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弘治中興:明朝中興盛世的20年,可惜孝宗太拼結果英年早逝

有明一朝,從朱元璋開創王朝之始,至朱棣在位期間,明朝在軍事、經濟上一直笑傲一方。但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影響力已經不如初期,甚至于到嘉靖年間的抗倭之事發生之後,世人似乎才終于又“想起”明朝,以緻于大衆對明朝的認知出現了一個“空檔期”。

其實,在這個空檔期間,明朝是陷入了一番“自困”的境地,前有宦官幹政,後有武宗駕崩于豹房,可謂談資豐富。而在這一期間,明朝可謂是民生凋敝,内外災禍連連,但大明王朝卻活生生地在這個時期挺了過去。這是因為,在這個内憂外患的“空檔期”内,有一位明主——孝宗,創下了明朝的一次中興:弘治中興。

弘治中興:明朝中興盛世的20年,可惜孝宗太拼結果英年早逝

一、土木之後,成化年間

明朝的國運在經曆了“仁宣之治”後急轉直下,土木堡差點就把明史卡在了1449年,幸好于謙打赢了北京保衛戰才不至于讓悲劇發生。

然而這事給明朝嚴重留下陰影,自此之後皇帝們都開始保守治國,到了成化年間,從憲宗開始的明朝皇帝就都學會了怠政,雖有名臣輩出,也耐不住皇帝倦政,日益加劇的統治危機反而被粉飾得很好。

此時的明朝看起來非常安靜,實則暗流湧動,蒙古瓦刺勢力衰退,“小王子”達延汗也未成長到威脅明朝的程度,朝廷短暫地不用擔心邊境憂患。即便是初年爆發了幾次地方起義事件,但事情看起來也沒有鬧大。于是,以為國泰民安的憲宗就開始“胡作非為”起來,這随後就導緻宦官幹政,方士妖僧充斥于朝,朝堂灰暗得不得了。

弘治中興:明朝中興盛世的20年,可惜孝宗太拼結果英年早逝

與此同時,社會沖突也開始被激化,這源于成化年間大搞皇莊、傳奉官和西廠,皇莊借政策福利大肆搜刮土地,農民沒了土地後果可想而知;而傳奉官一職滋生了大量佞幸分子,差不多相當于政府“賣官鬻爵”;西廠就更狠了,跟近代軍統有的一比,搞得從京城到山區都人心惶惶;然而成化末年,憲宗天天窩在宮中,自然看不到這些内患。

二、改元弘治,孝宗前後

不過,憲宗40歲就過早病逝了,随即就是他唯一的兒子孝宗繼位,憲宗留給兒子的純是爛攤子,所謂“弘治中興”主要就是針對成化朝的腐朽政局,說起來孝宗接手的國家那叫一個千瘡百孔。為此,孝宗上台後日夜勤政,才短暫地使朝政一新,終于使得弘治一朝外無大的邊患,内部也相對安甯,算是明朝少有的清明時期。

弘治中興:明朝中興盛世的20年,可惜孝宗太拼結果英年早逝

其實,孝宗的仁政和美德放在今天也是一等一的上司水準,他的好名聲除了政績斐然,還有用情專一這一說——忠愛張皇後,堅持不納妃。然而孝宗的人生卻有一個很大的污點,那就是他選的繼承人武宗實在是不堪重負,此事從後來的武宗在豹房駕崩就知道他生前玩得多過,又因為武宗死後無嗣,還給孝宗的侄子有機可乘,而這個侄子就是再後來鼎鼎大名的嘉靖皇帝,基于這種混亂的繼承關系還引發了“大禮議”認親事件,當然這是外話了。

相比起前後兩代皇帝,開創中興的孝宗童年過得可一點都不“皇帝”。他在6歲前是吃着百家飯長大的,處處有狠心的萬皇後針對,幸有宦官宮女們庇護着。直到6歲,孝宗才被爸爸憲宗相認,賜他太子的名分,此後才開始有豐衣足食的生活。此後,他自9歲出閣講學,經曆了9年的超一流素質教育,到18歲正式即位,一直幹到36歲“過勞死”,英年早逝在任上。

弘治中興:明朝中興盛世的20年,可惜孝宗太拼結果英年早逝

三、中興一朝,弘治革新

孝宗之是以這麼拼,是因為給他侍讀的都是儒學和理學大師,他受的“皇帝教育”太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時局太差,他即位時農民起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國家财政連年嚴重赤字,邊患漸起而軍防早已廢弛。不過,孝宗深知“勤能補拙”,朝臣推薦他每日兩朝他也接受,而且孝宗慧眼識人,選中李東陽、劉健一系列中興名臣。

在孝宗一即位時,就先把舊的班底全都換掉,撤掉“紙糊三閣老”,然後把大批“傳奉官”都趕回家,再把之前那些敢給皇帝推薦房中術的宦官全都斬首示衆,換上的是像有“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這樣的賢臣為相。同時,孝宗還設定“京官六年一察”制度,把能幹事的官吏全都提拔上來,這番操作無疑給面臨崩亂的朝廷打了一劑強心劑。

弘治中興:明朝中興盛世的20年,可惜孝宗太拼結果英年早逝

除此之外,孝宗也非常重視軍事建設工作。他先是撥錢改造年久失修的明長城,把九邊重鎮建設一下,後實行“佥民壯法”,把募兵的準備活動做好。在朝堂上,孝宗支援馬文升把不及格的軍将都罷免,兵部一時煥新,馬尚書也經常提營操練,使得京師戰鬥力上升不止一個檔次。他在位時期,明朝不僅3次武力收回哈密,還有效打退了鞑靼的入侵,可謂軍績卓著。

但正所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孝宗上位還不太巧地趕上了水旱災頻發的年頭:弘治二年黃河決口,五年蘇松河泛濫,六年黃河再崩,天災不斷,持續危及南北漕運的生命線。為此,孝宗果斷派六部尚書下田赈災,并征數十萬民夫配合築堤阻塞工程。朝廷對流民問題也抓得很及時,該蠲免的蠲免,該赈濟的赈濟,民心得到安撫,故沒有使國家出現倒車事件。

弘治中興:明朝中興盛世的20年,可惜孝宗太拼結果英年早逝

而面對凋敝的國家經濟,孝宗也深知經濟改革從我做起,于是他把朝廷内勤人員削半,全員減俸,自己躬行節儉,大大降低光祿寺的預算。孝宗也非常顧惜民生,他下诏停掉皇莊,還地于民,一有空就減免夏稅秋稅。孝宗還啟用洪武年的開中法,大力鼓勵商業經濟發展,商人從鹽貿中賺到錢做生意紛紛積極起來,開中法一項收益就是永樂年間的8倍。

四、弘治之後,再難中興

在這樣的一番勤政下,即便弘治一朝實誠災害頗多,但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卻能表現得相當穩定繁榮。弘治前後農民起義頻發,但獨弘治一朝極少,進而使政局安定多年,出現“中興”盛世。

對此,即便是在清朝修撰的《明史》中,清人都不得不誇孝宗“勤政愛民,更新庶政”。可見,孝宗雖是一位守成的君主,但是确實不吝為一位好皇帝,他當朝禮待臣民,改弦更張,振興國力,“中興之主”四個字他當之無愧。

弘治中興:明朝中興盛世的20年,可惜孝宗太拼結果英年早逝

當然,對于如此中興之主,後人還是對中興評價頗有争議,這源于晚期孝宗沉迷佛道、齋醮燒煉。而孝宗一走,各種隐患因武宗荒政而變本加厲地爆發,從此明朝統治日益糟糕,再也未能“中興”。

不過,即便曆史的長河滾滾流逝,當年孝宗的影子卻猶如榜樣一般流傳下來。他那勤勞無怨、力求國家富強的精神,正可謂是現今為祖國更加富強而奮發圖強的人們的縮影。中國的數千年的曆史正是在這些人的引領下負重前行,笑傲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材料:

1、《明史》

2、《明實錄》

3、《弘治皇帝大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