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會,是舊社會民間的秘密組織。下層群眾為求生路,秘密組織起來,同舟共濟,休戚與共。如清代著名的幫會天地會,“拜天為父,拜地為母”,以“反清複明”為宗旨,會員多為農民、手工業者、城鄉勞動者和遊民。該會各派會多次發動和參加武裝起事。可是,這類秘密團體在辛亥革命後日趨沒落,甚至被壞人利用和操縱,變成以地痞、流氓為主體的黑社會組織,如青幫、紅幫等幫會更蛻變為惡勢力集團了。在武俠小說中寫到的武林幫派,大都可以看到古時的幫會組織和當代黑社會集團的影子,有的簡直就是二者的混合體。
幫會的建立和鞏固發展,離不開“利益”“義氣”和“家法”。利益,是幫會組合的重要基礎;義氣,是維系幫會徒衆的内聚力量;而家法,則是控制幫衆行為的強有力措施,三者缺一不可。當然,這“利益”,隻是幫會集團内部的利益,而這“義氣”所維護的也僅是本幫的狹隘利益而已,本幫以外的,則是一點兒也不講義氣的,甚至因利相争,打得死去活來。各幫均有自己嚴密的組織和完備的家法,對幫衆具有極大的限制力量。

“開香堂”是幫會收徒所舉行的隆重儀式。以紅幫(實為洪幫)為例,凡欲入紅幫者,須預先到幫中專事發展組織的頭目那裡報名登記。等積到數十或上百人之後,由山主(紅幫組織一般稱某某山)派一頭目專門負責開香堂的工作,稱之為“老大”。老大奉命後,乃選擇一個僻靜的廟宇,進行布置。香堂正中設關帝位,上懸“忠義堂”匾額,中間設定供桌三層供祖師牌位,各用紅紙或黃紙書寫。堂中又另設大方台一張,右供大片子(大刀)一把,左供小噴筒(手槍)一支,正中焚起一爐香,一對燭,台口又置有線香一束。另外還張紅燈,外層三盞,中層八盞,内層二十一盞,意思是把“洪”字拆開為“三八二十一”。香堂布置畢,便命新入幫會徒魚貫入内,并請山上資格較深的各位大爺同時參與盛會,謂之“赴蟠桃”。然後緊閉山門,傳令各新徒向祖師牌位行三跪九叩之禮。禮畢,則由一位大爺向幫徒詳解種種幫規,按條宣讀。接着便将台口線香執于左手,右手則握供于台上的大片子,怒目環視衆徒道:“以後各位如有不遵山主指令,不能嚴守幫規者,即以此香為例。”說話時高舉大片子,猛砍線香,一刀兩斷。斬香既畢,即将所有斷香分授新徒,每人身藏一支以為紀念,亦資警戒。然後令各幫徒環立成一大圈,聆聽大爺朗誦入幫詩一首,複令同幫兄弟按規矩各行一禮。禮畢進行入會問答,問答後一一發給“票布”(疑指幫内各種切口)令各珍藏。至此開香堂方告完畢。
幫徒入會後,就要嚴格遵幫中的家法。幫徒們因觸犯幫規或得罪了老頭子,就會受到嚴刑處罰,重者被淩遲處死。青幫有十條家法,其中有對違反幫規者、忤逆雙親者、不遵師訓者、不敬長上者、侵占幫中财物者,毆打幫中老少者、不務正業者、奸盜邪淫者等的懲治辦法。表面看來,這些家法是懲惡揚善的,實際上卻是幫中的“把頭”們欺壓、淩虐幫徒的工具。他們的“香堂”就是私設的“公堂”,“家法”就是私刑,老頭子們是可以随意動用的。過去江蘇紅幫組織春保山曾發生過這樣的事:一個小頭目率領二十餘名幫徒到海濱走私販鹽,半途遭緝私船圍捕,死戰始逃出十餘人。因舟鹽及銀兩均失去,不敢歸山報告,流落在長江輪船上以偷竊為生。後被幫中探子發現,全部捉歸幫中,以“臨陣脫逃”及“吞沒水頭”的罪名處斬,死後分屍數段,以蘆席裹成一束,抛入江中。并立時布告全幫,以警其他幫衆。
類似上述青幫、紅幫“開香堂”、正“家法”的描寫,在不少武俠小說中都可以見到。武俠小說中的武林幫派,也都有嚴密的組織形式和聯絡“切口”,都有一定的法規,各占一定的地盤。《倚天屠龍記》中這樣描述幫派中人相遇的情景:“隻聽得天鷹教船上有人高聲叫道:‘有正經生意,不相幹的客人避開了吧。’殷素素叫道:‘日月光照,天鷹展翅,聖焰熊熊,普惠世人。這裡是總舵的堂主,哪一壇在燒香舉火?’她說的是天鷹教的切口。船上那人立即恭恭敬敬道地:‘天市堂李堂主,率領青龍壇程壇主、神蛇壇封壇主在此。是天微堂殷堂主駕臨嗎?’……天鷹教教主白眉鷹王殷天正屬下分為内三堂、外五壇,分統各路教衆。内三堂是天微、紫微、天市三堂,外五壇是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神蛇五壇。”《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派有七條戒律:“首戒欺師滅祖,不敬尊長。二戒恃強淩弱,擅傷無辜。三戒奸淫好色,調戲婦女。四戒同門嫉妒,自相殘殺。五戒見利忘義,偷竊财物。六戒驕傲自大,得罪同道。七戒濫交匪類,勾結妖邪。”這華山派七大戒條,與青幫的十條家法頗有相似之處。這些戒條也隻是用來限制徒衆的,作為華山派掌門的嶽不群,如同青幫頭子一樣,是用不着去遵守的。他不隻“見利忘義”偷去徒弟的《辟邪劍譜》,而且比“得罪同道”“擅傷無辜”還要狠毒得多的把恒山派兩位師太暗中殺死,真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奸惡之徒。
武俠小說中的大幫派往往有總舵、分舵之别。各幫各派各有自己的地盤,往往獨霸一方,橫行數省,成為該地的霸主。幫衆對幫内的大小頭目,是要絕對服從的,不許有半點差池,而頭目們掌握生殺大權,随時可以處罰任何一個“叛逆”的幫衆。幫内有它的法律、法庭、審訊室和刑場,每一個武林幫派俨然就是一個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笑傲江湖》中的向問天,因不肯尊奉東方不敗為魔教教主,便被東方不敗派人四處追殺。負責囚禁前任教主任我行的梅莊四友,因被向問天施計把任我行救走,而受到魔教四長老興師問罪。任我行為了有效控制魔教,通令屬下服食含有劇毒、定時發作的“三屍腦神丹”。這些都說明了幫派頭領對幫衆們的控制和懲罰是極其嚴厲的。
武俠小說中的武林幫派常與家族、師門、地域、行會、教派有關。如河南陳家太極、四川唐家暗器、大理段家一陽指等,是與家族有關的;又如少林、武當二派,則與師奉達摩及張三豐有關。小說家最喜歡以山劃派,舉凡每一座名山,都可成為一個武林派别,泰、華、恒、嵩、衡五嶽之外,峨眉、昆侖、終南、五台、黃山、天山、長白山等等,亦各自成派。以行會的勢力而形成武林派别的,其最著者為丐幫,在金庸的小說裡,丐幫有一根綠玉竹杖作為幫主的信物。丐幫之外,五花八門的大大小小的幫會甚多,陸上的有什麼青竹幫、鐵扇幫、黑虎幫,水上的有什麼金龍幫、海沙幫、巨鲸幫等。往往某幫幫主即為某派的首領。教派也是武林派别之一,《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教主即為武林盟主;《碧血劍》中善于使毒的雲南五毒教教主也是一派武林宗師。
武林派别中的幫派鬥争,有内外兩種情況。在本幫派内,是為争當幫主或掌門人的職位而傾軋;在本幫派外,則為奪得至高無上的武林盟主的稱号而血戰。為了争得這些高位(連同確定這些高位的武功秘籍),不少号稱俠客的人物都使用陰謀與殺戮這兩種手段。《笑傲江湖》中的嵩山派掌門人左冷禅與華山派掌門人嶽不群俱極其奸詐,嶽不群尤為陰險。五嶽本各自成派,後來左冷禅提出合并為五嶽劍派,左、嶽二人都争做這五嶽劍派的首領。左冷禅勢力強大,故此蠻橫霸道,自以為穩操勝券。嶽不群力量不及,故而深藏不露,給人以“君子劍”的假象,其實是一個僞君子。從左冷禅派人殺害衡山派劉正風一家和襲殺恒山派定靜師太等人,可以看出他是極其兇殘狠毒的;從嶽不群暗害恒山派定閑、定逸兩師太以及既奪去《辟邪劍譜》,又以之嫁禍于人的卑劣行徑,可以看出他是極為陰險惡毒的。左、嶽二人的所作所為,實與黑社會組織的流氓頭子毫無二緻。
當然,在武林幫派中也有不少人确是以俠義為本的。他們關心國家安危,抗擊外敵入侵,鋤豪強,扶弱小,伸張正義,不濫殺無辜,是俠氣多而匪氣少的英雄豪傑。如紅花會衆英雄黃河赈災,丐幫徒衆協助郭靖守衛襄陽,張丹楓為救扶社稷而奔走漠北江南,蕭峰為解除民族沖突而壯烈捐軀,胡斐為替貧苦農民報仇而窮追惡霸不舍,等等,都展現了江湖豪傑的英雄本色。他們的豪俠行為,與左冷禅、嶽不群之流的卑劣行徑,是截然相反的。從為國為民這一點看,把這些江湖俠客看作是曆史上的志士仁人也未嘗不可。但這些内容不是本文讨論的重點,這裡就略而不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