的桃園三結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張飛、關羽三人到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舉酒結義,對天盟誓,結為異性兄弟,并相約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三人的故事至今也廣為流傳。
嘤嘤鳴矣,求其友聲。這就是古時候的八拜之交,他們那種深厚的情誼,至今為世人傳頌。現在有些人 ,也許你 認為的八拜之交的“兄弟”,是所謂的酒肉朋友,但是一旦遇到困難,你們之間的友情也随之消散。如果你有遇到一個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那請好好珍惜這段緣分。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