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樣是投降,關羽得忠義二字,于禁晚節不保

三國中就屬魏蜀良将最多,魏有五子良将,蜀國就有五虎大将,而對于這些各忠其主的大将來說,投降可能是最不能讓人接受的,哪怕是英勇就義,殉節而亡,都能在死後留下個好點的名聲。然而不同的人投降卻有不同的待遇,甚至下場結局都是不一樣的。

同樣是投降,關羽得忠義二字,于禁晚節不保

在曹老闆的集團中,其實有很多都是降将,而且之後也為曹氏集團立下了顯赫戰功,比如說張郃、張遼、黃權,甚至于關羽的投降都成為了忠義之舉,然而曹實集團卻不能容忍自己人的投降,尤其是于禁。

同樣是投降,關羽得忠義二字,于禁晚節不保

關羽投降在建安五年,劉備斬殺車胄,占據徐州,引來曹操親征。劉備不敵,棄城北投袁紹,關羽孤立無援,是以投降。這跟于禁情況其實差不多,都是入地無門插翅難逃。雖說有關羽降漢不降曹之說,但并沒有實在的根據。後關羽在官渡之戰中,刺死顔良,以報曹操不殺之恩,然後封金挂印,投奔劉備,被流傳成大義之舉。

同樣是投降,關羽得忠義二字,于禁晚節不保

而于禁投降是在關羽水淹七軍之時,當年在關羽傷好之後,再次舉兵北伐襄樊,由于呂蒙、陸遜等人的周旋,關羽對吳放下戒心,将荊州守備傾巢而出,人多勢衆,曹仁數千兵力不能敵,隻好堅守城池。曹操擔心襄樊丢失,派出于禁率領七軍馳援曹仁。恰逢秋季漢水暴漲,關羽利用天時水淹曹操援軍,斬殺龐德,逼降于禁。一時之間,關羽之勢威震華夏。

同樣是投降,關羽得忠義二字,于禁晚節不保

投降後的于禁被關羽關押在了江陵。後孫權害怕關羽一方坐大,派出呂蒙、陸遜陰奪荊州,于禁是以被解救,去了江東。在曹丕稱帝後,孫權為了連和曹魏,把于禁送回魏國。曹丕假借出使孫權之名,命于禁去之前先到高帝陵祭拜曹操,沒想到于禁一到,卻看到墓室内的牆壁上畫着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最後憂憤而死。

同樣是投降,關羽得忠義二字,于禁晚節不保

後來人也有許多認為于禁對于當年自己苟活下來極其的慚愧,他對曹家的忠心能從他最後憂憤而死中看出來,關羽投降是忠義因為他與曹操有約定,但是于禁沒有,他隻是單純的敗軍之将,再加上同行龐德的英勇就義,那他就是苟且偷生的懦夫。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那句:末将于禁,願為曹家世代赴湯蹈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