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禹會村遺址的發掘者曾如此為大家描繪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在塗山下會盟天下諸侯的場景:

極目遠眺,荊、塗二山在遠方巍然聳立,淮河漫流,洪水滔天。身畔,沿岸壘築的高台上正燃燒着熊熊篝火,篝火旁,夏後氏和塗山氏的族衆們已準備好豬、牛等犧牲,鼎、甑中散發着稻、粟的香味,鬶、壺中有酒漿溢出。一切都已就緒,萬衆矚目中,遠道而來的貴賓大禹現身了。他禹步闊行,沉穩地登上夯築好的方台,盛大的會盟祭祀儀式正式開始。高台正中林立的諸侯旗幟迎風飄蕩,旗杆兩旁,前來會盟的諸侯手捧玉帛,随聲應和着大禹發出的号召。儀式自旦及夕,晝夜不停,延綿數日。大禹與來自各方的諸侯籌劃治水方略,一場曠世偉業即将拉開序幕。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治水的大禹

禹會村,一個位于塗山南麓,淮河岸邊的小村莊,隸屬于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秦集鎮。在這個如今平凡的江淮小村莊多年來一直流傳着“禹會諸侯”、“禹娶塗山”的傳說。而《左傳·哀公七年》

“禹合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相發兼并至今,其存者無數十焉”

《今本竹書紀年》

:“(帝禹夏後氏)五年,巡狩,會諸侯于塗山”。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關于禹和塗山的文獻記載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禹會村遺址位置

禹會塗山在中國曆史上應該是一次裡程碑式的政治實踐。要知道“當禹之時,天下萬國”,這萬國就相當于現在一個個地級市,而無論是黃河、淮河還是長江,哪一個發洪水,如果要治理絕不是一市一縣的事,在當時也絕不僅僅是哪個部族的事。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面臨天災便需要英雄式人物帶領天下萬國共克艱難。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遺址發掘平面圖

這時候大禹治水需要生活在塗山周邊的“地主”塗山氏的支援,大禹娶了塗山氏的女兒,是以在治水的過程中塗山氏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如現在淮河每年暑期發洪水,中遊的安徽地區是犧牲最大,也是貢獻最大的地區。是以,當地人也對“禹會塗山”這件事深信不疑。如今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塗山之巅的禹王宮都會舉辦大型廟會。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蚌埠禹王廟會

而禹會諸侯于塗山下共謀治水這件事,也是天下諸國第一次在一個領袖的帶領下完成一件大事,而這個事件也被視為形成夏王朝的直接導因。那麼禹會村遺址的考古發現是否支援這個傳說呢?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北城牆剖面

禹會村遺址被發現得相當晚,1985年的全國文物普查确認該遺址屬于龍山文化時期。之後直到200年,禹會村遺址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動下,由社科院考古所王吉懷先生主持發掘。在2007年至2011年的五次發掘中,禹會村遺址發現了一處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大型禮儀性建築,這個建築包括夯土非常考究的一個人工堆築台基分别由灰、黃、白三種土進行覆寫,特别是上邊的黃土和白土相當純且細膩。在這個台基上由南向北分别發現了柱洞、凸嶺、凹槽、燒祭面、方土台和長排柱坑。對于這些遺迹被複原為當年的什麼樣場景,很多得靠想象,建議看看央視考古公開課,王吉懷老師複原得相當生動。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禹會村不同地域風格的陶器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領隊 王吉懷老師 人稱王大禹

這些年随着“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課題的推動,80後領隊張東則在聚落考古的理念下發掘和研究這個遺址。他發現到龍山文化時期禹會村遺址為一處面積達200萬平方米的城址,而當年發現的祭祀台基,則實際築造在東城牆上。說明在祭祀儀式舉行之前,禹會村遺址便是淮河流域的一處中心性遺址。從這個遺址所出土的器物也發現有周邊四大區域(中原、海岱、江漢以及環太湖地區),這個文化集合的範圍也是後世中國的核心區域。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領隊 張東為專家講解城牆結構

龍山時代,禹會村城址和大型禮儀性建築充分說明,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禹會諸侯與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禹因為娶了塗山氏的女兒,不以私害公,是以能夠集合衆人之力治水成功,是淮河流域史前文化融入到整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程序的關鍵節點。然而,正如發掘領隊自己所承認的,淮河流域關于禹的傳說應該是這裡史前文化反應的事件的曆史記憶,但是曆史的細節是否如傳說描繪的那麼生動則仍需謹慎。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祭祀遺迹

但無論如何,禹會村考古為蚌埠這個淮河流域火車拉起來的城市增加了曆史和文化認同。多年來的考古工作不僅喚醒了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研究的核心城址,而且結合早期淮河上遊的賈湖遺址,中遊的尉遲寺遺址,雙墩遺址,下遊的順山集、龍虬莊、藤花落等遺址,一起串聯起可以與傳統四大區域相媲美的淮河史前文明。

禹會村: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國會盟之所在

遺址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