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曆史階段,總會有不同的故事發生,雖然這些故事撲朔迷離,讓人眼花缭亂,可是它們之間似乎也存在一些錯綜複雜的關系,縱觀古代幾千年的曆史,總有一些人和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曹操原本就是名門望族,起點比朱元璋高,而且曹操這個人在軍事、政治以及權謀等各方面都算得上是十分厲害的,可是曹操花了一生,也沒有實作三國的統一,而朱元璋貧苦出身,甚至曾淪落到乞讨為生,卻隻花了15年時間就建立起大明王朝,這是為何呢?

曹操為何一生都無法實作三國的統一
事實上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首先第一個方面就是曹操面對的對手,在三國時期,最開始階段曹操面對的是袁紹、孫權、劉表等人,後來面對的是孫權以及劉備等人。
在前邊一個階段曹操面對的對手,可以說還不算特别強悍,比如當時曹操最強勁的對手就是袁紹,袁紹四世三公,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名門望族,其家族影響力以及在當時社會的地位,都是曹操所不能及的,按理來說曹操想要扳倒袁紹,實在太難。
可是此時的曹操在面對強大對手袁紹之餘,沒有絲毫的輕敵或者怠慢,再加上袁紹本身内部就存在内鬥,袁紹和自己的弟弟袁術之間産生内讧,導緻軍心不穩,再加上袁紹本人就具有十分嚴重的性格缺陷,是以最終在官渡之戰之後,徹底輸給曹操。
曹操在清除了袁紹的勢力之後,就打算去收拾劉表和孫權,結果劉表當時因病去世,把家業交給小兒子劉琮繼承,劉琮在蔡瑁等人的建議下,迅速投降曹操,曹操可以說是不戰而勝,撿了一個便宜。
此時的曹操,已經徹底統一北方,南方也已經隻有孫權這個對手算是比較強大的了,接下來隻需要滅掉孫權,就可以實作自己一統天下的理想抱負,可就在這個時候,孫權和劉備開始結盟,聯合起來一起對抗曹操。
當然了,此時作為劉表手下的劉備,在劉表死後,隻能和劉表的長子劉琦抱團取暖,要不然劉備連去處都沒有,曹操在此時也許根本就不把劉備放在眼裡,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曹操對東吳的威脅,孫權斷然也是不可能正眼看一下劉備的。
奈何造化弄人,在強敵面前,孫權深刻明白,要是自己不聯合劉備一起抗曹,也許自己的命運将會毫無懸念隻有投降,要是聯合劉備抗曹,當時劉備加上劉琦的實力,還是比較可觀的,總之抱團取暖總比單打獨鬥強一些。
就這樣,孫權在危難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劉備兩人聯合起來對抗曹操,一次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曹操損失嚴重,原本不可一世的曹操,再也沒有迅速統一三國的實力了。
就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失去統一三國的最佳時機,後來的時間裡,隻能是好事多磨,曹操無數次想要抓住機會去收拾孫權與劉備,奈何兩人始終保持清醒頭腦,連橫合縱對抗曹操,以至于曹操對他們也沒有辦法。
再加上劉備與孫權兩人平時對部下和百姓都很好,人心所向,這是曹操這種枭雄所不及的,也就是在這些曆史原因的綜合影響下,最終東吳、蜀漢、曹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曹操想要實作統一,除非劉備或者孫權做糊塗事,要不然就很艱難。
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在後期的孫權确實就比較糊塗,沒有前期那麼明智了,是以他殺掉關羽,導緻東吳和蜀漢的結盟徹底瓦解,雙方相鬥,曹魏隔岸觀火,最終在曹操去世之後坐收漁翁之利,司馬昭搞定蜀漢,司馬炎搞定東吳,曹操後人終于實作了大一統,奈何得位不正的曹魏,最終又被司馬家族篡權。
除了當時曹操對手方面的因素之外,當然曹操自己也是存在一些問題的,首先就是曹操“甯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理念,導緻曹操枭雄本性暴露,在很多擁護漢室的人看來,曹操不僅是亂臣賊子,還是一個奸詐小人,是以在人心所向方面,曹操自然不及擁有皇室血統和皇室身份的劉備了。
此外,曹操在官渡之戰取得勝利搞定袁紹統一北方之後,整個人就有點飄了,正是由于曹操在關鍵時刻的自負,導緻了赤壁之戰的失敗,也就是赤壁之戰的失敗,促使曹操沒有辦法迅速統一三國,還給了劉備發展壯大的機會,要是當時曹操沒有忘記自我,保持理智與警惕,理所當然就沒有孫權和劉備什麼事情了。
朱元璋用15年時間建立明朝
朱元璋與曹操比起來,在出生以及最開始階段的資本而言,都是捉襟見肘的,朱元璋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白手起家,沒有什麼背景,也沒有雄厚的資本支援,隻能靠着自己雙手不斷打拼。
之是以朱元璋能夠用15年時間實作統一建立明朝,我想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朱元璋自身的軍事、政治以及謀略才能不遜于曹操,且在此基礎上,朱元璋始終能夠保持清醒理智,不管取得多麼輝煌的成績,在沒有實作最終勝利之前,朱元璋始終沒有洩氣。
這一點是曹操所不能及的地方,也是朱元璋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可是這并非是朱元璋取得勝利的唯一原因,因為朱元璋在當時能夠順利取得成功,和自己的對手們也有很大關系。
朱元璋時期面臨的對手,要麼就是北元那些元朝殘部,這些人對于中原漢人而言,本身就是外族,是以在人心所向方面,朱元璋自然是比曹操有優勢的,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不斷俘獲人心,距離成功就近了一大步。
此外,朱元璋面臨的其他對手,大多都屬于農民起義或者一些實力一般的團隊,這些人和三國時期曹操面對的孫權、劉備這種對手都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要論軍事能力,比不上孫權、劉備,論政治眼光和謀略,就更不用說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廣納賢才,悉心接受手下謀士的建議,在劉伯溫、李善長等人的正确謀略下,在徐達、湯和等人的忠心擁護下,朱元璋實行“廣積糧,緩稱王”的軍事理論,借助與強者聯手滅掉另外一個強者,并且借機強大自己的辦法,逐漸滅掉了對手。
關于這一點,我有必要詳細說明一下,當初朱元璋利用北元的軍隊,左右夾擊他北面的對手,消耗别人,強大自己,後來又與紅巾軍聯合,與張士誠聯合,與陳友諒聯合,逐漸消耗滅掉對手,強大自己,最終隻剩下對手陳友諒之後,朱元璋的野心終于暴露出來,滅掉陳友諒,自己就可以實作統一了。
研究朱元璋的戰略,與當年劉備和孫權聯合抗曹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當年劉備也是在和孫權聯合消耗曹操的過程中逐漸強大起來的,朱元璋把這種戰術運用到了極緻,而他的對手政治遠見以及謀略又比不上當年的孫權和曹操,是以朱元璋自然就能夠很快實作自己理想抱負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能夠堅持15年時間,其實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能夠從一個一無所有的乞丐,到最後變成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要是沒有一些運氣幫助,想必也是天方夜譚,是以可以說,朱元璋取得最終勝利,也有運氣的成分在起作用,曹操的失敗,大概是運氣也不夠給力啊。
結語
曹操起點比朱元璋高,能力也不遜于朱元璋,可是他始終沒有辦法實作統一,除了對手太強大之外,自己的自負和運氣不好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而朱元璋就比較幸運了,在始終保持清醒的情況下,對手還能力一般,勝利自然将會屬于朱元璋,隻是這種成功是不可複制的!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