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湘軍之父曾國藩——天下無湘不成軍

曾國藩1811年出生在湖南湘鄉縣楊樹平(現屬雙峰縣荷葉鎮)。初名子成,字伯涵,号滌生。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的軍事家,理學家,政學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文正。毛澤東曾經對别人說:“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湖南向來不缺乏能征善戰的猛将,而清朝末年,曾國藩組建的湘軍更以骁勇善戰而聞名天下,以緻後世有“天下無湘不成軍”的說法。

曾國藩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從小勤奮好學,六歲入私塾讀書,八歲能讀八股文,讀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等等。

1838年,28歲的曾國藩考中進士。從此以後,他一步步踏上了仕途之路,并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城期間,他十年七次升遷,連躍十級,從翰林院庶吉士升到兵部侍郎,禮部侍郎等職務。

1852年11月,太平軍從湖南北出,攻克漢陽。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但腐朽的政府軍已經不堪一戰。是以,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指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革命勢力的發展。

1853年,曾國藩建立了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分路師,水師兩種,士兵則是招募湘鄉百姓為主,工資為一般綠營的3倍左右,全軍隻聽曾國藩一人。

1854年2月,湘軍首戰,在嶽州,靖港,敗于太平軍,接連吃敗仗,曾國藩一度産生了跳水自盡的念頭,在上疏時,隻能以屢敗屢戰自嘲。

後來曾國藩,冷靜自省,重整旗鼓,收複了嶽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了湖南。

在于太平軍作戰中,初上戰場的湘軍能夠迅速運轉敗局,以緻後來戰無不勝,關鍵在于軍隊的現代化。

曾國藩認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講究以精銳裝備和科學戰術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在最初的變電室,曾國藩對當時軍隊中正常火器擡槍和小槍就配合問題多次改動,他将火器配置到每一哨,定為每哨冷兵四隊,小槍兩隊,擡槍兩隊,而每營專配劈山炮兩隊。

曾國藩又親身研究改造劈山炮炮子,将原來的每炮100子增加到300子,改用熟鐵制刨子,增加射程。湘軍組織了遠端用劈山炮,中程用擡槍,近處用小槍的火力網,冷兵隊一般為熱兵護衛,盡量減少肉搏。

這種戰術思想,以前是沒有的。湘軍的編制中,還增加了長夫一項,這也是中國軍事史上首次将長夫編入軍隊編制,實際上是現代工程兵的起源。長夫随軍出征,隻修路架橋築營搬運,不配武器,不參戰,但發工資。

1860年夏天,正當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和東征蘇州,常州的時候,曾國藩就率領湘軍水陸師五萬于人,乘機從湖北東征太平軍,連陷太湖,潛山。

之後,曾國藩命道員曾國荃率路師萬人會同提督楊載福水師4000人圍攻安慶城,并指令副都統多隆阿,按察使李續宜率領馬步2萬打援。

安慶自以為太平軍占領後,一直是拱衛天京(今南京)的西線屏障和糧食要地。湘軍進圍安慶,直接威脅着天京的安全。

湘軍采取挖壕築壘的戰略,實行長圍久困的政策,多次擊敗太平天國的援軍。

8月25日,增援的太平軍英王陳玉成親臨前線,把軍隊排成扇形,十路挺進,對安慶進行最後一次救援。太平軍将士每人背負一束茅草,沖到湘軍的戰壕前,一面砍殺,一面用茅草把溝填平。

清軍據壘抗敵,集中所有的炮火向太平軍密集打擊。太平軍前仆後繼。壕溝裡的屍體一層壓着一層,和茅草混在一起,把戰壕都填平了。

安慶城中的守将吳定彩,趁機帶領一批精銳将士繞過戰壕,發起猛攻。

曾國藩親自指令督戰隊排在營壘的後面,對後退者一律格殺,以阻擋太平軍進攻。如此激戰了幾個晝夜,安慶城外屍橫遍野,連河水都被染紅了。

農曆八月初一,湘軍用地雷轟塌安慶北城,水陸各軍趁機殺進城内,安慶陷落。

接着,曾國藩又揮軍圍困天京,三年後,城破,太平天國滅亡。

可以說,在鎮壓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中,曾國藩“居功至偉”,湘軍與天使名揚天下。

在治理軍隊上,曾國藩不僅總結出,“先自治後制敵”,深溝高壘,道地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剪枝葉”到重要軍事思想,而且最重視精神教育,并堅持“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

曾國藩被後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在複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世運的偉人賢者,清朝鹹同中興第一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