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有過很多不理智的時刻,比如被憤怒支配做出一些事後後悔的事,或者被商家的說辭打動而購買自己并不需要的東西。
但除了這些非理性的表現,在我們自認為很理性的時候,事實真的如此嗎?
本書用大量實證研究的案例,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通過閱讀本書,跟随作者走進非理性世界的大門,在這裡我們将看到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自己。
- 系統1與系統2
- 兩者的分工模式
- 系統1的局限
- 與大腦工作方式相關的心理學效應
- 曝光效應
- 确認偏誤
- 光環效應
- 眼見即為事實
- 過度自信
- 架構效應
- 啟發法
- 錨定效應
- 前景理論
為了描述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作者引入了系統1和系統2的概念。
系統1的運作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要制的狀态下,如看到2+2就知道等于4,提到法國首都就會想到巴黎等;
系統2的運作則需要集中注意力,比如計算一道複雜的算術題,記住某人的電話号碼。
在醒着時,系統1和系統2都處于活躍狀态,系統1是自主運作的,而系統2則通常處于不費力的放松狀态,運作時隻有部分能力參與。
系統1不斷為系統2提供印象、直覺、意向和感覺等資訊。如果系統2接受了這些資訊,則會将印象、直覺轉變為信念,将沖動轉化為自主行為。
通常情況下,這一過程進行地很順利,系統2會稍微調整或是毫無保留地接受系統1的建議,是以我們一般會相信自己最初的印象,并依自己的想法行動。
當系統1的運作遇到障礙時,便會向系統2求助,這時系統2就會被激活。
系統2被激活的場景有:
系統1無法給出答案時,比如17*24這樣的乘法題;
當事物違法了系統1所設定的關于世界的模式時,系統2也會被激活。在系統1設定的世界模式中,貓不會像狗一樣汪汪叫、電燈也不會跳...當事物與系統的設定不一緻時,我們就會感到驚訝。
系統1與系統2之間的這種分工方式是非常高效的,代價也最小。因為系統1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它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确的,遇到挑戰時做出的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系統1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這一系統易犯系統性錯誤。系統1有時候會将原本較難的問題作簡單化處理,對于邏輯學和統計學問題則幾乎一無所知。系統1還有一個更大的局限,即我們無法關閉它。
這是一種對于人或事,隻要不斷重複接觸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重複能引發放松狀态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
這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生理現象,可推及所有動物身上。這一效應能使機體鑒别出安全的物品和栖息地,是最為原始的社會性依附的基礎。是以,重複曝光構成了社會組織和社會整合的基礎,而社會組織與社會整合又是心理穩定與社會穩定的基礎。
例如當有人問你“山姆友好嗎?”你會想起山姆的各種行為,而當問題變成“山姆是不是很不友好?”你就會想起山姆不友好的行為,進而給出“山姆不友好”的答案。
大腦在了解一個陳述之前,會先試圖相信它,最初産生相信某種觀點的想法,是因為系統1在建構可能性最大的解釋,随後才能決定是否“懷疑”它,這又是系統2的工作。
不幸的是,當有系統2參與時,我們幾乎會相信所有事情。因為系統1不僅好騙,還容易産生偏見,而盡管系統2掌管懷疑和不信任的大權,但是它有時很忙,不忙時也很懶惰,總會擅離職守。已有證據顯示,當人們勞累或是精力耗盡時,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卻有說服力的資訊影響,例如廣告。
喜愛(或讨厭)某個人就會喜愛(或讨厭)這個人的全部——包括你還沒有觀察到的方面—這種傾向就叫做光環效應。
此外第一印象也會影響之後對事物的感受
聯想機制隻能回憶起已被激活的觀點,而系統1善于通過目前激活的想法來建構最可信的故事情節。系統1善于創造連貫的故事情節,這與故事所需資料數量和品質關系不大。
是以系統1容易根據有限的資訊倉促下結論。比如當被問到“明迪克會是一個出色的上司嗎?她聰明又堅強……”你的腦海中一定會馬上閃現出一個答案“當然會”。你根據非常有限的資訊選擇了一個最佳答案,但是你卻行動過早。如果緊随其後的兩個形容詞是“腐敗”和“嚴酷”,又該怎麼辦?
眼見即為事實的理念解釋了我們能夠快速思考的原因,解釋了我們是如何弄
清楚一個複雜領域中那些資訊片段的含義的。很多時候,我們拼湊出的連貫情節與事實是無限接近的,完全可以用來支援理性活動。但它也會帶來一些問題:
人們根據已有資訊勾勒出的故事越連貫性,自信心就越強,這與證據的數量和品質關系不大,往往是知道得很少反而可以把已知的所有事物都囊括進連貫的思維模式中。
同一資訊的不同表達方式常常會激發人們不同的情感。比如“手術後一個月内的存活率是90%”的說法要比“手術後一個月的死亡率是10%”更令人安心,盡管它們描述的是同一個意思,但因為表述所采用的架構不同,人們的感受不同,進而所作的選擇也會不同。
對于有難度的問題,我們總是很難快速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此時系統1就會找到一個相關問題來回答,這個問題比原來的問題更易作答。
比如在回答"你最近覺得幸福嗎?"這個問題時,你可能實際上想的是"我上
個月有多少次約會",“我現在心情如何”。
一個懶惰的系統2往往會遵循最省力法則,不經檢驗就認可某個啟發式答案。此外,你也許都注意不到目标問題很難,因為你的頭腦中會很迅速地閃出一個直覺性答案。
在估測某一未知量時,人們的判斷會明顯受到沒有任何資訊價值的數字的影
響。比如詢問受試者"甘地去世時比144歲大還是小?"比問"甘地去世時多少歲?",能得出大得多的答案。
商家經常會利用錨定效應,通過給待售的商品标記過高的原價而讓人高估物品的價值,進而産生購買的欲望。
請看下面這兩個問題:
問題1:
A.肯定會得到900美元
B.有90%的可能性會得到1000美元?
問題2:
A.必定會損失900美元
B.有90%的可能性會損失1000美元?
大多數人在問題1中會選擇A,而在問題2中會選擇B。
作者和他的同僚通過對人們在面對此類問題時的選擇總結出了前景理論:
- 确定效應:在确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人們往往會選擇确定的收益。
- 反射效應:在确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人們往往會選擇賭一把”。
- 損失厭惡: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要更敏感得多。
-
可能性效應與确定性效應
當一件事發生的機率為0~5%(小機率),我們常常會過度重視這個不大可能發生的風險,發生低機率結果的可能被過高權衡,這就是可能性效應。
當一件事發生的機率為95%~100%(大機率),我們則會無限放大它實作的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義一有5%的可能不會發生,這就是确定性效應。
這兩個效應常使人們高估或低估風險,進而錯過機會或盲目冒險。
總結
篇幅所限,本文隻涉及了書中内容的一小部分。斷斷續續耗時一個半月才終于看完,雖然篇幅較大,但卻沒有感到過乏味。書中的很多描述大多數在自己身上發生過,通過這樣一場奇妙之旅,可以對自己大腦的算法有一定了解,也希望能規避一些思考方式帶來的缺陷。作者在形容系統1的特點時用了偉大的喜劇演員丹尼·凱的一句話“她最得意的姿态是忘乎是以,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倉促下結論”,而如果任由自己的系統2懶惰下去,我們就會完完全全成為這樣的人,是以接下來試試激活自己的系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