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中華自古是“禮儀之邦”,尤其注重“孝道”,古代又有“事死如事生”之說,是以在老輩人離世後,其子孫多會将老人生前的喜愛之物作為陪葬;到了漢唐時期,“厚葬之風”甚至成了一種攀比,多少人為了“厚葬”,不惜傾家蕩産。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真追究起來,“厚葬之風”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以今天的考古發現來看,新石器時代的平民墓中,陪葬的多是陶器,貴族墓中是玉器;到了商周,陪葬品多是青銅器,之後的唐宋元明清,陪葬金銀玉器、絲綢字畫等,種類就多了。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總之,不管陪葬品的種類多麼豐富,數千年來的“厚葬之風”是越來越嚴重;說白了,古代“厚葬”也是一種官方禮儀,自然也根據墓主人的身份來規定陪葬品的多寡、等級。如果陪葬品的規格超過了等級規定,那就是“僭越”,罪過可就大了;當然,也不是所有“僭越”都有罪,比如湖北的一座古墓,墓室中平均每平米就有173件寶貝。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2001年4月的一天,湖北鐘祥長灘鎮的大洪村傳出消息,說“土夫子”炸開了一座古墓,引起當地恐慌;暫且不說警察負責的治安問題,該消息也引起了當地文化部門的驚恐。

實事求是地說,湖北在曆史上地位崇高,曆代貴胄的古墓也不少,但沒聽說“鐘祥”有什麼驚世駭俗的大墓;如今“土夫子”敢明目張膽地用炸藥,說明這裡可能藏着價值不菲的“國寶文物”,這要是有什麼疏漏,其影響可就不單單是“考古”問題了。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省裡考古研究所馬上組織起一支專業隊伍,由專家帶隊急匆匆趕往“大洪村”;經勘查,考古隊在地表就已經發現了盜挖、爆破的痕迹,甚至有幾個盜洞深達墓室。

後經上級準許,正式的“保護性發掘”就此展開,此時考古隊才發現,這座古墓的整體面積并不大,而且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從面積上來看,這座古墓的等級應該不會太高。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當專家抽幹東邊墓室中的積水後,31平米的區域内,竟然出現了數量驚人的“奇珍異寶”,有些甚至在之前的考古發掘中從未出現過;不誇張地說,由于“文物”太多,考古隊員們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生怕一腳下去踩壞了“珍寶”。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總的來說,這間31平米的墓室中,竟然出土了各類文物5340餘件,平均每平米就有173件“珍寶”,其密集程度可想而知;暫且不說這些文物的曆史意義,單單是金磚、金錠,以及各種飾品的黃金量就達200多公斤,白銀更是重達400多公斤。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除了金銀,還有800多公斤的各種玉石,諸如珍珠、瑪瑙、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金綠寶石等7000多件(顆);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如今的金銀都是以“克”為計量機關,這座古墓可好,黃金白銀竟然以“公斤”計數,這還沒說寶石類的文物。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這裡挑幾件重要文物當例子,諸如金杯、金碗、金勺、金壺、金臂钏、各色金簪、金寶石腰帶等,雖然“價值連城”,但因為數量太多,在這座古墓中反而顯得“不起眼”了;單說5件鑲嵌有頂級寶石的“金冠頂”,其最大的一顆寶石通高有4.8厘米,直徑5.2厘米,重達41.1克。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當然,“寶石”的價值不能隻看大小,就見這顆寶石是一枚淺黃色透明寶石,呈八瓣花形,冠頂上又鑲嵌八顆紅、藍、綠寶石,整件文物呈三色寶石,色澤瑰麗,精美無比。

更令人驚掉下巴的還是另一件“帽頂”,上面鑲着一顆200克拉的橢圓“巨型”寶石,這顆寶石也是迄今地球上發現的最大“無色藍寶石”。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這裡還要着重介紹兩塊“金錠”。當然,“金錠”在這座古墓中算不上珍貴,但對于考古專家來說,卻是意義非凡;這兩塊“金錠”上均有銘文,其中之一内容為:随駕銀作局銷捌成色金伍拾兩重作頭季鼎等,匠人黃闵弟,永樂拾肆年捌月日;另一件銘文為:永樂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處買到捌成色金壹錠五十兩重。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銘文内容說得很清楚,這兩塊金錠均為永樂年間銷鑄的50兩規格的“金錠”,也是鄭和與“南洋”諸國進行貿易的重要證據;如今兩塊“金錠”出現在這裡,是不是說這座古墓是明朝哪位帝王的陵寝?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這麼想其實也不為過,墓中陪葬這麼多“珍寶”,墓主人無疑身份極為尊崇,按陪葬品規格、價值來看,其身份不亞于帝王;但仔細看,又“明顯不是”帝王陵,因為古墓的面積太小了,怎麼看也沒有“帝王之相”。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要想知道這座古墓是誰的,不能隻看文物,還要繼續考古發掘,找到“墓志銘”才行。随着發掘的深入,考古隊在東、西墓室中均找到了墓志銘,西邊墓室中的“墓志銘”上寫:大明梁莊王妃圹志文;東邊墓志銘以“梁莊王墓” 題頭,很明顯,這是明代“梁莊王”朱瞻垍的陵墓。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據史料記載,“朱瞻垍”是明仁宗的第九個兒子、明宣宗同父異母的弟弟;實事求是地說,區區一個藩王,墓中陪葬怎麼能與帝王相比呢?對此專家也有所解釋。

專家推斷,“朱瞻垍”是明宣宗的弟弟,兩人關系融洽,是以頗得皇帝偏愛;但是,這位“朱瞻垍”英年早逝,又無子嗣繼承家業,皇帝深為憐憫,于是特谕“厚葬之”,這才出現了皇帝許可的“僭越”陪葬。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這裡還有個問題,前面說了,是土夫子“炸墓”,這才引來了考古隊;那麼,墓中這麼多奇珍異寶,土夫子究竟得手了沒有?還真沒有。

這倒不是墓中有什麼“機關”,主要是因為,修築墓室之初,匠人從墓道北端的垂直壁面向北鑿岩掘進,進而形成隧洞,再在洞内用磚砌成墓室,粘合料是石灰;由于年深日久,再加上土夫子“炸墓”的巨大威力,此時的墓室中堆積了7厘米厚的石灰層。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600年後,原本的葬具和随葬品也已經發生了位置下陷,如今還要低于地下水位;有水就會生成淤泥層,随後不僅掩蓋了各種陪葬品,還在整個墓室中形成了3米深的積水。

這座古墓太“誇張”,平均每平米173件寶貝,土夫子卻沒拿一件

土夫子“炸墓”,雖然深達墓室,但墓室中先有3米深的積水,又有3至10厘米厚的淤泥,這些無意間就成了墓中珍寶的“保護層”;也正是有了這些“天然保護”,土夫子最終無法如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