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産、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彙。除了儲存着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曆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曆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于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對古代曆史、地理、植物、動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關于《山海經》全書涉及的地域範圍及相關物事虛實,曆來衆說紛纭。很多學者都認為是一次國家地理大普查之後的文獻記載,有一些确實能确定下來,比如黃河、渭河、華山等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一緻。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近代,中國自然科學專家王紅旗走訪30餘年,繪制出800餘幅山海經地理複原圖,發現《山海經》中記載竟然與實相符,進而也表明了山海經并非傳說虛構。這個發現可謂是石破天驚,震驚了考古界。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考古學家從其中更是發現了石峁遺址,這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秃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視窗,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 ,據專家研究有可能是黃帝的都城昆侖城,這一發現更是令人震撼不已。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考古勘探确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調查發現,石峁石城分為外城和内城,内城牆體殘長2000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 其規模遠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成為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個。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為一座四面包砌護坡石牆的台城,大緻呈方形。内城将"皇城台"包圍其中,依山勢而建,城牆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牆。外城系利用内城東南部牆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築的一道弧形石牆,絕大部分牆體高出地面,儲存最好處高出現今地表亦有1米餘。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城牆越溝現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閉合起來,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空間,為探讨石峁早期地貌變遷及環境提供了重要資料。

黃帝活動在石峁所在的陝北黃土高原是史有明言的,《史記》、《漢書》有關黃帝的陵墓在距石峁不遠的陝北子長一帶的記載。《史記·五帝本紀》稱:"黃帝崩,葬橋山",《索隐》引《地理志》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查《漢書·地理志》,其上郡陽周縣下确實記有"橋山在南,有黃帝冢"的字樣,陽周即今陝北子長縣,當今陝西黃陵縣以北偏東三四百裡的地方。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除此之外,《漢書·地理志》上郡膚施縣下還記載其地"有黃帝祠四所",膚施即今陝西榆林,在子長縣北,毗鄰石峁所在的神木縣高家堡。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長一帶有黃帝的冢墓,還有人們祭祀黃帝的祠堂,則黃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在此一帶活動是無可否認的。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同時,依據《潛夫論·志氏姓》、《列子》、《山海經》《大荒西經》、《左傳·成公十三年》、《國語·晉語四》、《國語·齊語》等典籍分析,認為不僅黃帝後裔白狄在陝北地區活動,黃帝部族的直接後裔周人的也都在陝北活動。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最後,沈長雲教授再次強調,根據考古專家發現石峁古城的年代為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階段,正與黃帝活動的時間大體相當,由此更能确定石峁古城為黃帝部族所居。

《山海經》中的記載竟然與實相符?

我們偉大的先祖黃帝在這裡建造了都城,這裡是黃帝部族的政治文化中心,這裡更是遺留着黃帝一生的榮耀,也埋藏着他一生的秘密,這裡為我們研究那段斷層曆史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留給世人很多的線索,相信終有一天考古學家會有一個震驚的發現,告知我們那段隐藏的曆史真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