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剛剛收官的熱門武俠劇,又讓人想起功夫片黃金時代了。
不知何時起,國産武俠劇裡的武戲,都變成了千篇一律的慢鏡頭+演員看不出明顯動作變化的特寫,武戲拍得比文戲還慢。

昔日動作戲裡的那種硬橋硬馬和見招拆招再也看不到了,新一代觀衆再無法體會反派太會能打,觀衆擔心主角打不過是什麼緊張心情,反正有特效加持的新一屆明星們個個都秒變一代宗師,一個龜波氣功過去有什麼搞不定的。
可老一輩見識過那個華語功夫片黃金時代的觀衆還會忍不住問一句:我們的華語功夫明星哪去了?
曾幾何時,他們曾經華語功夫片裡的絕對王者,輝煌時,能憑拳拳到肉的巅峰對決,淋漓酣暢的功夫PK,撐起動作功夫片票房的半邊天。但當那個功夫片的光輝歲月過去,在時代的沉浮變遷下,他們就像流星劃過天空,擁有了各自截然不同的命運,最終又在功夫片漸行漸遠的河流中交彙。
1、梁小龍:從陳真到火雲邪神,沒人跟他打功夫了
功夫片,可以稱得上是港片中獨有的一個年代情結。而這種類型快速崛起的一大背景,就是當年真有功夫高手在民間。
梁小龍成長于中國香港一個貧寒的家庭,他在家中是老大,有9個弟弟1個妹妹,在外打拼時他還經常寄錢回家供弟妹們念書。
15歲時,在邵氏影業當國術指導的叔叔梁小松見他無心讀書,幹脆教他習武。他不但随叔叔學習了北派腿法,還跟其他武師練習詠春拳,又拜日本空手道黑帶高手山口為師學習空手道。
後來3次參加全港搏擊比賽,獲兩次獲得冠軍,一次亞軍。
有次他在九龍油麻地平安大廈的梯間中,遭遇10多名手持利器的匪徒襲擊,在毫無防備之下,僅憑赤手空拳和強勁的腿功,最終把他們全部制服,自己隻受了些皮外傷。
真正實作了多年後甄子丹在《葉問》中說的台詞:我要打十個。
人生就是如此玄妙,功夫也會打開一扇大門。
沒多久,一位電影人慕名而來,這個人叫吳思遠,拍電影,他未必厲害,但卻是港片的頭号伯樂,張國榮就是他挖掘的。
當年梁小龍準備繼承叔叔的衣缽,幹國術指導,但吳思遠卻告訴他,做國術指導,過了30歲就幹不動了,當演員能幹一輩子。
這句話顯然是忽悠他的,袁和平76歲了還在幹國術指導。
但當年梁小龍覺得他說得有道理。隻有後來命運輾轉,梁小龍竟然真的把演員這個行當,幹了快一輩子。不過那都是後話。
當年功夫片最強調的是身手,李小龍的功夫片,就憑借精彩絕倫的真功夫動作場面和眼花缭亂的出腿驚豔了一衆太平洋彼岸的影迷。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身真功夫的梁小龍很快憑一部功夫片紅了,和李小龍、狄龍、成龍并稱“香港四小龍“,但這個稱号是港媒封的,“香港四小龍“,走出中國香港被熟知的,隻有李小龍。
當年李小龍的《精武門》,一部華語功夫電影打破了“東亞病夫”的文化招牌,刻畫了霍元甲和陳真這些功夫英雄形象。
1981年,徐小明決定拍電視劇《霍元甲》。
一次偶然的機會,梁小龍應好友邀請去劇組探班,很快被劇情吸引,問導演說自己有時間,能不能賞臉給安排個角色過把瘾。
當年梁小龍已經在電影圈憑武俠片打出名堂,徐小明想都沒想過請他,沒想到他主動找上門來,但是霍元甲已經定了合适到不能再合适的黃元申,于是立馬把陳真的演員,換成了梁小龍。
梁小龍出身貧寒,加上他從小對人格自尊分外珍惜,又愛國,身手更是沒話講,很容易就把那個勇猛自尊行俠仗義的陳真演出來了。
在片場他和黃元申都會真功夫,一邊做演員一邊兼國術指導,尤其是他那兇猛淩厲的腿功、那快如疾風的身手,更是在不帶剪輯的長鏡頭中展現地淋漓盡緻。
劇集推出之後在華語地區爆紅,被廣東台引進後,農村觀衆晚上走幾裡地,搬着凳子去看電視,少年個個學着陳真在劇中的招式。
徐小明一看劇集大火,順勢拍了續集《陳真》,這下梁小龍更火了。後來梁小龍被請到内地做宣傳,情不自禁地說“我是一名中國人,我為自己感到自豪”。
這之後,世事萬變,梁小龍一度隐退,轉行做起生意。直到2004年,周星馳拍《功夫》,需要一位前輩飾演火雲邪神,找來找去,找到了身手依然在的梁小龍,一部電影,令他迎來事業的第二春。
但翻紅也好像昙花一現,華語影視圈并沒有多少火雲邪神這樣的角色給梁小龍演,更缺乏周星馳這樣真正懂功夫的好導演。
之前梁小龍仍然陸陸續續參演一些網絡電影,雖然熱情依舊,卻難以再起風雲,隻能不斷反複消費“火雲邪神”這個角色。
2020年他跟元秋、元華合演了《火雲邪神之修羅面具》,豆瓣評分2.7分,網友說,這拍的什麼玩意兒。
老一輩動作英雄風雲散盡,讓我們再來看看另外幾位少年的命運。他的名字分别是:元奎、洪金寶,和陳港生,後來嘉禾大佬何冠昌為他改名:成龍。
2、元彪:功夫小子,終究當不了一輩子
在過去,打功夫是一條屬于寒門子弟的出頭之路。
隻要你敢拼、敢打,即使出身貧寒樣貌平平,也能憑實力打出一片天。而功夫明星最集中的兩個産地,一是少林和國内的武校,出了李連傑、趙文卓、甄子丹、王寶強等一票功夫明星。
第二個就是梨園。
說到梨園功夫教育訓練班,絕對繞不開的一個名字就是于占元,他收徒無數,最出名的被稱為“七小福”。
就是元龍(洪金寶)、元樓(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德、元武。
當年師兄弟中年紀最小的,跟頭翻得最溜,最受師傅喜愛的,就是元彪。但他年紀小,也容易受欺負。
成龍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元彪被大師兄洪金寶借錢不還,又被“安全第一”的元奎搶小人書。
兄弟中隻有成龍看不過眼,為他出頭,結果兩人一起被洪金寶打得抱頭就跑。
梨園沒落,兄弟們都去了電影圈。
元彪原本出國,還是被師兄們從國外拉了回來,開始跟着洪金寶成龍拍功夫片。
李小龍去世後,功夫片失去領軍人物。混亂,也意味着年輕人的機會。
當年的他們正值體能上的巅峰時期,直接助推了港産動作電影從誕生到繁榮的全過程。
三兄弟開始一起一次次完成高難度動作,跳樓、被摔,都是家常便飯。
最終三兄弟中成龍先打出名堂,洪金寶則很快成為幕後大佬,成立了洪家班,又找元彪演了《雜家小子》,22歲的元彪,終于一戰成名。
元彪的動作特點是動作輕靈好看,側翻更是一絕,哪怕從卡車上、三層樓等地方側翻,他都能平穩落地,令人歎為觀止。
在洪金寶的打造下,他接連演了《敗家子》《東方秃鷹》,開始成為知名打星。
《A計劃》可謂三兄弟合作的巅峰,三人一邊插科打诨,一邊聯手上演危險動作,配合默契,高潮不斷,經典就這麼打了出來。
這期間,元彪自己主演的作品《波牛》,根據經典日本漫畫《孔雀王》改編的電影《孔雀王子》都火了。
他開始成為能扛票房的動作明星。
徐克拍《蜀山傳》,都找他來和鄭少秋們合作,他依然是演一個誤入仙界的功夫小子。
然而元彪的巅峰時期,其實非常短。
許多觀衆記憶裡他演的最後一部經典,就是徐克導演的《黃飛鴻1》,他飾演李連傑的徒弟梁寬。
但到了第二部的時候,因為和嘉禾鬧沖突,元彪的角色換成了不太能打,但演得更活靈活現的莫少聰,這個角色其實是莫少聰演紅的。
而元彪卻日益沉寂了下來,雖然有演技、有功夫、有動作指導能力,但他終究沒能成為成龍、洪金寶第二。
後來他陸續演過都市、警匪、古裝奇幻等作品,但始終動靜不大,港産功夫片黃金時代英雄輩出,元彪最擅長的功夫小子可替代性太強,加上他沒達到成龍這樣的咖位,很容易就被更年輕的演員替代了。
另一個原因,是元彪不會混圈子。
洪金寶曾評價元彪說:“有點幼稚,有點軸,卻極其真誠和動人,是以而和這個含混、暧昧的世界格格不入。”真是一語中的。
2015年,58歲的元彪嫁女。他當場哭得稀裡嘩啦,像個孩子。
這些年,63歲的元彪再複出拍戲,
片方還搞了個“元彪20年後再複出”的話題,然而這部元彪和呂良偉、徐冬冬、周海媚主演的網絡電影,可謂毫無水花。
當年叱咤風雲的 “七小福”,也隻剩成龍還活躍在影壇。曾是“七小福”之首的洪金寶在成龍的電影周上說過一句話:“年輕人沒希望,我們都老了。”
3、狄威:經典反派随功夫電影一起老去
上世紀70、80年代,是動作電影的盛世,不斷湧現出來的打星如繁花盛放。不過一部動作電影佳作,主角之是以能光芒四射,離不開一幹配角尤其是反派的出色發揮,其中就包括曾經讓成龍都吃到苦頭的狄威。
從武功實戰能力看,狄威大概是同時代所有功夫明星中,跟李小龍戰力最接近的一位。
他出生于中國台灣,原名塗吉龍,從國中時期就開始學習八極拳和空手道,入伍後獲得陸軍上校軍銜,是海陸兩軍的空手道、跆拳道和國術的總教頭,還曾是三屆美國西岸格鬥大賽總冠軍。
這樣的真功夫,自然不會被那個功夫片黃金時代浪費。
1970年,大導演張徹選中他,參演了狄龍主演的武俠片《報仇》,但他覺得“塗吉龍”這個名字不響亮,便為他改名為“屠龍”。
狄威倒是高興了,但當時已經大紅大紫的狄龍卻很不高興,自己叫“狄龍”,狄威叫“屠龍”,是要屠我了嗎?
狄龍也是直性子,直接找到狄威,狄威想來想去,最後改名為“狄威”,兩邊都不得罪,結果一直沿用至今。
不過狄威也無意中見證了港産功夫片的時代遷徙。
19世紀80年代,邵氏電影日趨飽和,就連大導演張徹和楚原的電影都賣不動了,反倒是以成龍和洪金寶為首的“成家班”和“洪家班”,開始扛起了功夫電影的大旗。
連狄龍、姜大衛這樣的邵氏頂級功夫明星都開始褪色,狄威也必須下馬問前程,最終他轉投到洪金寶創立的“洪家班”,張徹明白勢已經不在自己這裡,隻能随他去。
狄威這樣的身手,到哪裡都是出類拔萃,洪金寶越用越喜歡,接連讓他在《東方秃鷹》、《奇謀妙計五福星》等影片中擔任了主要反派。
這些電影回頭看來,故事和影像早已陳舊,然而那份拳拳到肉的熱血和真功夫帶來的實感,如今的華語影壇,卻再也找不到了。
當年的港片還沒什麼特效,拍攝技術也不夠蒙混過關,為了達到視覺效果,沒一身硬功夫,根本吃不了動作演員這碗飯。
有一次他去悉尼拍《皇家師姐》,跟漂亮的動作女星楊麗菁演對手戲,拍了好幾個鏡頭,導演還是不滿意。楊麗菁為了讓狄威放開打,主動說:咱們來真的吧,不然過不了!
于是狄威不再留手,一腳踢出去,雖然墊了幾層防具,楊麗菁還是被踢得當初吐血暈了過去。
結果這一腳讓楊麗菁休息了近一個月。狄威後悔了很久。
但拳腳無眼,再小心也難免出錯。後來他和成龍拍《A計劃》,飾演大反派羅三砲,一場硬碰硬的對手戲,一不小心,一拳打斷了成龍的鼻梁。
在那個功夫片黃金時代,狄威一口氣參演了一百三十部動作電影,雖然不是演主角,但其動作形象依然深入人心。
從2007年拍完電影《功夫無敵》之後,狄威就傳回家鄉中國台灣定居,回歸平淡的生活。
如今已70的狄威,早已随功夫片一同老去。當年和他過招被打到吐血的楊立菁後來成了美容大王,被他打斷鼻梁縫兩針接着來的成龍,也很少在自己的動作片裡開打了。
原來世間劃時代的事,反倒最靜水深流,無聲無息就将你帶入新的原野。
4、麥德羅:還打什麼功夫,不如跳舞
功夫片黃金時代,有人爆紅,就有人不紅。紅的都有道理,不紅未必需要理由。
比如顔值演技都線上的麥德羅。
麥德羅12歲習武,擅長柔道和跆拳道,70年代中期加盟邵氏電影公司,先後在張徹、劉家良、孫仲電影裡演小角色。
1979年他在孫仲執導的《七煞》中演完一個重要角色,就跑去參加“第一屆香港熱潮舞大賽”,結果憑借紮實的動作底子一舉拿到冠軍,又在“世界熱潮舞大賽”中榮獲第四名的好成績,再加上形象帥氣,被譽為“舞王”。
很少人知道當年港片影壇藏龍卧虎,彙聚了一批會跳舞的高手,除了胡楓,《倩女幽魂》中演外婆的劉兆銘也是一位舞蹈家。
有了“舞王”的名頭,麥德羅再回到邵氏電影公司,很快就拿到主角了,1981年,他和劉家輝主演了劉家良執導的《武館》,開頭的舞獅疊羅漢設計,直接為後來徐克的《黃飛鴻》系列提供了靈感。
之後麥德羅又一路出演多部邵氏電影的主角,但麥德羅開始受重用的時候,卻正逢邵氏走下坡路的時候,麥德羅的動作黃金時代,就這麼被荒廢了。
後來麥德羅又開始和港産僵屍片的高手黃鷹合作,先後主演了他執導的《茅山學堂》和《魔高一丈》等,結果黃鷹又因為借高利貸拍僵屍片,落得一個被打死的蒼涼結局。
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麥德羅在《義膽紅唇》《虎膽群英》等各種動作片中都有參演,是标準的動作功夫片熟臉,但就是不紅。
他最近一次參演的電影是2014年,早已老到讓人認不出。
但62歲的他依然活躍,和女友劉麗萍在疫情下開設了工作室開班授課,開班當天還合唱了一曲《向誰領風騷》,不過開班教的是台型。
就是嘛,這屆年輕人都不流行打功夫了,還打什麼功夫,不如跳舞。
5、樊少皇:“虛竹”終成賣貨主播
有的功夫明星打了一輩子都沒打出來,也有人昙花一現。
比如三歲就常常跟着父親在電影中客串的樊少皇。
他由童星演起, 1981年就在張婉婷導演的《霸王别姬》裡,出演少年程蝶衣 。
到十五歲,父親樊梅生有意将他培養成武打明星,帶他回到老家徐州的國術學校學習少林國術。
學會功夫的樊少皇出道沒多久,就出演了港産cult片經典《力王》,一戰成名。
但這一年,已經是1992年了,從接下來的一年開始,港片開始一路下行,曾經所向披靡的武俠片,說賣不動就賣不動了,動作片隻有成龍的還能賣。
剛走紅就遇上了港産動作類型低迷的樊少皇,隻有跑到無線繼續功夫明星夢。
1997年,主演了一代人心中的武俠劇經典——《天龍八部》。
劇中他飾演憨憨傻傻、絕頂好運的虛竹,雖然不及劇中的兩位大哥那麼耀眼,但依然為他打開了内地市場。
1999年,他又參演武俠劇《少年英雄方世玉》,由于動作戲難度太大,樊少皇的腰椎受傷,打着封閉将戲拍完。
該劇殺青後,樊少皇卻站不起來了,父親将他送往醫院,醫生一度預言樊少皇将會癱瘓。這時樊少皇才27歲,雖然最終他還是站起來,但轉頭一看,連功夫劇也沒人拍了。
一直到2008年,一部《葉問》令功夫電影再度昙花一現,他憑借片中一身武藝卻莽撞無禮的金山找一角入圍第28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由此再度起勢,接連在一系列魔幻電影中出演配角。
可之後的動作類型電影,逐漸日薄西山,樊少皇隻能像許多過氣功夫明星一樣,進入内地網絡電影界打拼,但像《龍虎山張天師》和《神兵特攻》這樣的小成本電影裡,即使樊少皇依然親身上陣、毫不欺場,從頭打到尾,一招一式依然孔武有力,也再打不出什麼浪花了。
網絡電影畢竟有限,功夫明星,也難免融入洶湧的直播帶貨大潮。
直播間中的樊少皇面色紅潤,雙目炯炯有神,精氣神十足,但直播終究不是打功夫,任他再賣力,網友的反應也并沒有很強烈。
一場賣貨中,曾經在片場叱咤縱橫的功夫明星指着手上的手表賣力吆喝:新款男士時尚潮流款,是男人就戴它,來廢話不多說,1000單,拍完為止,寶寶們,速度搶啊。
在旁邊的小助手語氣激動中帶着浮誇:樊哥大氣啊,戴上這塊表,整個人都自信了,原價899元,現在隻要99元,就可以把它帶走了,太劃算。
直播結束後,新聞的标題是——《樊少皇被指複出帶貨太掉價》。
不得不說,這裡面存在真實,也存在誤解。功夫明星又如何?功夫電影如日中天的時候,在豪情蓋天的故事裡,一個個功夫明星都像英雄,時代變換了,功夫明星也難免入鄉随俗。
《一代宗師》裡說得好啊: “千拳歸一路,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打赢的,站着,輸掉的,倒下。”
時代過去了, 誰站着,誰倒下,一目了然。
功夫明星,也是要恰飯的。
6、釋小龍:功夫小子闖“年”關
中國人習慣為所有流星的命運找到某種解釋,比如努力不夠,天分不足,自暴自棄等等。但命運這回事,時常沒得解釋。
比如釋小龍。
1988年冬末,釋小龍出生在河南登封,離少林寺不足百米,那年剛好是龍年。家中世代習武,父親說:“南方有李連傑、成龍,北方也應該有條龍。”于是為兒子取名陳小龍,“釋小龍”是少林寺賜的法号。
釋小龍兩歲時開始練武。
每天早上5點半,隻要武校的鈴聲一響,釋小龍就要起床,和武校的學生們一起長跑。
四歲那年,釋小龍随嵩山少林寺文化團通路中國台灣,引起了當地不小的轟動。
媒體用“神奇的少林小子”、“來自少林的小李連傑”來形容釋小龍,後來導演朱延平把這些都寫進了《旋風小子》。還找了釋小龍自己來演自己。
釋小龍通路還沒結束,長宏影視公司找上門來,要找釋小龍拍電影,連電影劇本都寫好了。
雖然朱延平擅長喜劇,讓他和郝邵文組CP,但釋小龍主要負責拍打戲。
他到劇組第一場戲就要吊威亞。威亞衣太大,釋小龍穿不了,隻能把鋼絲繩用大力膠固定在身上。吊機一起來,釋小龍就哭了。
他爸爸在下面喊:“小龍别哭,要做個男子漢。”朱延平說:“才四歲的孩子,做什麼男子漢?”
起初投資方想過給釋小龍找替身,但釋小龍他爸拒絕了:“少林寺出來的弟子都靠真功夫,哪有替身的道理?”而且要找釋小龍的替身,幾乎就是不可能,結果所有動作戲都是釋小龍親自上。
在釋小龍記憶中,與吳孟達、郝劭文搭檔多年,他們倆永遠在旁邊吃東西,自己總在一旁拍打戲。
釋小龍最紅的時候,留下了《笑林小子》《新烏龍院》《少年黃飛鴻》等多部經典作品 ,在中國台灣的票房成績與巅峰期的李連傑、成龍不相上下。
在資本的裹挾下,他成了人人哄搶的童星。瓊瑤一次次向長宏影視要人,但釋小龍檔期實在太滿了。
1999年回内地拍《少年包青天》時,釋小龍的片酬每集隻有幾千元。但他不計較。
從1994年到2001年,也是釋小龍6歲到12歲之間,7年中他一共拍了超20部影視劇,不過童星的巅峰期是有限的,《少年包青天》之後,釋小龍就接不到什麼好劇本了。
2003年,他去美國上學,有影迷寫信說,出國四年,他會被觀衆遺忘,十多年辛苦經營的演藝基礎就白費了。釋小龍還是去了。
影迷說得沒錯,日與月互消長,功夫難長久。風起雲湧的影壇,一切故事轉折都來得那麼突然。
少年時代赢了很多次的人,并不代表長大可以永遠都赢。
5年後釋小龍再回來時,熱度已經沒有了,參演的影視劇大多都是三、四線制作。
人們唯一較有印象的就是他在《葉問2》中的龍套,還沒機會出招,就被甄子丹打趴下了。
他和趙文卓主演的《大俠霍元甲》,熱度尚可,但豆瓣評分隻有5.7分。
更影響熱度的是外貌,他小時候玲珑可愛,長大了卻顯得壯碩又不夠高,不符合當代動作男主角的大衆審美。
這些年他最有存在感的新聞,還是跟何潔有過一段绯聞。
如今何潔都已經二婚,還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了。
演藝圈是跟紅頂白的,2021年3月他領銜主演的《燕赤霞獵妖傳》最終票房僅107.4萬,轉網播後也熱度平平。
其後他更多擔任的就隻有動作導演了,人們還發現他愛上了高爾夫,打球的時間比打拳的時間還多。
少年時他就像暗夜裡的螢火蟲一樣那麼顯眼、出衆。長大了卻顯得平平無奇,這個“年”關,功夫小子終究沒闖過去,而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是,就是觀衆總是善變。
不過跟了他多年的影迷說,釋小龍沒有童年,一直在不停地拍戲,現在能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就很好。
7、周比利:“真打我未必是李連傑的對手,周星馳很有天賦”
總有人問,功夫明星到底能不能打?
别人或許有這個疑問,周比利是沒有的。
這位出生于加拿大的華裔拳王,在中國香港公認擂台戰績最強,外号“老虎”,擂台戰績是43勝8負,其中31場KO對手,從沒被KO過。
1982年他奪得加拿大輕量級自由搏擊冠軍,1985年又奪得世界輕中量級自由搏擊冠軍。
1988年,洪金寶到美國取景拍《過埠新娘》,需要找一位厲害的拳手演一個角色,所有人都推薦周比利。
洪金寶一見就知道他并非池中物,覺得他不僅身手厲害,而且腿功極富視覺效果,當即邀請他加入洪家班,周比利就這麼和洪金寶一起到中國香港發展了。
他來得正是時候,當年正值港片巅峰期。
不過一開始導演沒找對戲路,比如星爺的《江湖最後一個大佬》中,他飾演張仔,是個好人,與老闆派來的那兩個一男一女手下一場惡鬥,最後被玻璃插死,這顯然不能發揮他的特長。
好在周星馳在《上海灘賭聖》中一拍腦門,這麼犀利的面孔當然演最能打的反派boss啦!
他飾演的姿五六郎明顯是惡搞的《姿三四郎》,與周星馳那段打鬥,堪稱港産動作喜劇中的動作經典。
周比利後來回憶,當年自己把個人練拳的視訊傳給周星馳,他對自己的拳法很欣賞,是以才邀請自己參演電影,在片場實打得時候,周星馳對武打動作的要求還是很高的,而且在對打方面,周比利也認為星爺很有天賦,在自己交手過的明星裡,也算是個很有天賦的高手。
不過影迷們最津津樂道的,還是周比利和李連傑合作的《精武英雄》。
他飾演的日本軍官和李連傑飾演的陳真那場最後對決,堪稱港産功夫片可一不可再的經典,袁和平設計的動作緊張刺激精彩紛呈,把觀衆壓得透不過氣來,兩個對打的演員都是真功夫,完全沒有用到替身。
想用替身也不可能,周比利的飛腿,李連傑的身手,上哪兒找替身去。
周比利對自己合作的一代功夫明星的打法有過評價,他說元彪的打法很輕飄、靈動,觀賞性很強,而成龍的拳法沒有太統一的路數,有點亂,洪金寶的要求最高。
而他最佩服的功夫高手,還是李連傑。
“和李連傑打,能夠感受到他是有真功夫的,而且因為在拍戲,我們都留有後手,自己在片場,起碼知道李連傑在傷害性很大的招式上是有研究的,是以真打起來,自己不一定打得過他。”
周比利趕上的港産功夫片的黃金時代其實不長,沒幾年港片就開始衰落了,演的大部分的角色是黑社會打手、殺手等臉譜化的配角,但卻留下了好幾個經典動作場面。
結束20年的配角生涯,年近50歲的周比利再次回歸拳壇,竟然依然是拳王,2002年,周比利在中國香港擂台大勝伊朗拳王。2003年,周比利在香港再站泰國拳王再以ko擊敗對手。2004年,周比利又再次以點數擊敗泰國拳王。
這些年周比利已經淡出電影圈,隻在2018年客串過《黃金兄弟》。
他在中國香港開了周比利武館,授徒已近千人,吳建豪、TVB視帝譚俊彥都是他的弟子。後來他定居在加拿大,仍然有在教拳,樣貌越老越和善。
當年和他過招的巨星都老去了,反派自然也跟着老去。
還記得真功夫的人,不多了。
08、錢小豪:當年的功夫小子,終究成為了師傅
陳嘉上曾說過一句話,錢小豪是電影界中,最不走運的人之一。
但剛出道的時候,錢小豪的運氣簡直好到爆。
1977年,13歲的錢小豪報名參加了中國香港舉行的“功夫擂台賽”,雖然隻獲得銅牌,卻被台下觀戰的張徹一眼相中,将其收為關門弟子。
雖然張徹沒捧紅他,但1984年,徐小明拍攝《霍元甲》和《陳真》的第三部續集,錢小豪飾演《霍東閣》中的主角霍東閣,劇集收視率雖然不如前兩部,但影響力也不俗。
更走運的是,拍完戲錢小豪出去旅遊,結果遇到一個胖子也在旅遊,這胖子叫洪金寶。
兩人一見如故,回來洪金寶就找他拍戲了,這部戲就是《僵屍先生》,錢小豪演男一号,林正英演男二号——他師傅。
電影大賣,不過林正英的角色實在太搶眼了,蓋過了錢小豪的星光。但僵屍片依然成為錢小豪一生的老本。
沒多久,李連傑又找他演自己電影中的反派,過去錢小豪很少演反派,不過為了李連傑還是去了,這部電影就是《太極張三豐》。
“董天寶”成為錢小豪電影生涯中演得最經經典的角色,無論是身手、演技還是扮相,都堪稱毫無破綻。
就在錢小豪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一樁醜聞令他的演藝生涯中止,直到兩年後,他才陸續出演一些電影作品。
但就在這時候,網絡電影開始崛起,當越來越多的内地片方找錢小豪出演類似《新僵屍先生》這樣的小成本奇幻片,這位演藝生涯起起落落 的功夫明星明白,自己的機會又來了。
他帶着兒子錢景峰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開始批量制作 “僵屍題材”的網絡電影,雖然口碑一部不如一部,但僵屍類型有固定的閱聽人,每次推出播放量依然很穩定,錢小豪這張臉,則成為這個類型最顯眼的招牌。
當年的徒弟,終究扮演起師傅,隻是如今這個師傅,再不是90年代僵屍片昙花一現時那個師傅了。
9、楊俊毅:動作時代,終究如水月洞天
對于有些功夫明星,開場是喜劇,中間是愛情劇,最後卻是默劇。
90年代初期是功夫片的黃金時代,李連傑、趙文卓又先後在港片影壇打出名堂,許多影視公司都會從國術隊尋找“能打”的功夫小生。很多國術運動員出身的演員批量湧現出來。
楊俊毅是其中之一。
楊俊毅從7歲時開始習武,9歲成為國家職業運動員,1990年15歲時被評為國家武英級運動員,但他在最出成績的23歲時受傷,隻能提前結束了自己的運動員生涯。
退役不久他就加入了一個國産劇迷記憶深處的名字——周易影視制作公司,第一部戲就是《武林外史》。
雖然演技一般,但有着優秀國術功底的楊俊毅很快就在周易劇裡大展拳腳,2003年,他迎來了自己一生的角色,與于波、蔡少芬、張晉等人合作主演了奇幻武俠劇《水月洞天》。
楊俊毅在劇中飾演的“童戰”,帥氣有型,善良癡情,成為了很多觀衆心目中的童年男神。
這部劇也很神奇,除了成全了蔡少芬和張晉這對夫妻檔,還讓楊俊毅與陳法蓉互生了情愫。
陳法蓉比楊俊毅大七歲,是名副其實的姐弟戀,可是楊俊毅與陳法蓉分手後,迅速戀上了新劇《迅雷急先鋒》的女演員,導緻還在猶豫中的陳法蓉在社交網絡接連發文怒斥。
到了2010年,楊俊毅幹脆退圈不再演戲,回家鄉做了一名國術教練,又和圈外女友結婚生女。
功夫小生的往事已遠,中年發福的楊俊毅,早已不複當年的風采,他說:“曾經的一切,已經是過眼雲煙了。我現在最關心的,是在恩師王振田的身旁,為江蘇國術的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在他身後,是功夫片生龍活虎的時代漸行漸遠,流量明星在武俠大劇的慢鏡頭中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流量新時代。
真正的時代更疊,就這麼來了。
10、趙子龍:徐克都捧不紅新一代動作明星了
不是沒人救過功夫片。
2004年,徐克有感于港産功夫電影正在走下坡路,一口氣開拍了兩部電影,一部是緻敬僵屍片時代的《僵屍大時代》,找來了張智堯、于榮光等一票功夫明星出演,一部是以傳播國術為題材的動作片《散打》。
徐克親自撰寫劇本,男主角沒有用有票房号召力的功夫明星,而是有“散打王”之稱的内蒙古拳手趙子龍,綽号“無敵風火龍”。
趙子龍身高185cm,從小身材素質過硬,從小練習散打,2002年首次奪得85以上級冠軍,成為“散打王”,并獲得“神腿王”稱号。
可惜這部這部電影豆瓣評分6.2分,中國香港和内地票房都慘敗,觀衆留言說:會打的不會演戲,會演戲的不會打。
這部電影之後,趙子龍又回到拳壇,此後沒有再參演别的影視作品了。
說到底,就算是徐克,也無法憑一己之力救大廈于将傾。
功夫片時代,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一代宗師》裡面怎麼說來着?“許多事情不在人事,在天意!”
寫在最後:功夫再厲害,終究敵不過時勢
多年後,有人心藏疑問。去知乎打下了一行字:“華語功夫明星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斷代的?”
說不清的,張晉之後,确實再無出圈的功夫明星了。
但如果功夫片盛世還在,以上這些過氣功夫明星,說不清誰還會一夜登頂,那還算斷代嗎?
但個人是敵不過時代的。
從“紅極一時到落寞”,這些曾經在鏡頭前所向披靡的功夫小子有的混迹于各類魔改的網大,有的直播賣貨被群嘲,還有的已經消失于人海。
功夫片輝煌時期的他們,都是鏡頭前的王者,現在觀衆很少能叫出他們名字,但他們留下的經典動作場面,打動了一代人。
吳京說過:“任何一個動作演員,都非常想去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動作時代。”
可是個人的境遇,往往跟行業和時代息息相關。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成龍、李連傑和吳京那樣,成為一個動作時代的代表,不是這屆功夫不行了,而是因為這個時代,不再需要功夫巨星。
即使功夫明星翻紅,靠的也不再是功夫,趙文卓在港産武俠片沒落後演過那麼多功夫片,李連傑當年的角色他幾乎在電視劇裡全部演了一遍,還是沒翻紅,在《披哥》深情唱一首《流星雨》,觀衆都說是流星錘,結果一夜翻紅了。
同樣憑披哥再起聲勢的張晉說:“不是功夫片沒落了,是根本沒人拍。”
回望華語功夫電影的發展道路,我們可以摸到一張清晰的脈絡。
張徹、胡金铨是新武俠電影中的奠基者;李小龍用功夫打開了一個新的類型;成龍将喜劇性融入功夫片之中;徐克将家國情懷注入武俠片系列;李安則在武俠片中反思人倫;周星馳用《功夫》懷了一場舊,還幫梁小龍、元華、元秋等老牌打星翻紅。
但《功夫》之後,再無功夫。
即使是去年的《怒火·重案》拿下12億票房,令不少人歡呼港式動作片再度回歸。但以當年功夫片的标準,影片的重點根本不是打鬥,而是槍戰和爆炸。但謝霆鋒和甄子丹已經是所剩不多的能扛票房的打星了。
港片知名的國術指導,劉家良已經逝世,唐季禮61,程小東68,元奎70,洪金寶69,最年長的袁和平都已經76歲了。
功夫明星的造化,是這個時代洪流給予電影市場沉浮的最好證明。時代如此,一邊是觀衆求而不得的真功夫,一邊是老牌動作明星的退場和無戲可拍,未來還有功夫片嗎?
但回望過去40年功夫片的風雲際會,我們可以看到功夫明星各種不同的命運。這命運背後,當然有個人選擇的問題。但從某些角度來看,更多人其實沒得選擇。
哪怕是昙花一現,他們的幸運在于,至少還曾經閃耀過,要知道,在曾經功夫片江湖裡,有多少高手,都成了炮灰。
至少未來20年内,我們都不會再擁有下一個動作片明星了。
一代功夫小子老去,未有後來人崛起。曾親曆功夫片黃金時代的“鬼腳七”熊欣欣說,“許多當年紅極一時的功夫明星都漸漸歸于平淡。市場對他們的看法就是過氣了,沒有價值了。”“功夫片是行内人首先把我們功夫片放棄了”。
當我們拉長時間的橫軸,終究看見沉浮的世事。當年那些激蕩風雲中的傳奇,回頭一聽,就像一聲聲歲月車輪徐徐向前拉響的汽笛聲,每個人的今日的過氣與辛酸,都仿佛是在言說,華語功夫片的黃金時代,早就過去了。
功夫英雄,最終都難免輸給了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