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洱海畔萬人冢,埋葬萬千唐軍将士,專家分析:大唐衰落由此而始!

洱海畔萬人冢,埋葬萬千唐軍将士,專家分析:大唐衰落由此而始!

衆所周知,大唐帝國的衰落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手握雄兵20萬,在公元755年發動叛亂,将開元盛世攔腰斬斷,大唐從此一蹶不振,剩下的一百多年裡,隻是苟延殘喘而已。從兵力上看,當時唐軍總數達到六、七十萬,安西、北庭、朔方等地猛将如雲,邊軍久經戰陣,戰力絲毫不遜于安祿山所部。那麼,為何安祿山敢于起兵叛亂呢?

洱海畔萬人冢,埋葬萬千唐軍将士,專家分析:大唐衰落由此而始!

事實上,安祿山似乎并無入主中原之心,更多地隻是想割據一方。他賭的是各路邊軍不會盡全力與自己作戰,而自己打敗羸弱的禁軍即可。隻有一支邊軍是例外,那就是劍南節度使。這個劍南節度使是唐朝十節度使之一,負責大唐西南地區防務,高峰時也有近十萬人馬。劍南節度使之是以讓安祿山有所忌憚,隻有一個原因,這是楊國忠的嫡系部隊。

楊國忠在劍南軍中經營多年,公元751年,他遙領劍南節度使,其後又由親信李宓接任。而安祿山在朝中最大的敵人就是楊國忠,一旦起兵,極有可能與劍南軍對陣,是以劍南軍的戰鬥力是安祿山最為關注的事情之一。

洱海畔萬人冢,埋葬萬千唐軍将士,專家分析:大唐衰落由此而始!

可是在安史之亂中,劍南軍幾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平叛的主力是朔方等北方邊軍。而楊國忠本人在馬嵬坡被皇帝親軍所殺,他所倚仗的劍南軍如同虛設,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1993年,雲南省将大理市天寶公園内的一件文物,定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這件文物恰恰揭示了大唐由盛而衰的秘密,一座萬人冢——“大唐天寶戰士冢”,也就是埋葬陣亡将士的集體墓。

洱海畔萬人冢,埋葬萬千唐軍将士,專家分析:大唐衰落由此而始!

公元751年,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領兵8萬讨伐南诏。在巨大的壓力下,南诏倒向吐蕃,請求吐蕃出兵夾擊唐軍。南诏不與唐軍正面交鋒,堅守國都太和城不出。鮮于仲通率軍翻越點蒼山,想繞到太和城背後,切斷其糧道,造成腹背夾擊之勢。沒想到被等待已久的吐蕃軍伏擊,唐軍大敗,隻逃回兩萬人。

南诏王閣邏鳳将大唐陣亡将士的遺體築成京觀,并刻碑記述自己叛唐是迫不得已。京觀是由失敗方的士兵屍骸堆積而成,以彰顯勝利方的赫赫武功,震懾敵國。中國曆史上一直有關于京觀的記錄,從先秦開始,不絕于史書。

洱海畔萬人冢,埋葬萬千唐軍将士,專家分析:大唐衰落由此而始!

如今在大理市内,仍儲存有萬人冢和千人冢各一座,相距約6公裡。最早在白居易的詩篇中,便有“萬人冢”之稱。專家指出,這兩座戰士冢就是當年唐軍屍骸所築京觀的遺址。南诏是發源于滇南的政權,吞并另外五诏後,其首領皮閣邏被唐玄宗冊封為南诏王,成為大唐西南的一個藩屬國。南诏原本與大唐的關系非常親近,可架不住劣官的攪和。

雲南太守張虔陀意圖非禮南诏太子妃,太子閣邏鳳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殺了張虔陀。楊國忠以此為借口,發動征南诏的戰争,意圖立下邊功,鞏固自己的地位。這才有了公元751年那次失敗的南伐。楊國忠不甘心失敗,在兩年後,又命李宓率軍7萬再征南诏。由于南诏堅守不出,唐軍瘟疫橫行,死者七八,隻好撤兵。途中遭到吐蕃與南诏聯軍夾擊,全軍覆沒,李宓沉江而亡。

洱海畔萬人冢,埋葬萬千唐軍将士,專家分析:大唐衰落由此而始!

兩次大敗,劍南軍主力全部喪失,楊國忠不但沒有建功,反而損兵折将,在朝中威信大減。隻可惜十數萬大唐将士的生命和鮮血,因為宰相和主将的好戰與無能,而白白丢在洱海邊。更主要的是,讓安祿山窺到了劍南軍的虛弱。此後劍南軍雖然得以重建,但規模和戰力都已大不如前。這支楊國忠的親信兵馬,從此不再構成對安祿山的威脅,他終于可以放心起兵了。

洱海畔萬人冢,埋葬萬千唐軍将士,專家分析:大唐衰落由此而始!

天寶公園内的這座天寶戰士冢,是建國後重修的。在墓碑的兩側分别刻有明朝名将鄧子龍,和郭沫若的兩首詩,以悼念陣亡的大唐将士。專家認為該冢應該是第一次鮮于仲通南征時留下的,第二次李宓南征時,唐軍還特意避開這兩座戰士冢,變換了主攻方向。當年的生死戰場,現在已經是中國最著名的旅遊勝地。南诏政權也在902年覆滅,其子民不但在中華大地上開枝散葉,還廣泛分布于東南亞,成為很多民族的先祖。曆史的長河雖有無數分支,但終究會歸于一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