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司馬懿的伯樂因得罪曹丕下獄,司馬懿替其叩頭求情也沒救下他

在三國時期有一種名士,他們以點評當時的英雄人物而出名。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許劭,曹操曾拜訪過許劭向其詢問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許劭于是給曹操的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從後來曹操的表現來看可以說許劭給曹操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而在三國時期善于識人的可不僅僅隻有許劭一人,當時還有一人善于識别人才這個人就是楊俊。

嘗問許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問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他是司馬懿的伯樂因得罪曹丕下獄,司馬懿替其叩頭求情也沒救下他

楊俊是當時河内郡人,他曾拜師于當時的大名士邊讓。時值東漢末年天下動蕩不安,楊俊覺得河内地處交通要沖将來一旦發生戰争必然會遭受戰亂。于是他便帶着族人躲藏在了大山裡而随他同行避難的鄉人也有百餘戶,在楊俊的帶領下他們這些人互相扶持在亂世中找到了一方淨土生存了下來。在司馬懿十六七歲的時候曾和楊俊見過一次面,楊俊見到司馬懿後立即說道:“''此非常之人也。''

司馬宣王年十六七,與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三國志楊俊傳》

楊俊對司馬懿雖然沒有知遇之恩,但是他在當時也是一方名士是以他認為司馬懿是個非比尋常的人在當時是有很重大的意義了。當時社會上有一種風氣就是如果一個人想要步入仕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被達官貴人舉薦,而要想獲得這些達官貴人的舉薦就要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名氣,而所謂的名氣則大部分是由想楊俊這樣的名士打造出來的,他們對一個人的評價可以說是影響這個人步入仕途後取得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他是司馬懿的伯樂因得罪曹丕下獄,司馬懿替其叩頭求情也沒救下他

《三國志楊俊傳》記載:“俊自少及長,以人倫自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楊俊這個人一生都以點評人物為己任,除了點評人物楊俊經常赈濟貧弱提拔後生。楊俊的族人有一些人被變賣成奴仆,他自己他掏錢将這些族人贖回。楊俊在并州避難的時候,遇到了同鄉一位淪為奴仆的少年王象。當時王象年僅十七八歲,在牧羊的時候因為偷偷讀書被主人發現而遭到了毒打,楊俊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後便出錢将王象贖回并且資助他錢财替其娶了妻安了一個家。

他是司馬懿的伯樂因得罪曹丕下獄,司馬懿替其叩頭求情也沒救下他

後來楊俊回到了中原被曹操征召為丞相掾屬,曹操建立魏國之後楊俊被提拔為了中尉。有一次曹操向身邊的人秘密詢問關于立嗣子的事情。楊俊因為和臨菑侯曹植交好,是以他在言談之中雖然沒有明顯說出曹丕和曹植誰更為優秀,但是他的言辭之間明顯是稱贊曹植更多。于是曹丕得知後便對楊俊懷恨在心。

初,臨菑侯與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訪群司。俊雖并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文帝常以恨之。

他是司馬懿的伯樂因得罪曹丕下獄,司馬懿替其叩頭求情也沒救下他

曹丕因為楊俊曾支援曹植是以一直在找機會要整治楊俊,于是曹丕借故巡視楊俊的轄地宛城,以宛城不繁榮為由将楊俊逮捕下獄。司馬懿得知之後立即前去拜見曹丕請求寬恕楊俊,當初受楊俊恩惠的王象也在魏國為官他也随同司馬懿一同為楊俊求情,當時司馬懿和王象為楊俊求情向曹丕叩頭直到流血,而曹丕最終還是不為所動。楊俊在獄中得知曹丕不會原諒自己後,于是便絕望的自殺了。

黃初三年,車駕至宛,以巿不豐樂,發怒收俊。尚書仆射司馬宣王、常侍王象、荀緯請俊,叩頭流血,帝不許。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殺。衆冤痛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