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身體殘缺卻能做皇帝老師:敢率大軍征讨蒙古,死後遺禍萬年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于教育的重視就是極為值得稱道的,即使是再貧困的家庭,也會努力把孩子送到私塾去讀幾本書,更不用說第一家庭皇室的教育了。一個普通人如果沒得到好的教育,可能會變成一個地痞流氓,對他的家庭和身邊的圈子造成傷害;一個皇帝如果沒得到好的教育,就可能對整個國家和民族造成傷害。而那個沒有正确教育引導皇帝的人,就是禍國殃民之首。

明英宗的“啟蒙老師”王振就是這麼一位。他起初是一個落第的秀才,還算有些水準,也有妻子兒女,還曾在縣裡做過學官。可能是覺得自己這麼幹永無出頭之日,也可能是因為他曾犯過事想要得到庇護,總之在做了許多年落第秀才以後,王振報名進宮,成了一名宦官。

身體殘缺卻能做皇帝老師:敢率大軍征讨蒙古,死後遺禍萬年

明代初年,預防太監幹政的措施還是極其嚴厲的,如果太監稍有越軌立刻處以極刑。但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時候,這一政策就稍微放松了些。王振歲數相對比較大,又有文化,于是就被派到東宮去侍奉太子,并對太子進行一些啟蒙類的教育。

身體殘缺卻能做皇帝老師:敢率大軍征讨蒙古,死後遺禍萬年

明宣宗駕崩以後,太子承繼大統,就是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登基時隻有九歲,國家大政主要由他的祖母張太皇太後垂簾聽政、四朝老臣“三楊”内閣主政施行。盡管如此,身為朱祁鎮啟蒙老師的王振依然漸漸擷取了權力:他通過皇帝獲得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皇帝為了制衡文官集團所培植的宦官機構)的權力。坐到這個位置上,王振露出了他狡黠的面目:他勸告皇帝對下屬要用嚴刑峻法,以肅清官員隊伍中的腐敗分子,而後官員們被處理的絡繹不絕,要想重見天日就隻能向王大人求救,王振就通過這種方式逐漸形成了他的黨羽。

身體殘缺卻能做皇帝老師:敢率大軍征讨蒙古,死後遺禍萬年

張太皇太後在位的時候,她才是國家的最高上司人,又非常賢明而明察秋毫,王振還不敢明目張膽地越權。老太後去世以後,三楊等人也因為年齡太大逐漸告别政治舞台,新入内閣的大臣資曆又尚淺,再也沒有人能制約王振,他也終于成為了帝國實際上的最高首腦。

王振大着膽子在皇城附近修建豪宅,對敢上書提自己過失的大臣他竟然讓自己的走狗在獄中将其殘忍的肢解而死。官員稍有對王振不尊敬,王振就能随便找個理由把他們坑害得差點死掉。有的官員見了王振不下跪,王振就把他貶谪到邊關去喝冷風。就連匿名告發王振的奏章,王振都能查到到底是誰寫的,并且不經審判直接在鬧市活剮,沒有任何人敢說一個不字!

對下層官員耀武揚威,對進階官員也不含糊。不管是公爵還是驸馬爺,在王振跟前都隻能跪着說話。兵部尚書邝埜等人隻是頂了一句嘴,王振就讓他們在草叢中罰跪。此時的朝廷,幾乎沒有人能拗得過王振,不向王振屈膝的,王振就要打斷他的腿逼着他下跪!

身體殘缺卻能做皇帝老師:敢率大軍征讨蒙古,死後遺禍萬年

那麼皇帝呢?年輕的朱祁鎮幾乎完全被他的王老師蒙在鼓裡,甚至連王振的名字都不直接稱呼,隻是叫他先生。有這麼一個聽話的學生做皇帝,王振當然更加肆無忌憚,無所顧忌了起來。

隻是王振欺負自己人欺負順手了,欺負起外人也忘乎是以了。蒙古人一直通過進貢馬匹來擷取賞賜,王振因為沒給夠好處就把人家的賞賜給削減了一大半。自從被朱元璋打回草原以後,蒙古騎兵一直憋着要反攻中原,王振此舉終于讓蒙古人有了借口。不久以後,蒙古人大舉南侵。

明朝政府在北境本來防備甚嚴,蒙古人不能讨什麼便宜。然而醉心于獲得文治武功的王振卻慫恿他的學生禦駕親征,并帶領着當時朝廷的幾乎所有主要官員,還有明朝在北京周圍的所有精銳部隊。

不懂軍事的王振根本沒有考慮後勤、裝備、作戰計劃的問題,匆匆帶着人馬出征。其主力部隊一遇到蒙古人就被擊潰,無奈隻好班師回朝。而在撤退的過程中,王振又偏要繞遠請皇帝回他老家看看,這就又耽誤了撤退的最佳時機。終于數十萬人馬被圍困在土木堡,最終全軍覆沒,逃出來的隻有極少數,皇帝本人被生擒,王振也在亂軍中被殺。

土木之變給明朝乃至整個漢民族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首先,數十萬主力部隊和所有上層精英一戰而亡,明朝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發展資本,也無力與蒙古人周旋,這些人才的斷檔更是需要許多年才能填補完整的;其次,由于皇帝身陷敵營,這為國家的外交和國防戰略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再次,國家的财政由于這一戰也陷入了一個泥潭,為了補清戰争的損失和贖買皇帝的費用使得國家經濟長期不能發展;最後,由于蒙古人的威懾力,使得逐漸興起的“返都南京”之聲漸漸消失,國家的整個戰略核心全部壓在了北方,這使得當時無論從經濟發展趨勢還是政策制定方向都有向商業化傾斜的中國堅定不移地回到了農業立國的舊路,武力空虛的南方為了防備倭亂隻好強化了閉關鎖國的國策,而在北方天子守國門的調調一直唱了幾百年,最終也就隻有君王死社稷,也拖垮了這個王朝。

王振雖然死在了土木堡,但是他的遺禍卻也拖累了國家。此前,明朝的太監是不敢幹政的,但在他開了頭以後,明朝逐漸形成了太監幹政的傳統,僅從這一點而言就為後世的政治發展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即使從近期來看,王振的死并不意味着他的利益集團的崩塌,而文官集團在一緻對外之前,首先做的就是徹底掃清王振集團的餘孽。而在這其中,沒有被文官清洗幹淨的太監曹吉祥,在十幾年後一手發動了奪門之變,并冤殺了民族英雄于謙。這一系列的鬧劇,全部因為王振而起!

身體殘缺卻能做皇帝老師:敢率大軍征讨蒙古,死後遺禍萬年

民族英雄于謙

但這依然不是王振一個人的錯,王振的禍國殃民在于他擅權,在其位不謀其政。而将這個連舉人都考不上的秀才扶到龍騎旁邊的,才是需要為整個事件負責的。無論是朱瞻基,還是朱祁鎮,甚至包括剛正不阿的于謙等人,都應該在泉下思量,他們對這個奇葩的太過縱容,才是真正導緻國破家亡的幕後推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