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變得不再易考!
文化課成績占比提高逐漸推行省級統考全覆寫
近日,我省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藝術類專業統考結束。作為藝考大省,山東省藝術類考生人數全面增加,全省美術類統考人數達到57891人,青島地區的報名人數為6582人,位居全省第二位;省統考書法類報名人數為6295人,比去年增加千人,青島地區考生數量位列全省第三;省統考文學編導類考生為11353人,比2021年度幾乎翻了一番,青島地區報名人數位列全省第一。這段時間多所高校也陸續釋出了2022年藝術類專業招生簡章,記者注意到,多所藝術類專業院校提高了文化課成績,甚至縮減了招生計劃。藝考改革之下,青島的藝考生們何去何從?記者對藝考生和相關老師進行探訪。

去年12月,“九大美院”之一的西安美術學院宣布取消2022年校考,南京藝術學院宣布全國範圍内取消美術類校考,越來越多高校的招生簡章出爐,校考範圍大面積縮減,讓藝術生們真切地感覺到了變化。往年1月至4月是全國藝術類考生的“趕考季”,然而自去年底山東省統考聯考結束後,大部分藝考生不再苦練專業,而是和普通文化生一樣,複習起了文化課。2021年,教育部釋出指導意見,對進一步深化高校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改革作出部署,藝考迎來重大變革。對此,青島的藝考生有何看法?接下來的校考和文化課該如何準備?教育專家給出了建議。
放棄校考專心複習文化課
“省統考過後,我們畫室隻剩下一半的學生,因為一部分學生不準備參加後面的校考,都去沖刺文化課了。”青島某藝術教育訓練機構一位張姓的資深老師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在教育部的藝考新政策中,文化課的占比越來越重了,一些藝術統考成績不算太差,而文化課成績不怎麼好的考生,都選擇集中精力複習文化課,因為這樣的名次報考承認統考成績的院校被錄取的機會已經很大,留下充足的時間複習文化課,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
高三藝考生小範的學習安排就非常典型: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半,英語和政治課輪流上,晚上則是刷題時間,“用1個月集中攻下兩門課,後面幾個月再專心備考其餘的科目。”小範很贊成藝考新政,他認為強化省統考可以減少考生經濟、精力等多方面的負擔,并有利于提升文化課素養,以免顧此失彼。
參加統考不再“藝”路奔波
自己也曾走過藝考之路的青島十九中音樂教師陳濤,見證了藝考生從隻能參加校考,到省統考和校考并重,再到以省統考為主的改革過程。 “如今,承認藝術統考成績的學校比例大幅上升,統考的重要性已經超越了校考。 ”這一變化是從2018年底教育部釋出 《關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基本要求》開始的。在2019年以前,藝術生的藝考季通常是這樣度過的:從高二的暑假開始進入各類藝術教育訓練學校,通過5個月的集訓,12月參加全省的藝術統考;此後兩三個月裡,考生本着多考一次就多一個機會的想法參加校考,奔波于全國的藝術院校之間。如今,藝考生們不用這樣奔波了。
陳濤介紹,近幾年來藝考新政循序漸進地推行,到2021年,開設校考的學校隻剩下了48所,它們都是獨立設定的大學藝術院校 (含部分藝術類大學專業參照執行的少數高校),簡單地說,都是藝術名校。去年9月,教育部再次釋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2024年藝術類專業将基本實作省級統考全覆寫,嚴格控制校考範圍和規模……2024年起,不再跨省設定校考考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藝術類大學5個專業類别中,美術、設計學類專業已實作省級統考全覆寫,音樂、舞蹈、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的省級統考已覆寫20多個省份。受藝考新政策和疫情的影響,今年很多院校采取了取消校考、使用統考初選、舉行線上考試等方式調整校考方案。
改革措施為“藝考熱”降溫
藝考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引導社會理性對待“藝考熱”。2020年,全國藝考報名人數高達117萬人,創下曆年新高,2002年報考人數僅有3.2萬人。 2002年全國聯考報名人數為510萬人,藝考報名人數占比為0.6%,2020年這一比例達到了10.92%。從專業招生來看,2020年藝術類大學專業招生人數僅次于工學和管理學,位居第三。同樣,在近兩年傳出建立消息的行業特色型大學中,電影、藝術、音樂類高校相繼湧現。
高漲的“藝考熱”背後,免不了存在“走捷徑”“投機考學”的動機。 “確定聯考的公平正義”被視為藝考改革的核心目的。青島大學講師、設計藝術學博士劉洋指出,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政策的重大調整表現為提高文化成績、降低專業考試成績占比,扭轉重專業輕文化、重招生輕培養的人才培養傾向,打消了部分學生家長把參加藝考作為進名校“跳闆”的功利思想。當然,對于在相關專業領域确有專長的藝術人才,藝考改革也提出探索建立破格錄取機制。
更加重視人文素養的養成
“給藝考降溫,并不是要堵住藝術學子的求學道路。藝考改革的用意更多在于改變部分學生通過藝考走捷徑的現狀。從這個角度看,對于真心喜歡藝術的考生來說,是一個福音。衆所周知,擁有厚重的文化素養才能讓藝術人才走得更遠。”劉洋舉例,2020年中國傳媒大學将藝術類專業考試的初試定為文化素養基礎測試,隻考文、史、哲科目,就是一個非常明确的引導:讓考生更加重視人文素養的養成。
此外,藝考熱不等同于藝術熱。藝考生的社會需求、培養品質、畢業生就業狀況,又是如何呢?在陳濤看來,藝術生從師範類、表演類、體育類等專業畢業後,多數會選擇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就業前景比較樂觀,但隻有經過了專業訓練、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夠勝任相應的工作崗位。教育部去年釋出通知強調,從嚴控制藝術類專業設定,去年9月份的藝考改革則進一步要求,在高校定位布局上,需緊密結合社會需求,綜合考慮學校辦學條件、畢業生就業狀況等,對社會需求不足、培養品質不高的專業,予以調減或停止招生。
/ 延伸 /
面對校考如何取舍
截至目前,2022年的藝考形勢如何?山東省聯考新聞釋出會政策解讀專家、升學規劃專家婁雷表示,從目前的考生報考情況來看,沒有出現明顯的大小年現象,考生的人數比較穩定。同時,各個高校的招生計劃也維持穩定的狀态,今年的錄取率會保持平穩。但是因為提高了對文化課的要求,同時專業課考試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是以雖然錄取人數沒有改變,但是錄取的人群一定會有變化。“一批專業很好,但是文化課較弱的考生将比較吃虧。”婁雷說道,2022年藝術類統考包括美術類、文學編導類、書法類、舞蹈類、音樂類、播音主持類等6個類别,聯考包括影視戲劇表演類、服裝表演類、航空服務藝術類等3個類别。單獨進行校考類的專業越來越少,考生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文學編導類、播音主持類、攝影類大學文化錄取控制分數線為普通類一段線,和普通考生的分數線相同;美術類、音樂類、書法類、航空服務藝術類大學文化錄取控制分數線為普通類一段線的75%;舞蹈類、影視戲劇表演類、服裝表演類大學文化錄取控制分數線為普通類一段線的65%。雖然獨立設定的藝術類院校和參照獨立設定的藝術類院校有自主劃線的資格,但是也都紛紛提升了對文化課成績的要求。
婁雷建議,接下來面對校考的集中組織期,對于那些統考成績不算太差,而文化課成績又不怎麼好的考生,建議直接複習文化課;如果統考成績名次排名比較靠後,比如考場發揮不佳,無論文化課好壞,這類考生都有必要參加校考,因為統考成績不好,報考承認統考成績的院校希望就很渺茫;統考成績很好,文化課也不錯,這樣的考生也比較建議參加校考,因為這樣的考生是有機會、有希望沖刺專業類知名院校的。(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專業第一也會落榜
藝考生們肩負着專業課、文化課的雙重壓力
教育無小事,對學生來說,那更是天大的事。面對藝考這個話題,很多學生說,“藝術課、文化課,都是時間成本的沉澱。 ”“并不是所有的藝考都是捷徑,想通過藝考,文化分和藝術分都很重要。”還有的家長說,“專業、文化雙重壓力,像一把無形的劍,懸在藝術生及家長頭上。從國小到高中,時間投進去了,金錢投進去了,因為孩子喜歡别無選擇。 ”……藝考生,究竟是怎樣一個群體,他們為何選擇藝考這條路,又為此付出了什麼?真正經曆和感受着藝考,是否是 “捷徑”呢?
壓力與夢想
封閉集訓200多天
青島十九中 許嘉奕
從去年5月份起至今,青島十九中的高三學生許嘉奕已經離開校園,在專業教育訓練機構内封閉集訓了8個多月。從開始時每半個月坐兩小時車回一次家,到近半年來兩個多月回一次家,許嘉奕感到了疲憊和孤獨,但是既然因為熱愛而選擇了音樂這條路,她就要堅定地走下去。
2022年元旦前,許嘉奕參加了山東省藝術統考,緊接着通過了中國傳媒大學組織的第一輪線上初試。 1月11日,她參加了中傳的第二輪線上初試,兩台手機監督和傳輸着她的聲音、樂曲。過了這一關,接下來的三試很可能會是現場考試。
許嘉奕的藝考科目是聲樂和古筝,在封閉的教育訓練機構内,她和來自濰坊、臨沂等地的20多名音樂類藝考生一起,每天進行5—6小時的練習,最多時練到八九個小時,每隔1個半小時休息8—10分鐘。每天10點下晚自習後回到宿舍裡,這群十七八歲的孩子們有短暫的時間使用手機,然後臨睡前再由老師收起。“音樂不是容易速成的技能,除非很有天賦的學生,絕大部分還是需要辛苦練習。 ”許嘉奕說,身邊有很多像她一樣從國小唱歌、器樂的同學,但也有一些同學是“半路出家”,他們開始時覺得藝考是條“捷徑”,後來經過學習和大量練習,慢慢改變了想法。
“就算是捷徑,也得拼上勁、努力了,才有捷徑可走。 ”許嘉奕告訴記者,剛剛過去的省統考,她考了樂理知識、聽音、視唱、聲樂、器樂5門專業内容,她最擅長的是樂理答題,把每一條知識都背得滾瓜爛熟,而器樂曲目是最考驗水準的,“接下來的校考中,每所學校要求不一樣,基本是2—4首曲子,近幾年大家的整體水準不斷提高,是以曲子也越來越難,一首曲子至少要練三四個月時間,從不熟到熟、從情感到動作,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有瑕疵。”許嘉奕的夢想是八大音樂學院之一的西安音樂學院,該學院可能會在3月份啟動校考。許嘉奕算過,就算能通過校考,聯考文化課成績也得達到450分以上,自己的勝算和選擇餘地才會比較大。
“專業要求比較高的學校,文化課也一定會要求高。 ”省統考結束後,許嘉奕略微松了一口氣,把這股勁兒勻了一些放在文化課複習上,晚上練完琴後,再回宿舍看書、背題。無數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她被離家的孤獨包圍,被壓力壓得心慌,但她一次次堅定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真正喜歡和熱愛的東西就需要付出和努力。 ”
堅持與自律
飯都不敢敞開吃
青島十六中 魏佳
近日,島城高中學子們迎來期末考試,随後是輕松的寒假。然而青島十六中的高二學生魏佳(化名)并不輕松,藝考和文化課的精神壓力、到北京集訓的經濟壓力,都是壓在她心頭的一塊塊大石頭。按原計劃,期末考試結束後,她會在媽媽的陪伴下前往北京集訓兩周。她的目标是北京體育大學的舞蹈專業。
據了解,考生報考藝術類專業校考,凡省統考已涵蓋的專業,必須先參加相應類别的省統考且成績合格,否則校考成績無效;而省統考未涵蓋的專業,考生可直接報考校考。魏佳從國小習拉丁舞,中考時以特長生的身份順利考入高中,從高一起就決定走藝考這條路。而她的目标學校和專業不需要省統考,可直接報考校考。想最大程度了解報考學校的招生政策、考試要求、舞蹈風格,最好的方法就是到學校所在的城市接受專業機構的教育訓練。為此,魏佳的媽媽做好了休假準備,寒假一開始便會陪伴女兒北上,“一回生二回熟,先去看看在哪裡租房子,高二暑假應該還會再去。 ”魏佳告訴記者。
魏佳的舞蹈專業考試包括拉丁舞和摩登,專業考試分為初試和複試,各50分。初試考形态、比例、形象和芭蕾基本功,複試要跳兩支高難度的舞。 “聽起來簡單,但是想要在芸芸藝考生中脫穎而出,就要有極大的自律性,每一頓飯都不能敞開了吃。 ”魏佳笑道,她覺得高一、高二年級特别累,白天在學校學習文化課,每天晚上回家做完作業後再拿出時間練舞,往往入睡時已經12點,“有時晚上累得不想動,但老師說必須每天練,哪怕隻練半小時,也要保持感覺。 ”從高一起,魏佳每周五晚上和周六、日全天會到市少年宮上課,高一的寒暑假更是全泡在那裡。從小就練出了基本功的她早已适應了這種訓練節奏,習慣了保持體重,記牢了每頓飯吃什麼吃多少。 “練舞蹈要求‘三長一小’,之前有很多同學想學,但是因為種種身體比例原因比如頭大、腿短等,都沒有機會,我既然有這樣的基礎條件并且真心熱愛,是以更要學好。 ”魏佳說。
雖然剛剛高二,但是魏佳對自己将來的聯考“拎”得很清:“如果僅靠文化課學習,可能考不上好大學,但是用專業考,可能就會改變。 ”她從很多學長學姐們身上見證,原來隻能考三類大學,用專業可能考到名校,比如北京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北體、首體等等,“說實話,選擇藝考肯定與這方面關系很大。 ”
/ 新聞延伸 /
專業第一最終落榜
1月12日,中國美院今年的校考初試考題一出,全國近5萬考生瞬間淚奔了。“去年的考題是畫人頭像,結果今年拿到手的題目卻是半身像,沒畫過畫的人不了解有什麼不一樣,因為半身像裡有手!”海山學校的高三藝考生慧慧 (化名)苦笑道。再加上是線上考試,考生通過手機螢幕看考題中的照片,人物的臉隻有指甲蓋大小。“難度大了是事實,但不是理由,畢竟像中國美術學院這樣的名校,臨時抱佛腳肯定是不行的。 ”青島68中優秀畢業生、現在在山東大學讀大二的孫馨然是2020年的美術藝考生,聯考取得了600多分的好成績。她在美術封閉集訓期間,面對壓力,仍然插空學習文化課,一天一道數學題和實體題,多聽英語、多背單詞……讓她在美術訓練的同時,依然保持着文化課的頭腦思維,最終收獲了滿意的成果。
近幾年藝考的變化,越來越不像過去人們想象的那樣,是一條“聯考捷徑”。不久前,一名高三學生在網上發問:“我文化課成績300多分,想學編導、播音主持,有什麼大學推薦? ”沒想到,這一問引來藝考生們的口誅筆伐:“請看上戲2018級表演系新生代表:是人大附中的學霸。”“勸你慎重,好一點的學校要500分。”有機構統計,藝術生聯考失敗的原因,20%因為專業不行,80%是因為文化課沒過。
姜又美是從業十年的舞蹈專業老師,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她教過的孩子中,曾經有一個拿到了校考專業第一的成績,但最後因為文化課成績太弱,與夢想失之交臂。還有的學生雖然拿到了兩三個專業院校的“通行卡”,但最後因為聯考成績、填報志願等各種原因“掉空”。 “還有一些學生抱着僥幸心理,想在臨考前速成,高二才開始做準備,不得不在有限的時間裡加大訓練強度。 ”姜又美回憶,曾經有一位“臨陣磨槍”的學生因為訓練時間太少,舞蹈組合細節甚至都沒有學完,就不得不趕到學校進行校試。當時,她因為擔心,也跟着飛了過去,一路叮囑考生進了考場。
“希望每個孩子在決定藝考時,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确的打算,是要當一名老師,是想去文化館藝術團當演員,還是繼續考研考博,或者是做職業舞蹈選手打比賽為國争光?最重要的就是有了明确的目标,然後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提早準備。 ”姜又美認為,“專業基本功、文化課,一樣都不能少,少了哪一個都不行。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拼搏成為我的标簽
記譜記到頭疼、練樂器練到手軟、唱歌唱到嗓子啞
去年12月24日,17歲的馬敬淇結束了在青島藝臻音樂教育訓練機構的最後一節課,兩天後,他走進了山東省統考考場。作為無數藝考生中的一員,在這條奔赴夢想的道路上,他哭過笑過迷失過,甚至想過放棄,終究還是堅持了下來,希望用音樂敲開理想的大門。去年12月24日,記者跟訪他一天的藝考訓練生活,感受藝考生的酸甜苦辣。
一曲《回家》與音樂結緣
早晨6點,馬敬淇關掉鬧鐘,揉揉惺忪的雙眼,從床上坐起來。為了以最好的成績應對統考、校考,近半年的集訓期裡,他每天早起熱身、開嗓,回顧前一階段的知識點,準備迎接新一天的課程。按照規劃,他準備以薩克斯為主項、以聲樂為輔項參加藝考,每天苦練,從不敢懈怠。
去上課的路上,馬敬淇摸着裝着薩克斯的樂器盒陷入回憶。他是從初三開始學習薩克斯的,那時,學校每天放學時播放的樂曲是著名薩克斯演奏家肯尼·基創作的《回家》,總能帶給他一種莫名的情緒,那些跳動的音符伴着夕陽,讓他感受到音樂神奇的力量。于是在初三時,他向家裡提出想要學習薩克斯,父母都很支援,并且為他找到了合适的老師,馬敬淇從此走上了音樂之路。每天放學回家寫完作業,他都會練一個小時的薩克斯,每次練習都會一絲不苟。
中考之後,馬敬淇進入青島十六中學習。薩克斯在他的高中生活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馬敬淇都積極參加,鍛煉膽量,增加舞台經驗,并且獲得了極大的價值感。這讓他更加熱衷于練習薩克斯。
同學的誤解讓他沮喪
9點鐘,馬敬淇準時到達了藝臻音樂教育訓練機構,在指導老師牛藝臻的指導下,開始了一天的學習和練習。短暫的休息時間,馬敬淇路過其他教室,聽到老師在勸說同學“多上點心,少玩些遊戲”,他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叛逆時期。
“不知何時起,藝考生好像成為一種标簽,仿佛隻有文化課成績不好、不思進取的學生,才會走上這條道路。 ”馬敬淇坦言,這種誤解曾讓他郁悶很久,有一次,他在學校打水時無意中聽到有同學稱藝術生為“那些學藝術的”,并說了不少惡意猜測和評論。這些話讓馬敬淇很受傷。無法解釋自己對音樂的喜愛,無法向大家證明日日練習的辛苦,讓馬敬淇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情緒,再加上因為練習薩克斯,休息時間被占用太多,馬敬淇開始“叛逆”起來。那段時間,馬敬淇迷上了一款射擊類遊戲,将近兩個月都沒有碰過薩克斯。 “當時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最後是老師的一句話驚醒了我,老師告訴我,‘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現在就是好好努力考上好學校的時候,其他的都不要想。”馬敬淇明白,自己的夢想還遠沒有完成,怎麼能讓别人的态度左右自己?于是,接下來的日子他加倍練習,重新恢複了狀态。
馬敬淇曾在日記中寫道:“總會有很多人說:藝考生一定是學習不好,才會學藝術,還會說些‘好羨慕你們那麼輕松,文化成績要求那麼低’這類的話。在不少人眼裡,藝考是上大學的捷徑,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為了心中的那份執念,每天記譜記到頭疼、練樂器練到手軟、唱歌唱到嗓子啞……”
音樂帶來開闊的視野
下午兩點,馬敬淇開始聲樂訓練。 “歌唱的肢體語言要源于内心的感受,不能故作姿态,手舞足蹈,身體随意晃動。在舞台上,一舉手一投足都講究形體美……”牛老師就歌曲表演進行指導,馬敬淇認真聆聽。薩克斯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什麼?馬敬淇認為,更多的是一種開闊的思維,“因為薩克斯演奏有很多指法,有的時候在處理曲子時必須選擇不同的方式,此時此刻不一定哪種指法更好用,需要運用政策性思維。 ”這讓他養成了遇事多思考、樂觀又開朗的性格。
“切記,不要選旋律線條太平淡的歌曲,有一些歌曲的旋律從頭到尾就在某一個音區中遊移,雖然很容易就能完整地演唱下來,但是這樣的歌曲并不适合考試。考試的歌曲,最好能讓人聽出整首歌的處理和音色的統一性……”統考即将來臨,老師們開始有針對性地根據考試要求指導學生,牛老師也用心幫助馬敬淇選曲。
在統考面試中,馬敬淇打算演奏意大利名曲《諾言》。他與老師商讨過可行性後,便開始着手強化練習。馬敬淇說,他很感謝音樂給了自己一個踏闆,讓自己能夠借助它打開藝術世界的大門,未來變得充滿希望。
想要當老師傳遞夢想
晚上10點,回家路上,馬敬淇随着公共汽車的颠簸搖搖晃晃,耳機裡還在播放着自己要練習的樂曲。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自己能考上中國海洋大學。”談起夢想時,馬敬淇對記者羞澀地說,他也曾向老師和父母表露自己的目标。在他的規劃中,他想進入海大學習,再考取教師資格證,成為一名音樂教師,給孩子們的夢想也插上小小的翅膀。
偶爾休息的時候,和好哥們打完籃球回家的路上,他也曾講述過自己的這個夢想,“你不覺得老師這個職業,可以把自己學的知識教給小朋友,很有成就感、很酷嗎? ”朋友将球扔給他說道,“那你就瘋狂地去練、瘋狂地去做啊,沒有什麼不可能,我們的青春就是無限可能! ”
這些天,馬敬淇常常單曲循環陳奕迅的《孤勇者》,“去嗎,配嗎,這褴褛的披風;戰嗎,戰啊,以最卑微的夢;緻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誰說站在光裡的才算英雄”,這幾句歌詞馬敬淇喜歡極了,覺得很符合奮勇前行的藝考生。 “不過,誰又說得準呢? ”馬敬淇在日記裡寫道,“選擇藝考,過去、現在、将來,我都不會後悔。那些眼睛裡的紅血絲,那些酸脹的腮幫子,那些走過的夜路,那些邊哭邊練的時刻,都是寶藏。誰又能說得準,它們将結出什麼樣的驚喜呢?加油,藝考生! ”
/ 對話 /
記者:有什麼想對和你同樣奮鬥在藝考路上的同學說的嗎?
馬敬淇: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整個生命就是一場冒險,走得最遠的人通常是願意去做願意去冒險的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确立一個目标,并決心實作它。我們既然選擇了藝考,就該風雨兼程。升學的道路,沒有哪條路更好,但每條路上,都有獨一無二的風景。偏見,往往來源于人們的誤解,但我想說,每一個用心付出的藝考生并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差!我們藝考生并不是你們口中的無所事事的孩子,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們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我們努力的結果終将證明一切!我們是正在青春路上的追夢人!如同《哈利·波特》中斯萊特林學院的校訓:我們來自泥潭,我們充滿野心,我們渴望權力,我們強大冷靜,我們優雅自持,我們從不後悔。疫情對于我們這幾屆考生無疑又添上了一份阻力。相比往屆考生,我們專業學習受到一定的影響,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知。夯實基礎,一步一步,我們在路上!願所求皆所願,願所盼皆所期。天道酬勤,曾經的每一分付出,必将收到百倍回報。不管揭曉的答案是什麼,隻要努力過、奮鬥過,就不會後悔。
記者:在備考的路上,有沒有最感謝的人?
馬敬淇:首先最感謝的肯定是父母。父母給了我極大的支援,他們很尊重我的意見,每次都認真傾聽我的心裡話。藝考路上的很多壓力,都是父母用愛幫我化解的。而且他們一直都很包容我,回想這一路,我的很多幼稚行為、任性行為都不忍直視,但是父母都諒解了我,慢慢地引導我走向好的方向,我真的很感謝他們。其次,我很感謝藝臻音樂的老師們,他們用他們的專業,他們一路走來感受到的一切總結出的經驗,有效地給予了我指導,托住我奔向自己的夢想,他們都辛苦了!最後,我也想感謝一路走來披荊斬棘不曾放棄的自己,感謝自己堅持了下來,一步一步接近那個夢想。
記者:考試結束後,有什麼願望想實作嗎?
馬敬淇:很想好好地去旅一次行,去遠一點的地方,比如西藏或者内蒙古,在廣闊的天地裡感受自由的風和自由的滋味。(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