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聯網為什麼需要5G?

摘要:5G,這個詞,我想每個接觸ICT行業的朋友都有聽過,可5G的到來,對物聯網行業的幫助究竟是什麼?

 我相信,95%的ICT從業者對5G這一概念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這一期文章的主題主要是普及一些5G關鍵技術的介紹。

一、移動通信概述

1.移動通信發展曆程

1G 模拟制式語音業務NMT TACS AMPS NAMTS

2G 數字制式 語音業務 低速資料業務10kbps~200kbps GSM CDMA

3G 移動多媒體業務 2Mbps~50Mbps TD-SCDMA WCDMA CDMA2000

4G 移動寬帶 100Mbps~1Gbps TD-LTE FDD LTE

5G 萬物互聯

2.4G和5G的“野心”

A.4G設計目标

三高

高峰值速率:下行峰值100Mbps,上行峰值50Mbps

高頻譜效率:頻譜效率是3G的3~5倍

高移動:支援350km/h(在某些頻段甚至支援500km/h

兩低

低延遲時間:控制面IDLE-> ACTIVE:<100ms,使用者面傳輸:<10ms

低成本:SON(自組織網絡),支援多頻段靈活配置

一架構

以分組域業務為主要目标,系統在整體架構上是基于分組交換的扁平化架構

B.5G設計目标

聚焦多元化需求:eMBB+uRLLC+eMTC

使用者體驗速率

頻譜效率

移動性

時延

連接配接數密(裝置/平方公裡)

網絡功耗效率

區域流量能力

峰值速率

3.實作“野心”的關鍵

頻譜資源

頻譜資源變化:更大帶寬、更高使用率

頻譜資源: 4G 20MHz 5G 400MHz

傳輸帶寬: 4G保護帶寬占比約10%頻譜使用率約90% 5G 保護帶寬占比2%~3% 頻譜使用率約98%

系統架構

系統架構演進:傳統網絡至4G

系統架構演進:5G NFV(網絡裝置功能虛拟化)

關鍵技術

4G VS 5G

雙工方式:TDD/ FDD——靈活雙工、全雙工

多址技術:OFDMA/SC-OFDMA——OFDMA/SC-FDMA/NOMA

天線技術:傳統MIMO——Massive MIMO

調制方式:64QAM——1024QAM

4.5G前景展望

使能更多新興垂直行業應用!

案例 智能電網:監控和控制 故障自恢複 時延要求5~50ms 可靠性要求 非常高

無人機:公共安全 農林 時延要求10~30ms 可靠性要求 高

智能醫療:遠端手術 時延要求10~100ms 可靠性要求 高

智能制造:機器人通信與控制 時延要求 10~100ms 可靠性要求非常高

······

二、5G網絡概述

1.移動業務需求趨勢及業務場景

A.5G時代面臨的挑戰

MBB資料流量雪崩式增長 移動網際網路等新應用所帶來的流量爆炸性增長 10年1000倍

聯網裝置數量巨大增長 具備通信能力的機器 2020年有1000億聯網裝置

應用場景和需求的多樣性 裝置與裝置之間的通信 比如車與車之間的通信 由于機器通信所帶來新需求和新特性

高速率=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流媒體VR視訊的帶寬需求

物聯網通信技術——5G

B.不同制式所支援連接配接數

3G每小區支援100個連接配接

4G每小區支援1000個連接配接

5G每平方公裡支援1百萬個連接配接

有了5G,十字路口不再擁塞

自動駕駛對低延遲時間的需求

C.5G的關鍵性能名額

時延 1毫秒 端到端時延 30~50x

吞吐量 10Gbps每個連接配接速率

連接配接數 1000K每平方公裡連接配接數

D.5G法定名稱“ IMT-2020 ”

ITU對IMT2020願景的描述

eMBB(增強型MBB)10Gbit/s

mMTC(海量連接配接的物聯網業務)1百萬連接配接每平方公裡

uRLLC (超高可靠性與超低延遲時間業務)1ms

NGMN對5G願景的描述

5G是一個端到端、全移動的、全連接配接的生态系統,提供全覆寫的一緻性體驗,提供可持續的商用模型,通過現有的和即将湧現的創新,為使用者和合作夥伴創造價值

增強的寬帶接入eMBB

虛拟現實VR 增強現實AR 3D全息

大規模的物聯網(mMTC)

Huawei&ofo共享單車應用案例

根據華為預計,到2017年底,全球将有30張NB-IoT商用網絡

智慧城市

智慧T-mobile “智能暖氣表”NB-IoT應用案例

極緻的實時通信

觸覺網際網路

自動化交通控制和駕駛

5G關鍵的能力

5G=平台

5G網絡新架構

超高清分片

語音分片

實時業務分片

IoT業務分片

産業需求定義分片的QoS

基站

NFV(統一控制平面)+SDN(多業務的使用者平面 )

Telco-OS

開發者

消費者

合作夥伴

營運商

5G對未來的定義

5G=10Gbps + 1ms時延 +100萬連接配接/每平方公裡

2.5G協定标準化及目前進展

5G從3GPP Release15開始

5G包括:新空口 LTE Advanced Pro演進

下一代核心網NextGen Core

EPC演進

研究5G的主要國際标準組織

ITU-R Visions Group

EU

Germany-5G Lab Germany at TU Dresden

UK-5G Innovation Centre(5GIC)at University of Surrey

US

Intel Strategic Research Alliance (ISRA)

China

Japan

Korea

研究5G的主要國際非标準組織

OTSA

3GPP

3.5G全球商用計劃

家庭寬帶最後一公裡接入

車聯網正在成為國家的戰略關注點

未來将持續探索新興垂直行業應用

今天的長尾将是明天的主體 如AR/MR(長尾效應)

三、5G網絡關鍵技術

1.增強覆寫技術

5G網絡頻譜

增加帶寬是增加容量和傳輸速率最直接的方法,5G最大帶寬将會達到1GHz,考慮到目前頻率占用情況,5G将不得不使用高頻進行通信

a.5G主頻段 以3.5GHz為主

b.5G擴充頻段毫米波 以28/39/60/73GHz

高頻通信的挑戰

高頻波長相比低頻傳播損耗更大、繞射能力更弱

頻段越高,上下行覆寫差異越明顯,上行覆寫受限

高頻通信的解決方案-提高發射功率

高頻通信的解決方案-上下行解耦 NR中基站下行使用高頻段進行通信,上行可以視UE覆寫情況選擇與LTE共享低頻資源進行通信,進而實作NR上下行頻段解耦

UE基于覆寫情況選擇合适的上行頻點

IDLE态通過系統消息擷取f1,f2相關資訊,并根據實際測量進行選擇

連接配接态通過測量報告上報,由基站通過信令訓示

上下行解耦要求5G NR和LTE協同

上下行解耦站形

BBU5900

a.裝置緊湊,連接配接簡單

b.建立站點或改造eNB

c.适合有較多空閑槽位場景

槽位多,可擴充性好 需要兩根光纖,成本高

a.BBU3910

b.BBU5900

槽位多,可擴充性好 增加框間基帶闆HEI接口,接口流量大

2.提高效率技術

A.NR頻譜效率提升技術

頻譜效率即機關時間内每Hz中bit數的提升,5G中用的頻譜效率提升方法包括:

a.新波形技術、新多址技術

NR無線新波形(華為FOFDM)

Filtered-OFDM是一項基礎波形技術,與OFDM最大的差別就是子載波帶寬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調整,以适應不同業務的需求

4G(OFDM):子載波帶寬是固定的,15kHz 固定子載波間隔 10%保護帶寬

5G(F-OFDM):子載波帶寬是不固定的,可以靈活真的不同QoE應用的封包大小 靈活子載波間隔(友善空口做網絡切片) 1個子載波的最小保護帶寬

b.NR上行新波形(CP-OFDM)

NR上行支援兩種波形,CP-OFDM和DFT-S-OFDM,使用CP-OFDM時,基站可以不用為UE配置設定頻域連續的子載波

c.NR新多址技術(華為SCMA)

1G:FDMA

2G:TDMA+FDMA

3G:CDMA

4G:OFDMA

5G:SCMA 新型多址接入技術

通過使用擴頻技術在4個子載波上承載6個使用者的資料,提升頻譜的使用效率

B.新調制技術、新編碼技術

a.新調制技術(256QAM)

3GPP R12協定中新增了下行256QAM,相對于64QAM支援每符号攜帶8個bit位,支援更大的TBDS傳輸,理論峰值頻譜效率提升33%。相同頻譜效率下256QAM碼率更低,解調可靠性更高

b.NR新編碼技術(Polar+LDPC)

LDPC Code(業務信道)

LTE Turbo

NR LDPC

Polar Code(控制信道)

Polar碼高可靠的編碼方式無誤碼平台進而減少重傳,同時降低信噪比需求以提升覆寫

C.靈活雙工與全雙工

a.靈活雙工技術

根據業務調整上下行子幀

相鄰小區會進行幹擾協調消除

b.全雙工技術

目前TDD/FDD制式是分别在不同的時間/頻率資源上分别進行收發

全雙工将指收發雙方在同一時頻資源進行數傳

發送端和接收端同時收發,發送端把資訊傳遞給接收端,接收端進行相關幹擾消除運算,實作同時收發

D.Massive MIMO

水準的4流加BF 8T8RVS 64T64R

立體16流更窄的波束+MU BF

E.Massive MIMO增益(上行MU-MIMO)

多使用者虛拟MIMO

通過多個UE配對複用相同的上行時頻資源,同時傳輸多流資料,進而提高小區的平均下行吞吐率

F.Massive MIMO增益(3D BF)

三維波束賦形簡稱3D BF,增強使用者的覆寫

相對于傳統波束隻能在水準方向跟随目标UE調整方向,3D BF的窄波束在水準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随着目标UE的位置進行調整

G.Massive MIMO增益(MU BF)

多使用者虛拟BF

eNOdeB根據配對條件進行UE配對,實作在同一時頻資源上傳多個使用者下行資料流,進而提高下行傳輸的頻譜效率和提高小區吞吐量

H.Massive MIMO的應用場景

城區、高校流量高低(CBD等)

高樓覆寫場景

重大活動保障場景

3.降低延遲時間技術

A.NR低延遲時間保障技術分析

a.RAN時延因素

空口傳輸 TTI長度決定

處理 HARQ RTT決定

重傳 TDD上行配比

無線信号 上、下行覆寫差 上、下行幹擾

b.方案 縮短TTI

免去授權排程、靈活雙工或者全雙工

使用者面下沉

c.方案

優化無線覆寫

B.NR時隙聚合排程

Slot Aggregation:NR中排程周期可以靈活變的,且一次可以排程多個時隙,以适應不用業務需求,降低無線時延

C.NR免授權排程

免授權排程:由于排程存在RTT時延,NR中對于時延比較敏感的業務提出免排程的過程,終端有需求直接發送

D.NR侵入式空口排程(EAI)Embed Air Interface

eMBB和uRLLC業務共存時,EAI機制可以實作uRLLC業務對eMBB資源打孔,以保障uRLLC對時延的要求

4.5G異步HARQ技術

HARQ:混合自動重傳請求

5G上下行鍊路采用異步HARQ協定:重傳在上一次傳輸之後的任何可用時間上進行,接收端需要被告知具體的程序号

5.D2D 通信 (Device to Device)

D2D通信,基站配置設定頻譜用于終端與終端直接互聯進行使用者面資料傳輸,D2D關鍵技術包括:

a.頻譜配置設定模式

使用蜂窩小區的剩餘資源

複用蜂窩小區下行資源

複用蜂窩小區上行資源

b.幹擾控制

适當的功率控制,能夠在D2D複用蜂窩資源時,有效地協調D2D與蜂窩網絡間的幹擾

總結

提升覆寫技術:提高UE發射功率、上下行解耦

提升效率技術:新波形、新多址、新調制、新編碼、新雙工、CRS FREE、Massive MIMO

降低延遲時間技術:時隙聚合排程、免排程、侵入式空口排程、異步HARQ、D2D技術

點選關注,第一時間了解華為雲新鮮技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