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寫意性探索研究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廣州藝術博物院、《中國美術報》社主辦,廣東省億潤供應鍊管理有限公司協辦,《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承辦。作為2021“高峰之路”系列展的收官展,它以“寫意性”為研究切面,試圖探索與呈現20世紀從30到70各個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于“寫意性”方面所呈現出的不同代際特征。與此前在北京展出的“高峰之路”系列展不同,此次展覽通過75位藝術家的220餘件作品,整體性地呈現當下藝術家對中國畫中“筆墨”“寫意性”的探索與試驗。

“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寫意性探索研究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館展出。
“高峰之路”是《中國美術報》社推出的一個重要展覽品牌活動,其目的是針對當下藝術創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現狀,試圖從學術角度出發,對中國畫的發展進行深度探讨。展覽首先從山水、花鳥、人物不同畫科着手,後又按照畫家代群的方式呈現了不同年齡段藝術家對中國畫的寫意性展開思考,試圖為大家呈現當代中國畫邁向“高峰”的探索之路。
展覽按照畫家代群的方式呈現了不同年齡段藝術家對中國畫的寫意性的思考。
2021“高峰之路”系列展覽聚焦于寫意性探索,展覽學術主持、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志社長兼主編尚輝介紹,“寫意性”是中國畫的基本特征,乃至本質特征,本無須更多的讨論。但今人所謂中國畫“寫意”,指向和西洋畫“寫實”相對的概念,即一切非寫實的繪畫或都可看作是寫意性的。這使得當代一些畫家僅僅把中國畫的“寫意性”了解為一種泛書法化的用筆特征,錯把“寫意性”诠釋為“草率”,把“恣肆”了解為“随意”,認為這是真性情的一種展現,但傳統文人卻是反對潦草的。在尚輝看來:“今天之是以談論寫意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們已丢失了寫意,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問題的探讨,正本清源地讨論中國的寫意到底是什麼,這樣才能讓我們汲取外來藝術養分的同時,還能夠很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
展覽涵括了山水、花鳥、人物等不同畫科。
從展覽策劃和具體實施來說,将視訊與展覽相結合是本系列展的一大特色。據《中國美術報》社社長、總編輯王平介紹,在此前的“高峰之路”系列展中,《中國美術報》社開展了多場有關“當代中國畫寫意性探索”的現場直播,并邀請專家學者對參展作品進行深度解析,此外還邀請參展藝術家通過視訊的方式展開關于筆墨的讨論,結合鮮活的展覽現場,讓觀衆深切感受到藝術家們對中國畫寫意性的實踐與思考。此次廣州藝術博物院“高峰之路”展覽期間,《中國美術報》社邀請參展藝術家及專家學者進行展覽導覽和迎春送“福”活動,引導觀衆對中國畫的了解。
展覽現場,觀衆在認真觀摩名家作品。
此次展覽的參展作品既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中國畫家對寫意性淋漓盡緻的發揮,也展現了中青年美術家對寫意性的拓展和豐富,頗具時代性。同時,他們的探索也為更年輕一代畫家提供了标杆和發展方向。
對寫意性的探索是中國畫當代創作的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将“筆墨”化解為當下使用的“寫意性”以進行更寬泛的介入與融合,這便是展覽的目的和意義。
展覽将持續至2月7日。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