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曠日持久的國共戰争,終于接近了尾聲。這場貫穿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内戰,不僅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命運,也同時間接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國民黨戰敗之後,蔣介石帶領士兵撤到台灣休整部隊,他的這個決定,讓許多士兵們被迫背井離鄉,來到海峽對面的小島,遠離自己的親人和家鄉。

誰也沒想到,這一别就是好幾十年。
這些士兵們曾經在戰場上奮勇戰鬥,可如今,就連回家探親,對于他們來說都變成了奢望,鄧雪桂便是士兵之一。
在台灣待了那麼多年,鄧雪桂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故鄉和親人。
早年經曆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家家戶戶都經常吃不飽、穿不暖。每個人都無時無刻,不擔心如何生存下去,在這樣人心惶惶的環境下,鄧雪桂出生了。
即使鄧雪桂和父母,每天都沒日沒夜地辛苦勞作,可家中的貧困狀況,好像絲毫沒有改變,家裡的條件,還是一天不如一天。
每天看着弟弟妹妹們挨餓,鄧雪桂的心裡,也很不是滋味。
在鄧雪桂十幾歲的時候,侵華戰争爆發了,殘忍的日本軍,對我國人民進行了殘暴的屠殺。
日軍所到之處,不會給任何一家留下糧食,鄧雪桂一家也沒能免遭毒手。
本來鄧雪桂一家的生活,就已經很艱難了,經過了日軍的掃蕩之後,鄧家的生活,變得愈發困難了。
為了能夠減輕家裡的負擔,在二十二歲那年,鄧雪桂決定加入國民黨軍隊。
分隔兩岸
雖然這個時候,抗日戰争已經結束了,但是國共内戰卻打得火熱。
鄧雪桂加入國民黨軍隊之後,跟随着大部隊打了幾次仗,本來鄧雪桂以為自己能夠,好好在部隊待着,可是沒想到很快國民黨軍隊便戰敗了。
戰敗之後,蔣介石帶領部隊退到台灣休整,鄧雪桂沒有别的辦法,隻能跟随大部隊一同前往台灣。
此時的鄧雪桂不知道,這一次和家人的分别,竟然持續了七十年。
一開始,鄧雪桂以為大部隊,隻是來台灣稍作休息,之後還會回到故鄉。
可他沒想到,這一次部隊居然要在這裡徹底紮根,意識到這樣的情況之後,鄧雪桂很快就後悔了。
思念像一道橋,橋的這頭是鄧雪桂在台灣歸鄉心切,橋的那邊,是鄧雪桂的母親,在苦苦等待。
自從鄧雪桂去往台灣的那一天起,母親每天都在焦急地等待他的歸來,家鄉的小村子裡,每天都能看到一個白發老妪,在村頭翹首以盼。
可是鄧雪桂凱旋的消息,卻遲遲沒有傳來,甚至連一點關于他的線索都沒有。甚至有人說,鄧雪桂,說不定早就已經戰死沙場了。
思念成疾,鄧雪桂的母親,最終因思念過度而離世。
在臨走之前,她千叮咛萬囑咐,如果鄧雪桂回來了,一定要到她的墳前告訴她。
歸鄉之路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台灣和大陸之間的關系逐漸緩和,此時,曾經的那些國民黨士兵,已經能夠被準許回家探親了。
得到這個消息,鄧雪桂興奮不已。
于是,被準許離開台灣之後,鄧雪桂立刻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心裡忐忑不已,他不知道此時家中到底是什麼情況,也不知道母親是否還健在。
回家之後,母親離世的噩耗,就幾乎将鄧雪桂擊垮了,來到母親的墳前,鄧雪桂嚎啕大哭。
回到家裡之後,鄧雪桂和弟弟聊起了自己的生活,在台灣的這幾十年裡,鄧雪桂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一直都是孤身一人。
隻有和戰友們待在一起,他才能感受到一絲溫暖。
想到這裡,鄧雪桂決定還是回到台灣,和自己的戰友們生活在一起,即使弟弟勸阻了很久,鄧雪桂還是狠下心,回到了台灣。
在臨走之前,鄧雪桂還是想要為自己的家鄉,辦點實事。
世界都在迅速發展,可自己的家鄉卻顯得格格不入,是以,鄧雪桂決定把自己這一輩子的積蓄,都捐給家鄉建設。
在台灣又待了很久之後,鄧雪桂上了年紀,行動變得十分不靈活。
戰友們也一個個相繼去世,鄧雪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因為把自己的積蓄,都捐了出去,鄧雪桂的生活,也變得窮困潦倒。
聽到侄子肯定的答案,鄧雪桂忍不住放聲大哭。
離開家鄉七十年,他終于有機會能夠回家了。
結語
闊别家鄉七十餘年,鄧雪桂每時每刻,都在懷念那個讓自己魂牽夢繞的地方。
即使分隔兩地,鄧雪桂對家鄉和親人的感情,從來也沒有改變過,即使世事變遷,鄧雪桂的感情也始終沒有改變。
古往今來,無數詩詞歌賦贊頌鄉情。它确實是一個讓人難以割舍的東西。雖然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确實一直紮根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關于家鄉的那份記憶,是永遠不會被磨滅的。
家鄉,多麼深刻而又深情的一個詞彙,它承載着無數人的夢想,也是無數人一輩子的牽挂。
父母在,不遠遊。無論漂泊多久,那個始終能給自己溫暖和力量的地方就是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