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棣五次遠征漠北,戰果遠不如朱元璋,為何還是受到後世推崇?

漠北,是明朝初年的心腹之患。為了給大明王朝打下足夠的生存空間,讓後世子孫可以在和平的環境中發展和生活,大明王朝的開創者朱元璋以及繼任者朱棣,頻繁發動對漠北的遠征。尤其是朱棣,五次遠征漠北都是禦駕親征,可謂是下了血本。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朱元璋對漠北的征讨取得了輝煌戰果,而朱棣雖然每次親征都聲勢浩大,可戰果卻遠不如朱元璋,反而勞民傷财。但盡管如此,朱棣五次遠征漠北還是受到了後世推崇,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朱棣五次遠征漠北,戰果遠不如朱元璋,為何還是受到後世推崇?

一方面,這和人們的感性因素有關。在傳統觀念裡普遍認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隻有皇帝禦駕親征,才顯得與民一體,哪怕失敗了也是悲劇英雄。而朱元璋的漠北之戰雖然大獲全勝,可他是在南京的皇宮裡吃着西瓜聽着彙報就搞定了,但朱棣這邊卻是親自上陣揮刀殺敵。對比之下,朱棣自然更符合蓋世英雄的形象,是以後世人對朱棣推崇備至。

朱棣五次遠征漠北,戰果遠不如朱元璋,為何還是受到後世推崇?

另一方面,從理性來說,朱棣的北征極大壓制住了瓦剌和鞑靼兩個部落,誰也不可能一統漠北。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漠北之戰的敵人是元朝的殘存實力,他們撤到漠北之後就靠着幾個主要城市繼續稱王稱霸,是以更有利于明朝武将們的集中打擊。但問題是,北元殘存實力被消滅之後,漠北出現了真空地帶,那麼廣袤的土地誰來統治呢?

朱棣五次遠征漠北,戰果遠不如朱元璋,為何還是受到後世推崇?

于是,各個部落的野心家們開始睡不着了,想盡辦法都要成為漠北的主人。而其中瓦剌和鞑靼則是最重要的兩支力量,一旦任由他們繼續發展,一定會成為明朝的心腹之患。于是,朱棣頻繁出征,始終對瓦剌和鞑靼的震懾力,為的就是分化漠北的凝聚力,讓這些在馬背上長大的部落勇士們不會一心和明朝死磕。

朱棣五次遠征漠北,戰果遠不如朱元璋,為何還是受到後世推崇?

當然,也有人說明朝國力強盛,即便是真的發生了全面戰争也不怕。可問題在于,遊牧民族的經濟水準較低,發動戰争的成本也很低,而且機動速度很快,對于已經習慣農業生活的漢族來說,和北方少數民族打仗就等于是在和影子搏鬥一樣,就算是赢了也得不償失。畢竟,敵人的家底兒充其量就是一匹馬而已。是以,朱棣對漠北的遠征等于是将全面戰争的火種澆滅在了萌芽之中,避免了明朝未來消耗更多國力來應付。

朱棣五次遠征漠北,戰果遠不如朱元璋,為何還是受到後世推崇?

隻不過,朱棣死了之後,明朝繼位的仁宗、宣宗都更偏向于守成,并沒有太多的軍事才能。宣宗倒是親征過,但是也隻是圍繞着長城打了一仗而已,雖說赢了可是卻沒有給敵人造成重創。而由于宣宗死得太早,是以那些當時臣服的北方各部落再次崛起,于是瓦剌部在多次兼并戰争中笑到了最後,成為了草原新的霸主,一場土木堡之變把朱元璋、朱棣兩代君王的戰果碾壓得灰飛煙滅,從此走了下坡路,再也沒有重新輝煌過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