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 題:給冬奧客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和值得回味的記憶——專訪北京冬奧組委抵離中心主任張良
新華社記者羅鑫、蘇斌
曆屆冬奧會中,抵離工作關乎所有涉奧相關方的入境、出境等一系列服務,涉及面廣,在賽事組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疫情背景下,賽事抵離工作面臨更高要求。
在北京冬奧會籌辦過程中,這份責任落到了成立于2021年3月的北京冬奧組委抵離中心肩上。“可以說我們每天的心都是懸着的。”身在與境外涉奧人員“打交道”的前沿,經過去年冬奧測試賽鍛煉隊伍、積累經驗,抵離中心主任張良對抵離工作有充分信心:“我們做好了準備。”
(小标題)疫情改變了抵離服務内容
“抵離工作涉及各相關方進入中國的第一印象,以及離開中國的最終回憶。”張良說。
他表示,正常情況下奧運會抵離部門的職責就是為涉奧各相關方提供從機場端到住宿端的抵離服務。但是新冠疫情改變了本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抵離服務的内容,增加了協調航班保障和遠端疫情防控,把服務延伸到了境外。
“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作為國際體育賽事,參與的人數比較多,尤其這次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整個國際航空運輸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張良說,“做好北京冬奧會的抵離工作服務,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需要對航班安排,以及涉奧人員入境後在機場的健康申報、核酸檢測采樣、注冊激活和通關通檢環節,出機場之後的交通、物流,以及到了住宿端之後的安檢、查驗、入住等等,都進行細緻安排。”
(小标題)涉奧人員來華以包機和臨時航班為主
新冠疫情目前仍在全球蔓延。張良介紹,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航班安排方面,涉奧人員來華采取以包機和臨時航班為主、商業航班作為補充的航班保障方式。
“國外的利益相關方來華,如果是願意自己組織包機,或者有幾方共同聯合組織包機,可以直飛到首都國際機場,就進入閉環了,相對來說是最友善的。如果人員很少,不太便于組織包機,我們組織了專門為涉奧人員開通的臨時航班。由一些中外航空公司專門來承運,像商業航班一樣售票,隻不過隻向涉奧相關方售票。涉奧相關方購票之後乘坐這些臨時航班到首都國際機場,直接進入閉環。”張良說。
張良說,考慮到包機或者臨時航班上都是涉奧人員,有周密的遠端防控措施,飛行過程中感染的可能性和風險會更小。
“對于閉環内的涉奧人員離開中國,我們要求不乘坐商業航班離境。商業航班是對社會開放的,涉奧人員是從閉環内乘機離境的,沒有完成21天隔離,本着對我國人民和國際旅客負責任的态度,閉環内人員出境不可以乘坐面向社會開放的商業航班。”張良說。
抵離中心在初期就考慮到境外涉奧人員的抵離時間與春節以及全國兩會時間有所交叉的問題,經過對國内航班需求以及國際各利益相關方入境需求進行分析,将首都國際機場作為涉奧人員的唯一官方入境口岸。
張良介紹說,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D區是涉奧國際航班唯一的進港通道,T3航站樓C區和E區的冬奧保障專區是涉奧人員出港離境的專用通道。“這樣更有利于疫情防控,并且不論是從機場的運作效率還是從整個人員的轉運、通關效率上來看都會更高一些,資源也會更集中一些。”
張良表示,首都國際機場T2航站樓國内區域和T3航站樓C區的國内區域,以及大興國際機場可以提供國内航班服務。
“不論從流線劃分,還是空間安排上,我們都做了充分準備。雖然有壓力,但是相信我們能夠平衡好國内航班和國際航班的需求。”他說。
(小标題)每一個抵離崗位幾乎都是7×24小時運轉
去年10月至12月舉行的冬奧測試賽期間,入出境人員達到4000多人。抵離中心在測試賽期間全程參與,進行了全要素測試。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測試了航空保障、機場運作,也測試了從機場端到住宿端的抵離服務,包括我們的抵離資訊系統也都經受了全要素、全流程的測試。經過測試,我們發現了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也鍛煉了隊伍、積累了經驗。”張良說。
抵離資訊系統在測試賽期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據了解,測試賽4000多人的抵離資訊在系統上進行了回報,系統把多方面的資料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分析。
“通過對資訊的全面掌握,我們為參賽人員抵達機場後的一系列服務,包括海關、邊檢、地服團隊的運作,還有出機場之後的交通、物流等,做好資訊上的準備。”張良說,所有工作就可以“有條不紊,忙而不亂”。
自本月4日起,部分境外涉奧人員陸續來華并進入閉環開展工作。張良介紹說,抵離中心團隊也已開始進入各場館并啟動抵離服務台,為閉環内工作的人員提供周到細緻的抵離服務。
“可以說我們每天的心都是懸着的。因為我們要從各個點位上的抵離人員那裡收集他們在一天當中遇到的問題,每天晚上都要分析研判,同時不斷改進,幫助他們處理一些應急情況。”
“我們的每一個抵離崗位幾乎都是7×24小時在運轉,随時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涉奧人員提供服務,解決他們在抵離中遇到的問題。”張良說,由于時差的原因,涉奧人員在境外值機時可能是中國的深夜,他們可能在遠端值機或者中轉機場遇到問題,抵離中心從業人員會随時待命,為他們提供服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