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換帥之際,評女排倫敦周期:群龍無首,安能飛天
作者:渣渣
近期,關于中國女排換帥的資訊在網上沸沸揚揚,看着專家團、上司再加上候選人名單,不禁讓我想起了倫敦周期。漂泊不定的倫敦奧運周期,對于所有喜歡女排的球迷來說都是昏暗的吧。但實話講,倫敦周期的陣容就單從現在來看都不是很差。我們有當時來看世界上頂尖級的二傳魏秋月,有重炮手王一梅,有全面的惠若琪,接應位置上有傳統接應張磊和強力接應曾春蕾,副攻上馬蘊雯、徐雲麗、楊珺菁哪個不是名将。紙面實力不俗的中國女排,就這麼成為了二流球隊?下面我就結合倫敦奧運會中國女排對陣巴西女排這場比賽來分析一下,這倫敦周期到底差在了什麼地方。

體系多為“單打單”,戰術組織不夠系統。從對陣巴西女排這場球來看,中國女排打的真不算丢人,2-3輸給了衛冕冠軍,這不管是比分還是士氣上都是不輸人的。但是看了比賽的球迷肯定都注意到了,全場來看,中國女排都沒有特别壓制住巴西女排,反倒是巴西女排,在落後中整體戰術還是很系統。巴西女排在平網、半平網的球速都非常快,而中國女排在戰術上多數利用的跑動,真要是速度上我們沒有巴西快。而且從一傳上來看,中國女排的一傳是由惠若琪、張磊、張娴三個人來承擔,尤其是大反輪的時候,張磊要從五号位跑到二号位打跑動進攻,如果張磊這點廢掉,那中國女排的戰術就幾乎廢掉了。
防反過程準備不足,整體節奏畏首畏尾。再就是中國女排的整體節奏,從開局到最後,其實都有很多可以抓防反的機會。比如巴西隊的吊球,很多時候上步都是吊球的上步了,我們隊員還在防重扣,這就很明顯準備不夠充分。尤其二傳位置的防守,大家可以結合一下丁霞的防守,不是說丁霞的防守一定要比倫敦周期張磊、曾春蕾、魏秋月好,但是就單純看那個周期,大家對身後吊球的防守意識相當薄弱,全都盯重扣。而且在防守好容易起球的時候,第二次接應的隊員往往就是一臉懵,不知道誰去接應,這樣就導緻在接應過程中傳球品質相當一般,這樣到了進攻中就會出現一般球,一般球多了機會就成了對方的了。再加上副攻手在進攻完成之後的跑位也非常讓人感到疑惑,尤其是馬蘊雯在跑完背飛之後,打中了還好,一旦打不中,就很緩慢的穩住身體,然後在二号位準備攔網,而不是馬上回位準備中間攔網,這點是跟其他隊伍包括跟16周期最大的差距。
攔防結合不明确,小球串聯能力差。整場比賽,雖然看到了中國女排不少精彩的球,也确實能赢巴西兩局,但說實話,就是精神撐下來的。從技術上來看,簡直差好幾個台階,那攔防結合簡直太不夠明确了,很多球我前面放直線還是放斜線,後面是防直線還是防斜線,很多時候站位都是重合的。記得第一局有個球,前排徐雲麗攔網基本封住了斜線位置,謝拉球基本上就隻能中線或者小斜,這時候張磊隻需要身子往前防小斜,張娴稍前站一些防中線,然後惠若琪上前跟個吊球,這個球防起的幾率能有八成以上,但是拿球明晃晃的被謝拉拐了個小斜。再就是小球串聯,我們講女排精神為什麼給人感覺是頑強拼搏,是别人打不死的,就是因為這個防守、串聯,隻要對方球過來我們幾個人就能想方設法的給你怼過去,但是就從那個周期來看,尤其是副攻的小球串聯,簡直不能再差了,有個球小惠面對三人攔網,很難處理,這球需要我們耐心的打過渡闆,然後抓反擊,是以惠若琪就輕拍了一般,就緩緩的落下來,但是防守的馬蘊雯雖然做了保護的姿勢,但是對球的把控差很多,那球就眼睜睜的在她眼皮子底下落下來了,就這樣的球在倫敦周期中國女排不知道丢了有多少。
其實論單個隊員的實力,中國女排真是不差,論能打強攻、能接一傳的中國女排也不缺,楚金玲、惠若琪那時候的一傳能力不比現在的隊員差多少。但是,咋就不出成績呢?歸根結底,還是感覺這個糅合,一支隊伍能不能糅合到一起去是成功的關鍵,倫敦周期論實力二傳魏秋月那即便在當時也是著名二傳,包括王一梅、惠若琪、張磊等這在當時也是名将,再加上馬蘊雯、楊珺菁、徐雲麗,你就是現在看那也是非常優秀的副攻。論單打獨鬥的實力,這群隊員絕對是一把好手,但是教練沒有給組合起來,甚至說太注重每個人的特點了,沒幫助隊員補足短闆,當時無數次聽報道說要練王一梅的一傳,後來在大賽上還是不接,現在又到了換教練的時候,不管是誰接手中國女排的教鞭,還是希望能夠真正的把隊員鍛煉成全面的隊員,而不僅僅是一個有特點的隊員,隻有每個人都全面了,這支隊伍才是有特點的隊伍,要是都是有特點的隊員,那這支隊伍就是一支二流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