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經濟學是以研究陌生人的互動規律為己任的學問。人的認知和判斷,至今主要還是靠直覺和短距離的人際關系來驅動,但人的身體和際遇,卻早已置于大規模的陌生人的精妙協作之中。

人類面臨着四大基本限制:東西不夠,生命有限,互相依賴,需要協調。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和制度安排,無一不是為了适應這四種基本限制而衍生出來的。

一.經濟學的視角看真實的世界

  戰俘營裡的經濟組織

    1.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僅靠關愛是不夠的,必須發展起市場交易才能夠互相幫助,也隻有通過市場交易才能夠公平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哪怕物質的總量不發生變化,隻要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交易,幸福就能夠無中生有。

    

    2.戰俘營中的價格與價格波動

    有交易就有價格,有價格就有價格波動。

    3.戰俘營裡的貨币

    有了交易就會産生對貨币的需求。

    有了貨币,就有所謂的劣币驅逐良币的現象。

    4.戰俘營裡的通脹和通縮

    隻要有貨币,就會有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現象。

  經濟規律在哪裡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戰俘營裡都起作用。

  馬糞争奪案

    人們談到公平和效率,總會說要麼是公平優先,要麼是效率優先,二者此消彼長,互相對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事實上,一點兒馬糞判給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案件會對後代産生怎樣的影響。

    1.公平背後是效率考量

    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見獵心起,不能順手牽羊,這是一種普世的公正觀。但在這種公正觀背後,卻是效率的考量 -- 保護産權的努力是會消耗資源的,這種消耗越大,資源的淨值就越低;社會的道德規範月時能夠幫助降低這種消耗,社會财富的積累就越多。

    當我們讨論公正的問題時,背後的含義往往是:這是符合效率标準的。往往是那些讓社會裡每個人都有積極性去積累财富的規則,或者哪些讓社會能夠健康發展的規則,才是公正的規則。也就是說,因為有效,是以公平。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比較和選擇的學問。一個人要做出正确的選擇,首先要把比較的東西拿出來,放在天平兩邊去比對。而經濟學要教給大家的是,在比較的時候不僅要看見那些看得見的東西,也要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1.看不見的東西要靠想象

  區分願望和結果

    1.美好的願望不一定有美好結果

    2.壞人幹壞事的影響其實有限

    3.好人好心不一定幹好事

      最低工資制度

      同工同酬制度

    4.政府立法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

  經濟學家關心的是,那些處于良好的願望而制定的政策,會産生哪些有害的後果。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相通的地方在于,它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 經濟學關心的是事與願違的現象,而不是事與願符的現象。

二.人性觀 -- 人是理性和自私的嗎

  不确定性,進化與經濟理論

    1.萬物存活看條件,和理性與否無關

      世界是充滿不确定性的,從統計學的觀點看,隻要存在不确定性,人們就沒辦法算出所謂的最優解,頂多有一個最優的機率區間。

      經濟學家關心的是存活條件(達爾文進化論)。有也就是說,經濟學研究的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人能夠存活下來,而如果條件發生了改變,人們存活的情況又發生怎樣的改變。

    2.遊戲規則決定勝負機率

  亞當·斯密的人性觀

    人性自私推動社會進步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主張人是自私的,“每一個人,不需要自己關心社會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去推動社會的福利,他隻需關心自己,追求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在他追求自己福利的過程中,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讓他的自私自利推動社會福利的改進。”。

    1.人性自私,同時具有同情心和愛心

    2.人的愛心有限,随着距離拉遠而減弱

    3.僅靠愛心不夠,陌生人互相需要市場協調

      每個人的愛心極為有限,而他們又時刻需要别人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依靠市場。市場是一個陌生人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是一個陌生人服務陌生人的地方。

   鉛筆的故事

    1.市場力量造就鉛筆神話

    生産鉛筆涉及成千上萬人的一代一代努力。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掌握了制造一支鉛筆的全部知識,每一個參與生産鉛筆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導緻一支鉛筆的産生,每個人隻是做他自己手頭的事情。雖然一支鉛筆凝聚着成千上萬人的努力,積聚着一代一代人的知識,但是購買一隻鉛筆所要支付的代價卻微乎其微。

    這就是市場的力量,那個讓成千上萬陌生人互相協作的平台。

      

  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1.慈善難見成效的原因

     1.缺乏回報機制

      市場有很好的回報機制,二扶貧行善沒有。

    2.委托代理問題

      許多負責行善的人,由于花的不是自己的錢,認真程度就會大打折扣。

    3.所托非人問題

      有很多地區的貧困,恰恰是由當地政府造成的,如果依靠這些政府去扶貧,可能會産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4.養懶漢效應

    而商業行為,由于市場機制協調和鼓勵人們分工合作,大幅,持續而高效地改進人們的福利。我們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給予的“慈善”,那就是——商業。

三.差別對待

  稀缺

    1.稀缺是一個基本事實

    經濟學建立在“稀缺”這個基礎上。稀缺并不是一個假設,而是一個基本事實。稀缺是人類始終面臨的基本限制。

    稀缺的含義非常廣泛,不僅指礦産,森林等有形資産的匮乏,還指空氣,美貌,天資等無形資産的不足。

    2.稀缺的原因

    1.我們想要的東西别人也想要。

    2.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人的需求在不斷變化和更新。

  選擇和歧視

     資源總是稀缺的,人們在利用有限資源時,就不得不對資源的用途進行選擇;而每當要做選擇時,都必須采取某種選擇的标準;一旦确定了選擇标準,就意味着存在差別對待,而差別對待就是歧視。

    1.歧視不可避免

    稀缺,選擇,差別對待和歧視這四個概念,其實是一體的,隻要有一個就意味着同時有其他三個。

    隻要稀缺不可避免,選擇就不可避免,差別對待就不可避免,其實也就不可避免。

    2.歧視與逆向歧視

    為了照顧弱勢群體,而弱勢群體又不包括某些人群,也算一種歧視。    

    為了消除歧視,卻産生了新的歧視,稱之為逆向歧視。

    3.歧視不是問題,如何歧視才是問題

    稀缺必然導緻歧視,既然不可避免,那麼誰進行了歧視,誰就承擔歧視的後果。重要的不是要不要歧視,而是應該如何歧視。

  凡歧視必得付代價

    一般人認為,歧視别人就是欺負别人,被歧視就是被欺負,歧視是一種損人利己的單向行為。其實并不是,它是一種雙向行為。

    1.歧視的起源  

    第一是偏好;

    第二是資訊不對稱。

    人們經常以偏概全,有時是不得已,因為資訊費用很高。以偏概全做判斷肯定會發生錯誤,但是需要跟為了擷取資訊付出的成本做比較。有時候歧視是成本最低的。

    2.對人歧視越多,自己代價越大

    當我們不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時,就會縱容自己歧視的習慣;當我們要付出很高代價時,就會節制自己歧視的習慣。

    3.市場競争讓人心胸寬廣

    越是在繁華的地方,越不會歧視,因為歧視的代價很大。

    在私營企業裡,競争壓力較大,雇主如果以貌取人,就得付出很大的代價,是以他們會更看重雇員的實際工作能力。

  歧視的作用和限制歧視的惡果

    可以使用歧視的概念來分析更為複雜的現象。比如,歧視是不合理的;但如果合理的歧視被禁止會有什麼後果。

    1.東南亞華人的歧視故事

    他們把人分成七等,做生意的時候,針對不同等級有不一樣的條款,貸款收取的利息也不一樣。

    在當地,華人沒有政府關系,也不懂當地法律,正式的司法系統很難保護他們,就隻能用這種距離的計算進行自我保護。

    2.歧視行為的效率含義

    這種方式不僅不會減少當地華人做生意的收益,反而能夠增加。因為同村的人,同族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的道德限制,有自己的關系和聲譽,這些可以成為生意信用的保障。

    可見,歧視有時候是有建設性的。

    3.禁止合理的歧視

     2008年次貸危機

    在現實中歧視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競争的市場經濟下,歧視往往也是有效率的。如果強制改變歧視,可能會适得其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