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五次戰役之後,聯合國軍意識到自己的實力難以抗衡中朝軍隊。
他們主動提出要求,希望就現在的局勢達成統一意見,用停戰協定的方式為戰事畫上句号。
正在雙方積極協商的時候,南韓總統李承晚決定單獨向志願軍方面叫闆。
李承晚敢于做出這樣的決定,絕非是自己腦子一時沖動而已。此時在紙面實力對比上來看,南韓經過四年戰争的洗禮,軍隊實力已經大大增強。

李承晚
1952年2月2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向金日成和彭老總緻電,建議雙方交換傷病戰俘。
此時中朝美三方都非常支援這一決定,認為這是完成和平的重大前提。積極協商應對,來促成最終的和平談判協定簽訂。
但李承晚站出來表示,
拒絕向中朝方面釋放2.7萬戰俘。
雖說美國無意再投入大量軍隊,陪南韓繼續在半島上和中朝方面對抗。但是李承晚認為,
自己無需美國的幫助,依舊可以完成統一半島的目标。
狂妄的李承晚
克拉克的意見傳遞到中朝雙方高層之後,金日成和彭老總一緻認為,戰俘交換非常有意義。并且北京方面,實際上也非常支援這一決定。
周恩來總理在3月22日同主席進行電話交流,其中明确表示
戰俘交換問題可以支援,認為這是掌握和平主動權最好的機會。
根據日内瓦公約第109條,雙方決定即刻交換重傷病戰俘。
北韓戰争美軍俘虜
中朝方面連連發出積極檔案,表示支援戰俘交換協定。而此時的李承晚,心裡非常不服氣。
他在4月24日托人向艾森豪轉告自己的意見,如果美國執意要達成和平談判協定,他們将會撤出聯合國軍編制。在必要的時候,将繼續單方面進行作戰。艾森豪意識到李承晚心裡還有小心思,但是并沒有明确對他表示禁止的态度。
之是以要如此做,還是因為艾森豪對于北韓戰場的局勢也尚存僥幸心理。
此時闆門店談判的過程當中,雙方多項條款都始終無法敲定落實。美國希望争取更多的利益,自然要想辦法在戰局上進行施壓。李承晚主動請纓獨自奮戰,對美國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在美國的默許之下,李承晚開始向原定停戰線推進。
不過美國雖然沒有明面上組織,但是也在暗地裡想辦法給到李承晚一定的壓力。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簽署停戰協定
克拉克曾經先後兩次找到李承晚談判,希望他接受如今的現狀,暫緩無謂的進攻計劃。但是李承晚提出多個無理要求,讓克拉克難以和他達成共識。
他要求美國全面對他表示支援,并且還指出要在聯合國内部為他争取席位、阻礙他國對北北韓進行支援。
克拉克自知這些理由難以滿足,便終止同其進行再次談判。決定借中朝之手給李承晚一點教訓,讓他乖乖接受現實。
美韓雙方的沖突
克拉克在自己的回憶錄當中寫道:
“隻有李承晚自己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但是毫無疑問,他會将這種訛詐一直持續到最後。”
克拉克對于李承晚的态度并不算好,也是因為李承晚确實讓他太過失望。此前美軍一直在不斷援助南韓,幫助他們架構起自己的經濟體系,建立起現代化的軍事部隊。但是美國人花了大量的錢财,卻沒有得到更好的回報。
北韓戰場上,韓軍的作戰實力依舊有限。但是李承晚卻從中得到不少的好處,在美軍的幫助下他已經對大部分軍隊進行改制建設。
麥克阿瑟與李承晚合影
在意識到情況不對之後,美國方面決定暫緩對南韓無休止的軍事援助。暫停擴建最後四個南韓陸軍師,并且拒絕為其擴編提供所需裝備。
即便是美國做到如此田地,李承晚依舊對戰場反攻報以希望。
他向克拉克表示:
“他和他的人民不會接受停火,他現在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采取必要行動。從現在開始,他拒絕表示任何說明、告知聯合國軍自己的作戰計劃。”
李承晚此舉确實非常不明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失去克拉克,将會陷入怎樣的泥潭之中。
由于此前南韓拒絕在和平談判書上簽字,我國早已經發現南韓将會有小動作。為求争取戰場主動權,加快速度争取到和平談判。經過協商決定,在戰線上打開新戰場,達到逼迫南韓回到談判桌的目的。毛主席在6月21日特别緻電朱老總,表示同意此前朱老總提出的作戰協定。認為這個時候最适合加深敵人内部沖突,務必要抓住機會搓搓李承晚的銳氣。
按照毛主席的訓示,代表團決定暫緩簽字,根據前線作戰局勢再作打算。
志願軍攻勢來襲
在接到指令之後,當時我軍仔細分析戰場形勢,決定将戰場開辟在金城一線。
這裡駐守的軍隊,大部分都是南韓本土作戰部隊。這裡是打開突破口,讓李承晚重回談判桌上最好的戰場。
6月22日,志願軍第20兵團召開作戰會議,開始決定戰略部署計劃。他們将戰場的重點,放在北漢江西岸地區,決定在這裡向南韓第八、第六、第三、首都師團發起進攻。
這裡駐紮的南韓軍隊,已經是李承晚手中為數不多的精銳部隊。重創此處,對于整個戰場而言意義重大。
美軍實際上已經通過陸地和空中偵查,找到對方存在調動的迹象。根據一番分析,克拉克斷定我軍将會在金城展開行動。按照以往的慣例,美國都會提前告知韓軍對方的動向。但是這一次,克拉克拒絕向南韓方面伸出援手。
他指令第八集團軍司令泰勒,要求将美國第三師撤出前線陣地,在二線陣地等待機會。對美國來說,這将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搓搓李承晚的銳氣。自然不會拿出精銳部隊,同李承晚一起耗費在前線。
而我軍已經開始準備攻勢,對李承晚麾下部隊展開進攻。楊勇提出作戰計劃,要按照三大集團軍的布局,從中西東三面展開攻勢。為了支援楊勇第20兵團的作戰計劃,志願軍總指揮部給到最大的支援。當時有人提出,
認為這是自第五次戰役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作戰計劃。
總兵力投入超過五個軍,如果造成較大的傷亡,對于志願軍來說并不劃算。
該如何進行突破,成為第20兵團面對的最大難題。楊勇要想順利拿下戰役,需要更好的支援才能夠完成。
多面協作助力戰場
李承晚自知,美軍離開一線戰場後,金城戰線的防守将會面對巨大的壓力。便一直向四個師團施加壓力,要求多修築防禦碉堡、多搞重點防禦機關。通過數量的優勢,利用美械的優勢來對抗志願軍。
李承晚自認為高枕無憂,但卻錯誤低估中方作戰的軍事實力。
鄧華和楊得志兩位作戰高層指揮官認為,老鄉楊勇打開戰線缺口的計劃值得肯定。
楊勇将軍
楊勇得到兩位老鄉的支援,第20兵團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加。這完全超出李承晚的預期,他根本沒有想過志願軍會拿出如此巨大的力度,對抗自己駐紮在金城的四大師團。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戰役正式打響第一槍。我軍在短短二十分鐘之内,向對方陣地共計發射超過1900多噸炮彈。規模之大,讓李承晚和南韓軍隊感到震驚。
五個軍團從三方向南韓軍隊撲來,李承晚根本來不及想到應對之策。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李承晚想到此前剛剛和自己争吵的克拉克。他向克拉克表示,
能否在戰線上得到第三師的支援。
克拉克決定将這個難題,抛給此時管理第三集團軍的泰勒處理。
但很遺憾,泰勒僅僅隻給到李承晚一個營的援助。這點援助對于李承晚來說,完全沒有任何的價值。
優勢火力對于志願軍來說,确實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南韓軍隊根本來不及建立布防機制,隻能夠任憑前線戰場被随意突破。
白虎團的隕落
在這場戰役當中,我軍投入的數量遠非韓軍能夠抗衡。
根據資料統計,五軍最後的總兵力高達24萬人之多。單是彙集火炮總數,便是1360門之多。強大的進攻力量,保證對韓軍壓倒性的優勢。
其中最為出彩的一場戰役,便是斬獲韓軍首都師第一團的團旗。
在戰争當中,一個軍團作戰的靈魂在于軍旗。軍旗象征着一支部隊的靈魂,而能奪下軍旗便有着非常重大的曆史意義。二戰當中日本便對自己的軍旗非常在乎,不惜以全員玉碎的方式,争取時間燒毀軍旗。
素有白虎團美名的韓軍首都師第一團,便在7月14日淩晨,因為防守布局不利倉皇落敗。潰逃的過程當中,第一團甚至丢掉自己的團旗。而奇襲白虎團的白虎旗,也成為當晚夜襲的偵查班最大的收獲。
白虎團團旗
李承晚辛苦扶持的四個師團,最後因為自己指揮不利,隻能節節敗退。無奈之下,泰勒決定要求美軍向前推進,接管韓軍留下的潰敗陣地。
從16日開始,在美軍第3師團的帶領下,韓軍先後發動上千次的反擊攻勢。而這些攻勢,無一例外被志願軍第20兵團打退。
自食苦果的李承晚
整場戰役直到7月27日,依舊是呈現出一邊倒的優勢。志願軍的不敗地位,依舊沒能被美韓軍隊撼動。
此次戰役過程當中,志願軍共計占領土地超過180平方公裡。第20兵團先後殲敵數量達到52,783人,繳獲坦克、汽車、火炮物資共計總數超過千門之多。
聯合國軍司令員克拉克如此評價戰役:
“南韓和李承晚終于意識到,所謂的“北進”做起來比說起來難!”
輸掉戰役之後,李承晚終于意識到自己根本不是中朝軍隊的對手。而美軍意識到繼續做無謂的消耗,根本毫無價值可言。最後他們選擇重回闆門店談判桌,同中朝雙方進行和談。李承晚的狼子野心,至此終于粉碎。
金城戰役非常成功,更是被現代戰争史視為經典的奇襲戰役典範。面對嚴密計劃的志願軍,南韓軍隊倉皇潰敗的樣子讓美軍汗顔。
前南韓陸軍參謀總長白善烨,在晚年的回憶錄當中,特别提到過金城戰役。他如此評價道中韓雙方之間的差異:
“不管怎麼說,志願軍在1953年7月的攻勢,對我們而言是刻骨銘心的。”
畢竟白虎團号稱南韓第一精銳,卻被我軍奇襲部隊的穿插分隊,輕而易舉的突破打亂防禦體系。在世界特戰史當中,也是少有的經典案例。
自食苦果的李承晚,面對恥辱性的失敗,終于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完全已經被我軍甩出幾個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