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代大同鎮長城的馬市遺迹

明代大同鎮長城的馬市遺迹

《文物世界》 2003年01期 師悅菊

為更加完善《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中曆代長城遺址的内容,我們于2001年6月至2002年8月對此進行了更新調查。在調查中發現,明代九邊之一的大同鎮所轄長城的馬市遺迹較為豐富、較為集中,引起我們的注意。這些資料可以形象地反映明代邊境互市的情狀,彌補史料記載的不足,對于研究明代民族經濟、文化交流有其獨特的價值。結合史籍所載,我們對調查中所獲大同鎮馬市遺迹進行了初步探讨。

一、大同鎮馬市的創設與建築年代

《明史·兵志四》“馬政”下有關于馬市的記載,雲:“馬市者,始永樂間,遼東設市三,二在開原,一在廣甯,各去城四十裡。成化中,巡撫陳钺複奏行之後,至萬曆初不廢。嘉靖中,開馬市于大同,陝邊、宣府相繼行。隆慶五年,俺答上表稱貢,總督王崇古市馬七千餘匹,為價九萬六千有奇。其價:遼東以米、布、絹,宣、大、山西以銀。市易外有貢馬者,以鈔币加賜之。”據此,大同鎮創設馬市在嘉靖年間。

明代王士琦所著《三雲籌俎考》卷一“安攘考”中有很确切的記載,雲:“(嘉靖)三十年三月,诏開馬市。”并記載了第一次貿易的地點,“初開馬市于鎮羌堡”。但此次開設馬市的時間很短,僅維持一年,據該書的記載,嘉靖三十一年(1552)即戰亂重開,大同鎮的馬市貿易中絕。該鎮重開馬市是在20年後,即《明史·兵志》所載的隆慶五年(1571)。

我們根據史籍所提供的線索,在明代設定馬市的地點進行調查,發現在大部分設有馬市的城堡附近,緊鄰長城處,都有夯土圍牆和敵台等遺迹,應是當年建築的馬市。

但嘉靖年間在大同鎮開設馬市的時間很短,而且沒有建築馬市的記載,是以現在調查到的馬市遺迹應是隆慶五年的遺迹。關于此點,也有《三雲籌俎考》卷二"封貢考"中的記載可以證明。該書叙述隆慶四年九月,俺答之孫把漢那吉請降,朝廷争論撫與剿的過程,以及最後定議約和,封俺答為順義王,第二年下令"設藁街于邊城,毋令入都市。虜以馬、雜畜、皮毛,我以銀、布、彩缯諸貨。官市畢,聽民私市。九月,報市成。"我們調查到的遺迹,應該就是所謂的"藁街"。

藁街的建築形制未見記載,顧名思義,當是非常簡單草率的場所,僅為邊境貿易設定的雙方交易的固定地點。然而調查所見,馬市遺迹卻與長城防禦體系中的軍堡很相似,馬市在文獻中的記載與實際存在有着相當大的距離。是以,馬市遺迹對于認識明代在長城沿線的邊境貿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

二、馬市遺迹

據《三雲籌俎考》的記載,大同鎮的馬市有新平堡馬市、守口堡馬市、鎮羌堡馬市、助馬堡馬市、甯虜堡馬市、殺胡堡馬市、雲石堡馬市、迎恩堡馬市,共8處。調查所見,大部分尚存遺迹,僅助馬堡、殺胡堡、迎恩堡三處的馬市遺迹無存。

以下,按大同鎮長城的走向,由東向西,分别叙述馬市遺迹。

1.新平堡馬市遺址(圖一),在大同市天鎮縣新平鎮西馬市村北30米。西馬市村冠以西字,是與天鎮東北縣境相鄰的河北省懷安縣馬市村相差別,都是因明代設定馬市而漸次形成的村落。特别有意思的是,西馬市村所鄰長城段為南北走向,村子緊靠長城,長城牆體上挖一過洞,經過洞穿過長城為内蒙古興和縣古城村,該村也是緊靠長城,兩村雖然分屬兩省,其實隻隔長城一牆,比各自與本縣的村莊距離都近,來往都要密切。這樣的格局,大約也是設定馬市以後的經常性的邊将、守備各1員,中軍、千把總7員,旗軍1642名,馬、騾596匹(頭)。馬市設在此處,與該堡駐軍的兵力較強有關,是明朝官員的戒備心理使然。

明代大同鎮長城的馬市遺迹

2. 守口堡馬市遺址(圖二、圖三),在大同市陽高縣龍泉鎮守口堡村北約300米。馬市與長城牆體相連,在長城南側,緊鄰谷口通道。現存遺迹僅有一段夯築土牆和與其相連的一座敵台。垂直連接配接于長城而向南延伸的土牆長50、基寬5、頂寬1、存高7米。土牆南端連接配接一座敵台,敵台基部東西長9、南北寬15、存高10米,通體夯築。

明代大同鎮長城的馬市遺迹

該馬市隸屬于守口堡,堡址在陽高縣龍泉鎮守口堡村内。據《三雲籌俎考》卷三:“守口堡,嘉靖二十五年設,隆慶六年磚包”。堡址平面近方形,東西長210、南北寬200米。現存西牆長約180米,北牆東西兩端各存一段,長約50米,南牆僅存一段,長約12米,東牆不存。牆基寬3、頂寬0.5~2、殘高1~3米。牆體夯築,包磚不存。原有東門一座,今不存。堡内為現代民居。

《三雲籌俎考》卷三“守口堡”條載:“本堡為陽和肩背,内尖山兒等溝極沖。邊外威甯海子等處,酋首都都恰等、朝庫兒、倘不浪等部落駐牧。又把林台吉于黃河一帶趁草,在本口貢市。隆慶間,虜從此入犯,全鎮告急。自設市口羁縻,又有靖虜、鎮門二堡為羽翼,标下兩掖為彈壓,聲勢相倚,足堪保障雲。”

守口堡駐軍較少,隻有旗軍466名,45匹馬,官員有守備、把總各1員。是以此處堡址距馬市僅300米,大約與兵力較弱有關。東有鎮門堡、西有靖虜堡,距離較近,可以支援,是明朝官員在此設定馬市的理由。另外,該堡之南8公裡,即明代陽和城(今陽高縣城),城中駐軍9100餘名,是更大的後援力量。再說,馬市的設定也要考慮在蒙古部落的駐牧地附近,貿易畢竟要考慮雙方的利益,不單純由明朝從防務方面來決定。

3.鎮羌堡馬市遺址(圖四),在大同市新榮區堡子灣鄉鎮羌堡村北100米。遺址與長城大邊相連,在長城北側。平面長方形,東西長200、南北寬115米。東牆存95米,餘皆基本完整,南牆即長城牆體。牆基現寬2.5、頂寬1、存高2~7米。牆體夯築,包磚不存。南門1座,位于南牆東側,距東牆70米。磚券頂,拱高1.2米(底部黃土壅塞),門道寬3、進深4米。尚存部分包磚、基石。堡内近南牆處有2道南北向土牆,東牆長30米,西牆長50米,間距30米。東牆處有5間房址牆壁遺存。堡内為耕地。該遺址當地村民稱為“望城堡”。據《三雲籌俎考》卷三所載《北東路參将分屬圖》,鎮羌堡北的長城北側有一座馬市,此堡位置與其完全一緻,應是馬市遺址。

明代大同鎮長城的馬市遺迹

該馬市隸屬于鎮羌堡,堡址即在堡子灣鄉鎮羌堡村中。《三雲籌俎考》卷三載:“鎮羌堡,嘉靖二十四年設,萬曆二年磚包。”堡址為平面方形,邊長250米。南牆存150米,餘皆基本完整。牆基寬6、頂寬0.5、存高8~11米。牆體夯築,包磚不存。原有南門1座,現不存。角台4座,東北角台,基部突出牆體8米,寬13米。馬面3座,西牆馬面,基部突出牆體10米,寬10米。堡内為現代民居。

《三雲籌俎考》卷三“鎮羌堡”條載:“本堡邊塞首沖之地,阖鎮大市集焉。内北洞兒溝、野口等處俱極沖。邊外柳河、山海子等處,酋首黃金榜、實威靜、倘不浪等部落住牧。……今款和熄燧,但每遇互市,東西名王率衆數萬蜂屯城下。雖屆期道将悉至監臨,又依附得勝為之後勁,藉以無恐,然事變呼吸,防禦之策不可不周慎也。”此處所雲“依附得勝”,即指依托于得勝堡。得勝堡位于鎮羌堡南偏西1公裡處,距離之近,正如《三雲籌俎考》所說的“矢镞可及”,二堡應同是拱衛馬市的軍事據點。

得勝堡堡址在堡子灣鄉得勝堡村中。《三雲籌俎考》卷三:“得勝堡,嘉靖二十七年設,萬曆二年磚包。”堡址平面長方形,東西長400、南北寬500米。牆體儲存基本完整。牆基寬5、頂寬1~3、存高3~7米。牆體夯築,包磚不存。南門1座,位于南牆正中。磚券頂,拱内側高5.7、外側高4.5米,門道内側寬4.3、外側寬3.7、進深14米。包磚、基石尚存,門洞上有磚雕垂花門罩,門額書“保障”二字,署“萬曆丙午歲秋吉旦立”。門洞内壁砌2塊石碑,西側一塊無字,東側一塊為萬曆三十五年建築關城的碑文。存東南角台1座,基部突出牆體8.8、寬8.25米。馬面存15座,西牆北端馬面,基部突出牆體8.5、寬10米。南門外有甕城遺迹,東西長28、南北寬20米,牆基寬5、殘高1.5~7米。甕城門在東牆,現為豁口,寬6米。堡内為現代民居和耕地。

此處馬市是大同鎮最大的市集,二堡的兵力也相應很強。鎮羌堡駐守備1員,官軍1050餘名,馬、騾168匹(頭>得勝堡駐參将1員,官軍 2960名,馬、騾1191匹(頭)。而鎮羌堡距馬市僅100米,即此已可知防禦的嚴密。然而經過我們的調查,除記載中的上述二堡,還有一個未見于記載的堡子,從建築形制判斷,與鎮羌、得勝二堡為同時期的城堡,當地村民稱為"馬市堡"。此堡在鎮羌堡村西300米,恰與鎮羌、得勝二堡構成一個品字形的防禦體系。

馬市堡堡址在長城大邊南側150米。平面長方形,東西長200、南北寬160米。牆體儲存基本完整。牆基寬5、頂寬0.5~1、高6米。牆體夯築。東門1座,位于東牆正中,現為豁口,寬5、進深9米。角台4座。西南角台,基部突出牆體7.3米,寬6、高6米。馬面3座。南牆馬面,基部突出牆體7米,寬5、高6米。東門外側有甕城遺迹,東西長30、南北寬30米。牆形制與堡牆相同。甕城門在南牆,現為豁口,寬7米。甕城外側還有一周護牆,東西長30、南北寬40 米。牆基現寬1.5、存高1~1.5米。堡内為耕地。

鎮羌堡馬市最為典型。此馬市在《三雲籌俎考》卷二《封貢考》中又稱為"得勝堡市口",顯然該馬市是鎮羌堡和得勝堡共同防衛的,由鎮羌堡、未見記載的"馬市保堡"和得勝堡三個城堡品字形包圍着的馬市,尤其能夠反映出明代馬市的性質,和明朝廷設定馬市的沖突心理,一方面是政治和貿易的需要,必須設立市場 另一方面是如臨大敵,戒備森嚴,惟恐發生意外。

4. 甯虜堡馬市遺址(圖五、圖六),位于大同市左雲縣三中鄉甯魯堡村東北2公裡處,在甯魯堡村附近長城牆體北側。平面長方形,東西長50、南北寬30米。牆基寬2米,殘高1~2米,且有塌毀處。

明代大同鎮長城的馬市遺迹

馬市遺址南側4米處,緊鄰一座高大敵台,建于長城牆體上,騎牆而築。平面方形,基部邊長14、頂部邊長12米,高16米。基部石砌,上部包磚。南壁正中有磚券門,垂花門罩,寬1.2、拱高5米,門額書"鎮甯"二字。門内有踏道,可至台頂。敵台在長城牆體南側有夯築方形圍牆,邊長45、基寬2、殘高5~~6米。南牆正中有磚券門,拱高3米,門道内側寬3、外側寬2.5、進深3米。此敵台應是馬市的警戒設施,與甯虜堡互相呼應,組成馬市的防禦體系。此台雖與馬市圍牆有4米間隔,但二者相距如此之近,認為是馬市的組成部分也是可以的。

甯虜堡堡址在左雲縣三屯鄉甯魯堡村中,北距馬市2公裡。據《三雲籌俎考》卷三:“甯虜堡,嘉靖二十二年土築,萬曆元年磚包”。堡址平面方形,邊長300米。東、北牆基本完整,西牆存250、南牆存270米。牆基寬7~9、頂寬1.5~3、高9~10米。牆體夯築,包磚不存。原有南門1座,現不存。馬面7座。北牆馬面,基部突出牆體7米,寬15米。堡内為現代民居。

《三雲籌俎考》卷三“甯虜堡”條載:“本堡邊外土城一帶,虜酋大蘭把喇素部落住牧,若入犯,必從本堡迤南而入。嘉靖中,由此大舉,直掠懷、應、山、馬等地方。款塞以後,設有市垣,夷人月赴貿易。一切防範,視他堡稱難雲。”

甯虜堡駐軍607名,有馬197匹,兵力較弱。附近10公裡以内有一座三屯堡,20公裡以内有威虜堡、殺胡堡、左衛城,仍然感覺防守難度很大,此處馬市規制特殊,交易的場所與防衛的設施隔離開來,恐與此有關。

5.雲石堡馬市遺址(圖七),位于朔州市右玉縣丁家窯鄉雲石堡村西約500米,在長城東南50米。平面方形,邊長200米。東牆存80、西牆存70、南牆存100、北牆存50米。牆基寬3、頂寬0.5~1.5、殘高0.5~2米。牆體夯築,包磚不存。未見門的遺迹。遺址内現為荒地。

明代大同鎮長城的馬市遺迹

此處遺址在《三雲籌俎考》卷三《威遠路參将分屬圖》中可以看到,名為“小堡”。該圖畫有市場,與小堡隔長城而相對。因市場已無遺迹,姑以此堡為馬市遺址。對照甯虜堡馬市,可知小堡不是交易的場所,而是防衛設施。

雲石堡有新舊二堡,新堡堡址位于丁家窯鄉雲石堡村中,在長城東側500米。據《三雲籌俎考》卷三:“雲石堡,嘉靖三十八年土築,萬曆十年改建,磚包。”又雲“本堡舊據山為險,緩急可恃。後緣山高無水,防守為難,且離邊太遠,不便市場。改建于王石匠河,密迩市口(即雲石堡馬市——引者)”。此為改建後堡址。平面方形,邊長200米。牆體儲存基本完整。牆基寬5~7、頂寬1~3、殘高3~9米。牆體夯築,尚存包磚、包石。東門1座,現不存。東門外側有甕城遺迹,東西長33、南北寬48米。甕城門在北牆,現為豁口,寬6米。角台4座。西南角台,基部突出牆體10米,寬13、高10米。馬面3座。西牆馬面,基部突出牆體13米,寬15、高9米。堡内現為民居。

雲石堡舊堡在改建新堡後應已廢棄,但堡址仍有遺迹,茲不贅述。

雲石堡駐軍540餘名,有馬27匹,兵力也很單薄,馬市的遺迹與甯虜堡相似,恐怕是出于同樣的考慮。

三、關于馬市遺迹的一些認識

《三雲籌俎考》卷二《封貢考》中稱大同鎮市場三處,為得勝堡市口、新平堡市口和守口堡市口。此三處市場稱為“虜酋市場”,可能是官方貿易的比較正式的場所。其餘幾處則是規模較小,雖有軍隊監督,但以民間邊貿為主。但從調查所見遺迹來看,新平堡和守口堡的馬市與鎮羌堡的無法相提并論,反不如甯虜堡和雲石堡,這應該與遺址的儲存情況有關。

從遺迹的現存狀況分析,對于馬市的設定,特别是選址,明朝并無統一的規定。鎮羌堡和甯虜堡的馬市是在長城之外,雲石堡的馬市可能也在長城之外,而新平堡、守口堡的馬市遺迹都在長城之内發現,長城之外并無遺迹,極有可能就設在長城之内。據史籍記載,互市以後,蒙古各部之人可以在通市之時進入邊内,還可以和漢人随意接觸。《封貢考》載萬曆四十一年所增加的幾條馬市限制法度,其中一條是:“先年互市夷人不許身帶兵刃,今則佩刀;且市完卻來接取零貨,絡繹入關,騎坐營馬,遍遊街市,緻率多餓損;或交通歇家,暗買禁器,玩法為奸。今後市貨總給,不許零星接取,亦不許帶刀入市,以杜後害。”由此可見,互市期間,蒙古各部人員進入邊内不受限制。那麼,馬市設在長城之内也是可以的。

馬市的設定是為了溝通長城内外的經濟交往,在我們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從隆慶五年設定的稱為“藁街”的馬市來看,市場都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所,對于交易的戒備超過了對交易本身的重視。從建築的形制和周圍的軍事防禦設施諸方面,都反映了明朝官方的這種心态。這與《三雲籌俎考》卷三“助馬堡”條所說“款後甯谧,但每市群酋蟻聚,撫處防範,頗費經畫”;及“殺胡堡”條所說“款後虜儆(警)雖息,然地當孔道,境上夷使往來,市場應酬煩劇,防閑撫處,極費調停”,完全一緻。因而,對于馬市本身的認識,和它作為一種民族經濟交往的象征,應該差別來看。

(作者工作機關:山西省文物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