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賀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盛唐無人對上,宋朝才對出下句

李賀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盛唐無人對上,宋朝才對出下句

唐朝是一個國力空前盛大,影響力極其深遠,文學藝術極為廣博的時代。每當提起盛唐時期,我們就會想到浪漫、多情、繁榮等字眼。而唐詩,更是人類文學史上的一項寶庫,誕生了不少璀璨的作品,大小李杜、詩魔、詩神、詩狂、詩佛……每一位詩人的作品我們都能信手拈來。

即便是詩鬼李賀,他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出,一度成為唐朝絕對,唐朝那麼多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硬是對不上一句工整又有格調的下句來。直到宋朝,下句才終于被對上,而這個對對子的人,叫做石延年。這句詩到底有何魅力?對出下聯的石延年又是誰?為什麼别人絞盡腦汁也沒想出來的下句,在他這裡卻輕輕松松就能作答?今天就來說道說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而今的我們,對于天若有情天亦老都并不陌生,就這一句,有人用它做影視劇的名字,有人拿它做題記,也有人拿來寫小說。而即便是詩歌,我們也總能在說完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後,下意識地對上一句“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其實就充分說明了這句詩的魅力,以至于即便是千百年後,人們還是喜歡用這句吟詩作對,創作藝術。

李賀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盛唐無人對上,宋朝才對出下句

事實上,這首詩最初是出自李賀之手。這個與李白、李商隐一并被稱為“三李”的男人,《雁門太守行》與《李憑不能引》都被選入了學生課本,出名的詩句有“男兒何不帶吳鈎”“人生所貴在知己”……

而最出名的,還是文中要探讨的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這首詩寫于李賀從京師趕往洛陽的途中,當時的李賀因病辭職,面對唐朝的現狀,心中憂憤,百感交集而作。而說的是因病,其實是報國無門,當時的李賀深感國家正處于興亡的關鍵之際,作為“唐諸王孫”的李賀,急切地想要為這個國家做點什麼,是以不辭辛苦地趕往京師,想要報效國家,一展作為。

可惜天不遂人願,來到京師後的李賀遭遇的除了碰壁還是碰壁,多次嘗試無果之後,終是郁郁而返。

李賀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盛唐無人對上,宋朝才對出下句

途中,他聽聞西北戰事,又看見沿途百姓之苦,不禁潸然淚下地作了這首《金銅仙人辭漢歌》。這首七言詩共有六句,引用的是舊事,折射的是今人,在倒數第二句的時候,他寫道“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痛徹心扉的向天呼告,指出如果天有感情的話,也會為這一份傷心而變得衰老,極大地渲染了感情,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是以在之後的很多年來,都有人将這一句單獨拿出來不斷品讀、探讨,覺得它意境深遠還能承前啟後,實在是難得一遇的佳句。看得多了,文人們也就紛紛摩拳擦掌,想要以此為頭,對上一句下聯來,但是之後的很多年,都沒人能夠成功對照上來的。

或許是因為當時大唐的國力衰微,人們長年為生計所苦,已經沒了這份閑情逸緻對詩了吧。

李賀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盛唐無人對上,宋朝才對出下句

遲來的下聯

這句詩出來後一百年間,不斷有文人想要嘗試對仗,但是他們對的下句好似總是缺少一些意思。

這句詩真的難對麼?難。因為對聯要求的不僅是字數、平仄,還要求虛對虛,實對實,上聯有的字下聯不能再有,而上聯表達的意思下聯必須相關,而且韻律要和諧,情景要交融,表達的意思不能太平淡……綜合下來,要對上這句也就難了。

從現在視野來看,毛主席當年的那句“人間正道是滄桑”其實是很好的一對,但是要對出這樣的一句,要求的不僅是紮實的文學基底,還要求遠大的眼光與内在的豐富,很難有人做到的。

李賀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盛唐無人對上,宋朝才對出下句

好在,這句詩在宋朝時也終于有人對出了一句不錯的下聯,那個時候正是宋朝穩定時期,文化繁榮起來後,不少人又拿出了這句躍躍欲試。

這時候,有個叫做石延年的年在一次和朋友飲酒作樂的時候,無意中又談到了這句,已經有些醉意的石延年就頗為意氣地表示,這有什麼難度,他這裡就有一個下聯。

石延年的朋友們立刻問他,隻見他緩緩說道:“月如無恨月長圓。”

李賀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盛唐無人對上,宋朝才對出下句

從用詞、韻味、意境、平仄等各方面來看,這一句确實都能一一對上,朋友們紛紛肯定于石延年的才氣,這個下句也就廣為流傳起來。而就算是把這句“人間正道”句來作為類比,其實除了格調上的一些差距,其他很多方面還是十分可圈可點的。

隻是很可惜,這個石延年雖然對上了此句,之後卻沒有什麼名句留下,隻是根據記載,他應該是早年考取了功名,之後雖然經曆了一些不如意,但始終積極應對,還勸自己的朋友不要喪氣。後來的他倒也被人賞識,當了幾年官,甚至得到了皇帝的賞識。

然而石延年卻有個愛喝酒的壞毛病,哪怕是皇帝勸他他也不聽,最後也因為酗酒而英年早逝,讓人頗為遺憾。

李賀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盛唐無人對上,宋朝才對出下句

結語

李賀的這句詩無疑是十分優秀的,之後的石延年對上的下聯雖然看似少了點什麼,其實已經是非常出衆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好的作品,無論是詩詞還是畫作,抑或是其他成品,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都是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的,隻有貼近人民共同的情感的作品,才能更具生命力。

而與此同時,石延年的故事倒也給了我們一些新的啟發,比如上聯的“有情”,很多人都會下意識想到它的反面“無情”,然後挖空心思的去想還有哪些“無情”的其他表達,可以拿來對在下聯裡,這樣其實也就陷入了一種思維誤區。

而石延年的“無恨”,看似簡簡單單樸實無華,但從跳出窠臼這一條其實就超出很多了。若說上聯是李賀的一聲長歎,下聯則是石延年的一句鼓勵,也無怪乎即便是身處逆境,石延年還是總能泰然自處,還勸他人樂觀了。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