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年10斤米就能換一麻袋的“廢品”,如今卻都成了國寶,價值連城

馬未都:當年10斤米就能換一麻袋的“廢品”,如今卻成天價國寶!

曆史是一件相當嚴謹的工作,這裡面容不得半分憑空猜測,所有的史實都需要有證據來證明,是以曆史學家們都講究“眼見為實”,當然,以目前的科技來看,我們還無法真正地做到眼見為實,但憑借各種古代文物和書籍,我們也一樣能夠辨識出當年的真相,這也有賴于曆朝曆代的史官們,他們事無巨細地記錄着當時社會的變遷,讓我們可以跨越時代,還原朝代。

當年10斤米就能換一麻袋的“廢品”,如今卻都成了國寶,價值連城

馬未都是我國著名的收藏家,查閱古籍多年的他深知史籍的重要,但在清朝初年,這些東西卻被當作“廢品”,後來甚至還被賤賣,10斤米就能換取一大麻袋,原因很簡單,因為内閣放不下了!

當年10斤米就能換一麻袋的“廢品”,如今卻都成了國寶,價值連城

事情還得從清朝初年說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唐史》、《明史》其實都不是本朝的人修撰的,而是由後來的朝代編纂,而清朝成立後,也大量搜集明朝史錄,準備編纂一個腐朽昏庸的明朝,以昭告他們的統治有多麼的名正言順,這些東西存量巨大,常常都需要好幾個庫房來存放,再加上清朝之後産生的大量檔案,時間一長,數量龐大的史籍就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當年10斤米就能換一麻袋的“廢品”,如今卻都成了國寶,價值連城

尤其到了清朝末期,國庫空虛,這些“雞肋”般的紙張自然更不讨喜,據史料記載,僅僅隻是光緒一朝,銷毀的檔案就高達數十萬件,而到了溥儀,更是連銷毀的錢都沒有(光緒、溥儀:要是有電腦該多好......),那些管理檔案的人恨不得一把火都燒了,财政困難至此,大臣們也不得不變通,準備把這些資料全都賣了。

當年10斤米就能換一麻袋的“廢品”,如今卻都成了國寶,價值連城

這些東西對皇宮裡面的人來說是累贅,但對那些文物販子們來說卻價值不菲,畢竟是宮内的東西,說不定就會夾雜一些寶貝,萬一碰上幾幅皇帝的書法,那可就發大财了,正是抱着這樣的念頭,宮内8000個大麻袋的檔案悉數售空,而皇宮則靠這筆生意賺了4000塊大洋,按當時的物價核算,一麻袋的檔案僅價值10斤大米。

當年10斤米就能換一麻袋的“廢品”,如今卻都成了國寶,價值連城

文物販子們得到後如獲至寶,但令他們失望的是,數千麻袋的紙張全都沒什麼價值,氣急敗壞的他們肆無忌憚的損毀、破壞.....還好當時的農務學堂監督羅振玉深知這些物品的貴重,自掏腰包,花了3倍價格将幸存的檔案全買了回來,後來羅振玉生活難以為繼,就把這些檔案以1.6萬銀元的價格轉手給李盛澤,李盛澤影響力巨大,這些東西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當年10斤米就能換一麻袋的“廢品”,如今卻都成了國寶,價值連城

蔣介石也明白史籍的重要性,是以在戰敗後還順手擄走這些資料,将它們安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館,如今現存的共有200餘萬件,可以說是極為豐富了,而現在想要研究明清曆史,全世界的學者都得前往台北,因為隻有這裡才有最為詳實的資料。

當年10斤米就能換一麻袋的“廢品”,如今卻都成了國寶,價值連城

相比之下,同為國寶的敦煌遺書,命運就坎坷了許多,但也多虧了當時的諸多有識之士,否則這些檔案的下場,恐怕也隻能是化為灰燼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