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軟體工程總結
幾個月時間,我們共同結束了這一門課。這個學期這門課,和你們一樣,我也很恐懼我也很慶幸,圍繞着《軟體工程實踐》這門課,經曆了對我來說在此之前是一片空白的挑戰。這給我的感覺好像自己是年輕人,新學期剛剛進入課堂,預備新實踐,一切未知艱難正等待着我。
無三不成文。恐懼、慶幸,總結有三:
1、孤木不成林:同一年級全面“建構之法”
從2015年開始,實踐“建構之法”,這已經是第三屆。按照第一年摸索、第二年積累,第三年推廣的節奏,今年應該讓每個同學除非不選修,選修就沒有其他可以“休閑”的班級。推行之前讓我恐懼:這件事看起來容易,老師們溝通好,就可以實施了。但參考其他學校同院老師間推廣的經驗,千難萬難。需要老師們像“軟體工程理論”上說的:“形成團隊”。讓我慶幸的是:W、K兩位老師年輕又活力滿滿,實施“建構之法”毫無隔閡,縱有困難亦堅持到底。這樣,今後,有些原本需要三個學期才能疊代完成的改革試驗,在一個學期内就能完成。而且合力的力量,也将讓未來的課程改革推進可持續、更加速。這樣的感覺,相信你們經曆過軟工實踐也能體會,團隊的力量比個人要大很多,特别是需要團隊協作的任務上。是以,在明年,我們将有三個面向需要推進:
-1) 注重學生過程化資料的收集和彙總,不能是僅僅關注完成了部落格,沒有過程化資料的彙總積累;
-2)按周愛民老師的建議,測試驅動重構作業安排和要求,從測試驅動上嚴格要求作業品質;
-3)逐漸建構一個平台,以半自動化評測軟工作業開始,為軟工作業評測和自動化逐漸做一個可用的平台。
2、無知者無畏:主辦第一屆“建構之法”軟體工程實踐教學論壇
一波三折,陰差陽錯,在十月初才正式确定需要“主辦”這次論壇,而論壇的舉辦時間是10.25,時間隻剩半個月。讓我恐懼的是:我之前完全沒有過舉辦會議的經驗;沒有成熟專業的會議機構運作;第一屆沒有可參考的範例模式,如何安排模式如何确定主題亦是一片空白。單槍匹馬,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好在 考拉小無 鼎力支援, 和 15級幾位小夥伴的協助。邀請函、流程安排、住宿安排、場地安排與租借、午餐租借與安排、會議簽到、展闆、人員、會議預算決算等。就是這樣幾經波折,終于挨到會議當天一大早,當我準備開車出門時,發現:汽車電瓶沒電了,發動不起來。不知道這是不是上天開我玩笑:穿着正裝,提着包,半走半跑打的出發。後續的會議流程,是大家都知道的。會議的流程和細節,許多參會的老師和同學們,都留下了會議參後感,拜讀後深受啟發。我很慶幸:有許多收獲,也有一些超連結,未必收獲在當下,但卻是我喜歡的那種:說不定哪天哪片雲彩就下雨了呢。收獲許多的同時,為了讓今後的“建構之法”論壇能夠不斷傳承,要坦誠總結一些我感到的不足、遺憾與深深歉意的地方:
-1) 提供更多互相交流的時間和形式:參會的人數和熱情,遠遠超出我的想象。一共有41家不同機關的70多位的學校專家學者、老師同行以及IT企業的高管和工程師們參會,但是時間以及形式的安排太緊湊,現代化的交流方式沒有用上,安排的形式還太傳統。老師們的思想碰撞、互動、認識、溝通、交流的時間和次數,都太少太少。希望能夠安排一段時間和一種方式,提供與會者的破冰與互相交流。
-2)讓參會者都有實質收獲:了解大家,做出更好的設計與安排。事前調查參會者的參會意圖、教學所處狀态、正困擾的問題,做出一個更緊密更周到更針對性收獲的安排。
-3) 會議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做:我自己,因為連續高度緊張半個月,基本上已經繃到了最高點。在會議結束後的那個晚上,一個人默默打車回去,精神狀态再也容納不了更多的交流。這是最大的遺憾。是以在臨會前,應該調整到最好的狀态和富餘的精力。是以,應該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會議的組織、事務性流程,交給專業會務公司,我們把會議實質互動做到更好。
3、初試啼聲響:之前的耕種陸續有了收獲
“建構之法”能夠持續,能夠疊代優化,支撐和推動我的最強大動力,來自于每一屆“建構之法”同學給予的額外支援和協助。這些佼佼者中,有的幫忙協助下一個學期的“面向對象程式設計”助教,協助我完成了當季教改論文的初稿、教學案例作品的設計。也是以,在課程之外,有了陸陸續續的積累。我很慶幸:在2017年裡,默默投稿向一些獎項,得到了完全出乎我意料的回響:第一次有了教學上兩個不同類别的全國二等獎。在吳際老師的幫助下,第一次做了一次全國教學會議的分論壇報告。這些體驗,是我之前完全沒有想到過的。感覺很奇妙。我也很恐懼:感覺自己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而身後的學校品牌和積累,其實在課程全國影響力和知名度,近乎于零或負數。每想前進一步,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必須有耐心、有毅力還有長遠規劃的方向和執行力,才能逐漸開始積累。教學的耕種和收獲,是有滞後性的。2107的收獲,是過去幾年的積累。2017的挫折,是未來的動力。
2017的感言:
技術的更新越來越快,疊代的周期越來越短,進入的門檻越來越高,方向也越來越多元。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大學同學來說,我覺得壓力是越來越大。要想前進和真正的出類拔萃,按之前的套路,就業後就發現是寸步難行。對于老師們來說,一樣是面臨不斷變革的巨大挑戰。恐懼與慶幸。
感謝鄒欣老師、周筠老師、劉乾、汪培僑、各位老師、所有2017年修讀軟工的同學們,這個學期的鼎力幫助和支援。以上,因為你們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