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禁止15天!近日,有網友發現趙麗穎的粉絲群中,有幾個官方微網誌或大V的粉絲群被封禁,其中包括百萬粉絲的賬号,随後,該工作室也被封禁。這也是自今年6月中央網信辦決定啟動"青浪行動"以來,首個因"撕扯扯"而被禁的粉絲群。流量之星、平台資本、餐飲文化,已經成為目前網絡環境混亂的三大引擎,也引起了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如何有效營造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的保護,幫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針對這些現象和問題,Observer.com 采訪了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副院長尹英波。
觀察者網:近期的交通明星事件,讓我們看到餐圈文化對青年行為和思維方式的"侵蝕"的深度。從您的觀察來看,這種"食物圈思維"的鮮明特征是什麼,對青少年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尹英波:"美食圈"一詞是網際網路上使用的術語,即粉絲圈的簡稱。事實上,"fans"和"meal"是從英語"fans"翻譯過來的。粉絲是"吃飯",粉絲圈被稱為"餐圈"。可以說,從追星族,到粉絲,再到餐飲圈,雖然冠名變了,但偶像崇拜和追逐是不變的。
不容忽視的是,今天我們處在網際網路時代——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電子技術的創新、平台媒體發展的融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而深遠的改變。這種變化是個人求助的,我們幾乎看不到在地鐵上看報紙的乘客;它可以改變群體,甚至支付軟體也試圖成為群體之間溝通的工具;它改變了社會,改變了一次傳遞所積累的權力,甚至改變了國家的法律程式。
這就是我們今天必須面對的現實——媒體的社會化和社會化。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沖擊和改變了原有的傳統社會,先是風雨交加,後是大肆宣傳;是以,我們看到的星光、流與水稻圈,在當今時代,往往在短時間内就能放大成輿論的熱點事件。特别是近期的"擠奶事件""籌款行為""吳逸凡事件"等,都是餐廳文化對青少年行為和思維方式的深刻"侵蝕"表現。

在一集中,粉絲們通過掃描帽子的二維碼購買指定的牛奶并為他們的偶像投票,丢棄未洗淨的牛奶
這種餐飲圈思維的外化,有三個鮮明的特征,一個是"理性跟着情緒走",一個是"三觀跟着五官走",三是"明星跟着資本走"。
一個"理智跟随情感",如圖所示,以維護偶像的利益高于一切。從刷子控制評估到辱罵,從灌輸對網絡暴力的反對,甚至有些極端到倡導願意為明星付出一切,包括時間,金錢,身體和生命。傾向于持有這種觀點的更極端的粉絲,更有可能被選為"粉頭",即餐飲圈的上司者,對餐飲圈有發言權和控制力。這樣,"超支"的薪酬也成為衡量一個餐廳粉絲資格的标準,更創造了餐廳圈子裡偏執狂和内部音量的文化。
其次,"三看跟着五官走",展現在價值面上即正義的價值,不僅混淆了正确的人生觀,還加重了青年群體不應該出現的焦慮,導緻國中生、高中生做醫學整容手術比比皆是, 導緻不良的社交氛圍。
三顆"明星追随首都",作為資本操縱明星和餐飲圈。資金不僅通過流動,标志着明星的商業價值和流動性能力,還通過人性化的包裝、營銷、推廣所謂的餐飲圈來服務自己,包括誘小衆助募、高消費、投票等。一些失去才華的明星也可以成為頂級評價者,一些由追星粉絲自發形成的線上社群已經發展成為非法籌款,交通詐騙等違法犯罪的溫床。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對于成長和發展中的青年來說,一些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餐飲圈所倡導的價值觀,如果任由資本和流量擴大,沒有指導和改變,将對青年的未來生活和社會氛圍産生巨大的破壞力。是以,餐飲圈文化對青年行為和思維模式的深度"侵蝕"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Observer.com:"餐飲圈"原本是一種亞文化現象,但近年來出現了一些行為,比如2019年"飯圈出櫃"國外社交媒體事件。您認為如何引導餐飲圈的年輕人發展正确的社會認知,了解政治、社會、文化功能,采取積極的社會參與行為?
尹英波:"餐飲圈"背後的圈,反映了網絡問題的複雜性和綜合治理需求的緊迫性。要引導青少年在餐飲圈形成正确的社會認知,就要有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修養、制度保護等。在具體問題管理上,形成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多責任主體,共同建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系。從發展角度看,應尊重未成年人擷取新媒體資源和發展機會的權利,同時提高其識别和使用網際網路的能力。
同時,我們也要重視網際網路技術和新媒體改變的文化生态,催生了一大批新媒體産品類型,要适應形勢的發展,加強積極引導,尤其要把握目前大衆直播、短視訊和大衆網絡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制作。我們要堅持引領而不是迎合,打破唯一的評級,隻有資金流動的人質,通過健康的精神食糧,來吸引、引導、啟迪餐飲圈的年輕人。内容生産者和平台要齊頭并進,不僅要完善青年模式機制,還要打造高品質的内容池。
觀察網:針對稻圈文化的不良影響,監管部門組織了一批清潔行動,糾正餐飲圈和平台資本的現象。您認為這種治理行為如何在掌握"程度"的同時實作有效的治理?
尹英波:雖然虛拟和開放是網際網路的重要特征和發展力量,但網絡并不是一個法律之外的地方。監管部門在網絡空間治理中持續、反複、有力的行動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治理不是為了讓年輕人遠離網絡,而是通過網絡治理,為年輕人創造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生活在綠色的山水之中,在網絡社會中也需要風和清新的空氣。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同樣,網絡治理不能僅僅依靠監管部門,而是需要企業、平台、學校、家庭和包括協會和學術界在内的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
中央網報關于推出《經朗》關于大米圈"整治"專項行動的通知
可以說,随着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青少年網絡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引起了各方的關注。今年6月1日,中國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增加了"網絡保護"專章。共青團中央、中國網際網路網絡資訊中心等社群學術組織釋出了《全國未成年人使用網際網路研究》。觀察網智庫與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與公共事務學院還聯合成立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組",邀請司法領域、媒體領域、平台企業和專家學者開展專項調研。
從近期我國網際網路未成年人保護的趨勢來看,我們可以看到誠信、協調、前瞻性等優勢正在發揮,并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與法律層面、内容生産者層面、平台層面,以及社群、學校、家庭層面的互相合作與實踐格局, 有傳統的保護體系與線上保護相結合,剛性治理與靈活治理相結合的良好開端。但是,未成年人保護網多方合作機制的實施和發展也需要進一步發展,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長遠的努力。
本文為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在WeChacn上關注觀察者的WeChacn,每天閱讀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