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的新衣”,竟然有了續集

作者:穎寶

“皇帝的新衣”,竟然有了續集

白色置物闆上,擺着一件雕塑,你看見了嗎?

“皇帝的新衣”,竟然有了續集

看不見也沒關系,大家都看不見,因為它是隐形的。

隐形,分為實體和魔法兩種狀态,前者需要借助化學藥劑或光學原理,達到視覺欺騙效果;後者連摸都摸不着,徹底不見了。

這件名為《我是》的雕塑屬于後者。

《我是》由意大利藝術家薩爾瓦托(Salvatore Garau)創作——準确地說是“想象”。他本人也承認,這件雕塑不存在于真實世界,其意義是為了證明“虛無也是充滿了能量的空間,即使我們把房間裡的東西清空,虛無依然是有分量的”。

這件能把愛因斯坦氣瘋的雕塑,經過藝術理念的包裝後,竟吸引到了不少伯樂。據外媒報道,《我是》以1.5萬歐元(約合人民币11萬元)的競拍價格售出,買家身份不詳。

這筆虛無的交易,還附上了一張保養說明:買家必須将此雕塑存放在至少3平米、周圍不能有障礙物的空間裡。

“皇帝的新衣”,竟然有了續集

需要存放在安全環境中。

以及,一張蓋了官方印章的真品認定證書——證明你真的把雕塑帶回家了。

“皇帝的新衣”,竟然有了續集

許多藝術同行不承認《我是》屬于“藝術品”,因為一旦将藝術定義的邊界,擴充至“四維空間”,就相當于沒有定義,藝術将淪為嘩衆取寵乃至洗錢的工具。

大家都知道,童話《皇帝的新衣》旨在諷刺虛僞、愚蠢與盲目跟風的現象。如今一件現實版“皇帝的新衣”就擺在眼前,如果我們認可它,豈不是在重演那愚蠢的情節?

但薩爾瓦托沒打算搭理指責的聲音,畢竟這不是他的第一件隐形作品,也不會是最後一件。

2021年1月、2月和5月,薩爾瓦托分别在意大利的奧裡斯塔諾市、米蘭市,以及美國的紐約市,展出了三件自己“創作”的隐形雕塑《思想者》《沉思的佛》和《哭泣的阿佛洛狄忒》。

怎麼告訴路人,此處擺放着一件虛無藝術品呢?薩爾瓦托的做法是,用膠帶在地面上貼出一個正方形,并在一旁豎起牌子,提醒大家“不要踢壞了雕塑”。

“皇帝的新衣”,竟然有了續集

正方形框内,擺放着“雕塑”《沉思的佛》。

有意思的是,紐約一個文化協會,還為隐形雕塑提供了一個大螢幕。當有人經過隐形雕塑時,螢幕裡就會出現小提琴、吉他合奏的音樂視訊,以營造氛圍感。

大衆普遍看不懂,卻獲得官方認證,讓虛無藝術的匪夷所思程度,再上升了一個級别。

回顧藝術史,除了薩爾瓦托,還有其他藝術家追随“虛無的感覺”。隻不過,他們每推出一件作品,都會引發争論。

2001年,英國藝術家馬丁(Martin Creed)推出作品《這些燈會忽明忽滅》。在一個空蕩蕩的房間内,天花闆上的霓虹燈忽明忽滅——這就是該作品的全部。

“皇帝的新衣”,竟然有了續集

《這些燈會忽明忽滅》

馬丁說:“我想阻斷日益飽和的文化與視覺負荷。”可以了解為,他想幫助大家擺脫無意義的負荷,是以整出了同樣沒意義,但能轉移注意力的負荷。

當年,一位名叫雅克利納(Jacqueline Crofton)的藝術家,為了表達對虛無藝術的不滿,朝該房間扔了一個臭雞蛋。

虛無藝術還被搬運到了音樂領域。1952年,鋼琴家大衛(David Tudor)在加拿大演奏了一首“不存在的曲子”。打開鋼琴蓋後,他一動不動地坐了4分多鐘,然後起身、鞠躬謝幕。

再看他的鋼琴譜,上面隻有一個拉丁文單詞:Tacet (沉默)。

“皇帝的新衣”,竟然有了續集

如果任由虛無藝術繼續發展,那這件“皇帝的新衣”是否終有一天替代真實的衣服、穿在了我們身上?

其他學術領域,或者也該有同樣的思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