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李密

在隋末的起義隊伍中,李密和他率領的瓦崗軍一度主導天下局勢,曾占據了隋朝大部分地區,

甚至兵至洛陽城下,差點代隋自立,

但僅僅在一年後,瓦崗軍便徹底滅亡,李密也被斬于熊耳山。

李密傭兵數十萬,麾下更是有秦瓊、程咬金等名将,為什麼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就走向滅亡?

從"流浪漢"到"皇帝"

要探尋李密和瓦崗覆滅的原因,得從瓦崗軍的起勢說起。

因不滿隋炀帝的暴政,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在這其中,

翟讓在瓦崗寨上司的一支起義隊伍就是瓦崗軍的前身,此時剛剛創立的瓦崗軍隻有不到萬人,

根本無法和其他勢力抗衡,但是李密的到來,讓瓦崗軍迅速壯大,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今瓦崗寨的紀念碑

李密在被趕出宮後,一直流浪在社會各界,直到被他的好友王全伯介紹到瓦崗寨,才有了一個安身之所。

初來乍到的李密很快以熟讀兵書,有膽識而被翟讓賞識,進而被奉為軍師。

成為軍師的李密很快便指揮起義隊伍取得了數次小型戰事的勝利,漸漸地在瓦崗内部站穩了腳跟并有了自己的追随者。

此時的李密,在經曆了隋炀帝的冷眼相待後,

在瓦崗寨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歸宿,他決定将心血都傾注于瓦崗軍,

立志要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瓦崗首領翟讓是一個心存仁厚的人,這樣的人不适合帶兵,更适合做一個文官,

而他也有自知之明,在看到了李密的才能後,便決定退位讓賢,由李密接管瓦崗軍。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今滑縣的瓦崗軍點将台遺址

于是,李密便成為了瓦崗軍的首領,在他的帶領下,瓦崗軍一路所向披靡,先後攻下了濮陽、湯陰等地,每行軍之一處,

當地百姓紛紛響應,使瓦崗軍的規模迅速的擴張開來

看着起義隊伍逐漸壯大,李密覺得一個瓦崗軍的名頭已經不足以形容龐大的隊伍,

于是在公元617年,登基稱"魏公",封翟讓為上柱國,并改年号為"永平",

還有模有樣的設立了三司六衛,頗有一種小朝廷的模樣。

這件事使得李密的名聲變得愈發響亮,河南大部分州縣望風而降,紛紛加入瓦崗軍,

自此瓦崗軍的規模已經從當初的不過萬人擴張到了十萬以上,

一舉成為中原地區最強的起義隊伍,并且吸收了諸如秦瓊、程咬金這樣聲名顯赫的将領。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程咬金

按理來說,這樣的瓦崗軍必将勢如破竹,

一舉攻入隋大都,然後滅掉其他起義力量,一統天下。

然而,僅僅在輝煌了不到兩年的時間,瓦崗軍便徹底的覆滅了,這又是為何?

忘恩負義不得人心

當我們站在後世的角度上來分析,就會看到,

其實在導緻李密和瓦崗軍滅亡的原因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并不在于外部原因

,而在于李密個人的決策失誤,以及軍隊内部的四分五裂。

李密雖然熟讀兵書,掌握十萬兵馬,但是在權術方面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愚笨之人。

在翟讓将代表着權利的權杖交給李密時,就引起了軍内元老和翟讓兄弟的不滿,特别是在李密"登基"後。

于是他們便密謀除掉李密這個外來戶,把大權把持住在自己手中。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隋朝末年群雄割據示意圖

但李密得知後決定先發制人,

便設計殺害了翟讓和一衆元老級人物,獨掌大權,

但是此舉卻把本就不合的瓦崗軍内部徹底地分為了兩派。而且,在将士們的眼中,李密殺翟讓的舉動讓他們看到了一個隻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奸邪小人,

再加上李密是一個外來戶,是以瓦崗軍内部的分裂趨勢愈演愈烈。

此後,雖然李密取得了絕對的統治權,但是卻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了禍根,而且後來李密在走投無路時,幾乎沒有人敢接納他,

因為在他們的眼中,李密既然能殺了翟讓,那就有可能殺了他們,

事實證明,一個忘恩負義之人不管到了哪裡都是被人鄙棄的。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瓦崗軍作戰形勢示意圖

成為世家門閥的"棄子"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李密得不到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援。

關隴貴族集團在隋朝時期可謂是叱咤風雲,隋朝的前身北周,其建立者便是出自該集團,

而且隋文帝楊堅和後來的唐高祖李淵也是出自關隴集團,可以說,關隴集團影響中國曆史長達三百餘年之久。

而李密,雖然也出自關隴集團,但是卻得不到支援,是因為在隋炀帝即位後,對關隴集團内部的利益劃分進行了重新配置設定,

李密的家族就是在這次配置設定中衰落了,自然也就不被支援

但是李密并不是沒有機會重新回到關隴貴族的視線中,因為起初他參加了楊玄感的起義軍。

這個楊玄感是隋朝開國功臣楊素的兒子,受到關隴貴族的支援,

李密若一直跟着他征戰,未嘗不會得到大力支援。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瓦崗軍開倉濟民

但可惜的是,這個楊玄感,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莽夫,

隻知道沖鋒陷陣,而對用兵之術一竅不通,雖然他有背後門閥的支援,但也經不住他這樣胡折騰,

漸漸地,楊玄感便從起義主力軍中被剔除了出去,李密也隻得另尋高就。

緻命失誤緻使元氣大傷

縱然李密熟讀兵書,也打過不少勝仗,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李密也有失誤的時候,但是他沒想到,

這一次決策失誤讓瓦崗軍元氣大傷,此後更是接連戰敗

,這一決策便是和宇文化及的起義軍交戰。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發動兵變并殺死隋炀帝,隋朝宣布滅亡。

此時李密已經把兵臨洛陽城下,準備一舉攻下洛陽,

但是卻聽到了隋文帝被宇文化及殺掉的消息,于是便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宇文化及

在宇文化及率軍出城後,便攻打黎陽倉,讓李密以為宇文化及是來和自己争天下的,

頓時将自己所有的精銳部隊都投入到與宇文化及的鬥争中

。但是他錯了,因為宇文化及一行人之是以謀反是因為他們思鄉心切,急于回到關中地區但無奈隋炀帝不準,才起兵造反。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隋朝末年糧倉位置示意圖

雖然李密不知道這些,但是他也完全有機會避免這場戰争,因為跟随宇文化及的這些士兵,其心思全都不在打仗上,而且在數量上也和瓦崗軍相差甚遠,完全不能對李密造成威脅。

以李密在軍事上的才能,他不可能看不出這些将士們都無心戰事,但他還是下達了進攻的指令,

這此決策将會使李密後悔莫及。

宇文化及麾下的将士在面對瓦崗軍的緊緊相逼,奮勇血戰,

但無奈數量差距太大以及糧草不足,終于抵擋不住潰不成軍,

但李密也損失慘重,他本人更是差點死于刀劍之下,幸有秦瓊冒死相救才保住一命。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秦瓊

而後又與洛陽城内的王世充展開了激烈的火拼。

在這次戰事中,李密再一次失誤了,面對王世充提出的用布帛換取糧草的方法,

李密居然答應了。這樣一來城内的百姓和士兵有了糧食,更不願投靠李密,氣的李密馬上出兵要與王世充決一死戰。

于是雙方在邙山進行了一場大戰,在此戰中,瓦崗軍一敗塗地,被俘虜10萬餘人,

單雄信等将領無奈投降,李密見大勢已去,隻得率領殘餘部隊倉促而逃

。此戰過後,輝煌一時的瓦崗軍徹底覆滅,李密也在不久之後被唐軍斬于熊耳山。

命中注定的失敗者?

但是除了這些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被後世史學家所忽視,那就是地理環境。瓦崗軍地處中原,且絕大部分營地均駐紮在河南境内。

衆所周知,中原地區一片平坦,幾乎沒有特别高的山峰作為天塹。

這樣一來,瓦崗軍相當于四門大開,随時都有可能面對周圍勢力的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李密不得不在周圍安排重兵把守,以防其他勢力突襲。

李密的瓦崗軍擁兵數十萬,又有多員猛将,卻在兩年之内走向覆滅

瓦崗的地理位置示意圖

可以說,地理環境的因素限制了瓦崗軍的發展,而洛陽的久攻不下,也嚴重妨礙了瓦崗軍的征戰步伐,因為

洛陽在地理環境上南連江淮,北接關中,對瓦崗軍的進軍路線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此外,瓦崗軍面臨着左有杜伏威右有窦建德的局面,再加上隋朝的軍隊駐紮在揚州,随時可以支援洛陽。在這樣的步步緊逼下,

瓦崗軍若攻下洛陽,則還有一戰之力,若攻不下洛陽,便沒有了絲毫退路

瓦崗軍雖然是在邙山之戰中覆滅的,但也是在兩年中的各種因素的疊加結果。

李密殺死翟讓不得人心,決策失誤導緻元氣大傷,再加上地理環境的限制,

似乎在一開始,就注定了李密和瓦崗軍的結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