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王媛媛 上海報道
券商研究所在券商的所有業務裡面,雖然算不上是最核心的大業務,但卻是暴露在公衆視野之下,最容易幫助券商建立影響力的業務。同時,作為資本市場最聰明的人群之一的分析師們,其從業遷徙路徑,亦能從側面顯示出一家券商目前的狀況。
根據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2021年,分析師離職最多的前三家券商分别是方正證券、安信證券、天風證券;分析師入職最多的前三家券商分别是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國海證券。此外,外資券商如摩根大通、瑞銀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星展證券等,也開始了其分析師招募之路。
2021年分析師離職人數、入職人數排名前五的券商

資料來源:證券業協會,僅計算證券投資咨詢(分析師)一列資料
根據21世紀資本研究院資料,2021年,分析師離職最多的3家券商研究所分别是方正證券(34人)、安信證券(31人)、天風證券(26人)。
總的來說,這3家券商——方正、安信、天風——異常的原因在于,均有所長/副所長跟大量行業首席分析師“跑路”,也即意味着相關研究所的中堅力量的大量流失。而2021年離職人數排名緊随其後的國海證券,則不存在這樣的“中堅力量”大幅流失的情況。離職人數排名第五的民生證券,年内亦有10位首席離職,但這與原方正證券所長楊仁文攜帶“大部隊”加入有關——新上司攜大團隊入職,必然會有一部分“老人”選擇跳槽。
方正證券:1名所長+16位首席年内離職,平安入手、國海“掏空”
方正證券可能是2021年最悲傷的研究所。
這一年,方正證券離職了34名分析師,至2022年1月15日,證券業協會上登記的方正證券分析師僅剩35名。
2021年,研究所所長楊仁文宣布離職,并加入國海證券任公司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而伴随其離職的,是方正證券16位首席分析師。
上述首席包括:固收首席齊晟、軍工首席孟祥傑、食飲首席薛玉虎、醫藥首席周小剛、傳媒首席姚蕾、建材首席盛昌盛、商社首席蘆冠宇、政策首席胡國鵬、化工首席李永磊、農業首席程一勝、環保首席王甯、交運首席許可、家電首席周衍峰、宏觀首席周君芝、汽車首席于特、地産首席夏亦豐。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在申萬最近一次調整一級行業分類前,一共才隻有28個一級行業。
方正證券在2021年出現較大的人事變動,在行業裡并不算一個秘密。隻是,2021年内離職了16位首席,這一資料着實驚人,大有“掏空”研究所的意味。
而随着楊仁文加入國海證券,前述行業首席分析師中,有10位亦直接加入了國海證券。此外,2018年離開方正證券的更早的地産首席夏磊,或許是在2021年受到老上司的感召,重回券商行業,并同樣加入了國海證券。
楊仁文一個人,就為國海證券帶去了11位行業首席分析師。
而即使在2021年末,原國海證券副所長燕翔宣布加入方正證券,挑起研究所所長的大任,但方正證券研究所的發展卻顯得捉襟見肘。
以至于在2022年1月釋出月度金股時,方正證券隻能推出科技、電子、計算機、通信、新興産業、醫藥、軍工等幾個闆塊的金股。
其中,軍工首席鮑學博是2021年4月離任中信建投的分析師,醫藥首席唐愛金是2021年1月離開廣州廣證恒生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分析師。
而其它待補行業的首席,據業内人士稱,有些是資深研究員頂上來,有些則是内部其它業務人員轉崗而來。
而研究所隻是方正證券大動蕩的一個部門,Choice金融終端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2月21日,方正證券年内共減員382人。
方正證券為何如此大動蕩?則與平安收購方正有關。
衆所周知,平安集團下面早就有一個平安證券,在這場對方正集團的收購中,兩大集團下屬的兩家券商如何相處,早就成了一個關注點。
據券商投研人士稱,目前傳的版本是,方正被平安收購,方正證券研究所會作為對外的研究所,而原來平安的研究所對内服務,因為平安證券研究所本來在市場上對外的存在感就不是很強。這也意味着,原來方正證券研究所的人可能都要接受平安集團的制度體系,包括薪酬體系。這一套體系可能和大家原來的職業規劃有出入,且其他券商有做大的意願,于是出現了人員大變動的情況。
而這次收購對方正證券來說,是機遇,還是衰落的開始,目前很難預判。畢竟,曾經的國泰君安并購了上海證券後,市場盡知,後者一直處于“趴”着的狀态。而遊走在資本市場第一線的首席分析師們,亦選擇大面積離開方正證券,這也傳達着悲觀的判斷。
方正證券分析師2021年離職情況(僅計算證券投資咨詢(分析師))
資料來源:證券業協會,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整理
注:夏磊與江娜先後于2018年、2020年離開方正證券,并于2021年入職新券商
安信證券:2名所長+9位首席離職,業務轉型之下、中堅力量各謀高就
安信證券研究所2021年内離職的分析師數量僅次于方正證券,全年離職分析師31名,截至2022年1月15日,證券業協會上登記的方正證券分析師為54名。
安信證券同樣也是研究所所長離職,帶走了不少首席。
2021年,安信研究所所長兼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胡又文于8月離職,并于随後加入了民生證券,擔任研究所所長。研究所副所長馮福章兼軍工首席馮福章,則早在6月就離職,并在8月宣布成為招商基金研究部總監。
伴随着兩位所長離職的,是29位分析師離職,其中包含9名行業首席分析師,分别是:高端制造首席李哲、通信及海外科技首席馬天詣、社會服務首席劉文正、新能源與電力裝置首席鄧永康、計算及首席呂偉、食品飲料首席蘇铖、有色金屬首席齊丁、通信首席彭虎、政策首席陳果。
與前面方正證券離職潮相同的是,上演了另外一場所長+行業首席分析師大面積的離職潮。
但與前面方正證券不同的是,楊仁文幾乎是帶領着原來方正證券研究所的大部隊一起跳槽到了國信證券,而安信證券原所長胡又文,僅帶了9位原來的下屬去了民生證券,其中包括5名行業首席。
此外,安信證券分析師離職顯得不那麼“倉促”——石曉彬加入中金公司後升任為科技行業首席,杜一帆加入中信證券後升任美妝及商業聯席首席,另有不少人去了業内知名高薪的中金公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這意味着安信證券的分析師們可能有更充足的時間為自己跳槽後談一個好的“身價”。
而安信證券業務轉型之下的薪酬問題,可能是導緻安信證券出現大面積離職潮的主要原因。
據《上海證券報》此前報道,安信證券研究所将加強對内服務,從單一的研究換傭金模式轉向對内、對外并重,更加重視研究業務與各個線條業務的協同——這意味着,分析師的職責會變化,對分析師的考核标準及勞工定價都會發生變化。
而與此同時,是中金公司、民生證券等券商要招兵買馬、積極發展業務,這便不難了解安信證券的分析師們要另謀高就。
安信證券所長/首席2021年離職情況(僅計算證券投資咨詢(分析師))
天風證券:2名副所長+8位首席離職,創業期老人大量出走
天風證券是另一家出現離職潮的研究所。
2021年,研究所共有26人離職,其中包括2名副所長、8位行業首席分析師。
2名所長分别是副所長兼汽車首席鄧學、副所長兼高端制造首席鄒潤芳;8位首席分别是:醫藥聯席首席、産業部副總監楊烨輝、醫藥首席鄭薇、家電首席蔡雯娟、交運首席姜明、建材首席李華豐、銀行業首席廖志明、建築首席唐笑、化工首席李輝。
對比前兩家券商,天風證券的“離職潮”亦有其獨特的特點——副所長和首席們的入職時間幾乎都是在2016-2018年間,除了建材首席李華豐是2020年加入的天風。
而2016年,是天風證券宣布成立研究所并開始從市場上大量挖角新财富明星分析師,發力擴張的開始。
當時,被這家新的研究所吸引走的,包括原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原安信證券研究所所長趙曉光,原安信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徐彪,原招商證券研發中心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孫彬彬等人。
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天風證券從安信、廣發、華泰、招商、國金等券商網羅了10多位新财富金牌分析師,“高薪挖角兒”的輿論甚嚣塵上。
而當時天風證券的董事長餘磊對媒體稱,這些金牌分析師過去多數都降薪了,符合市場化标準的薪酬、靈活的激勵機制、内部良好的創業氛圍,是吸引明星分析師們前往的關鍵。
這樣靠“挖角沖業績”的方式,是有效的。
2016年-2020年,天風證券研究所的分倉傭金收入分别是6591萬元、3.08億元、2.66億元、2.07億元、3.62億元。
但事情到了2020年發生了變化。
這一年,市場上流傳着天風證券研究所高薪招聘分析師,雖然分倉業績不錯,但實際上不盈利的質疑。當年,研究所所長趙曉光公開回應,研究所從2016年至今,每年都是盈利的。
結果到了2021年,便出現了早期加入的中堅力量大量離職的現象,這包括2016年就加入天風的醫藥聯席首席楊烨輝、家電首席蔡雯娟、交運首席姜明。
對于研究所中堅力量及分析師大量離職的原因,業内流傳的版本是,薪酬未兌現、讓不少人失望。
而2021年,發生的天風證券前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向公司“讨薪”的事件,則像是送給上述傳言的“實錘”。
上述變化的背後,引起行業思考的是,天風證券研究所“高舉高打”的方式到底能否讓中小券商研究所業務實作逆襲、并長遠穩健的發展?
至少從2021年不少首席分析師離職的情況來看,似乎并不是那麼成功。
而天風的模式也引起過不少中小券商的學習,包括國盛、長江、開源等等。如果天風最終铩羽而歸,這或意味着往後的券商高管們,将避開高薪挖人、突擊業務的決策。這也意味着,明星分析師們的身價最高點,或已成為曆史,券商高管們将不再願意給出如此高的薪酬。
天風證券所長/首席2021年離職情況(僅計算證券投資咨詢(分析師))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