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衛好碧海藍天

作者:光明網

6月9日至10日,2021年度“中國海警論壇”學術研讨會在海警學院舉辦。來自中央外辦海權局、國防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海警局等有關部門、軍地院校和研究機構的數十名專家學者,立足海警學科體系建設實際,從海警機構人才培養、海洋漁業執法管理、海上安全保衛等多個次元進行深入研讨,對加強海警機建構設、保障海上執法工作、提升海洋管理能力等涉及海警建設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廣泛征求意見,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提供智力支援。

立足現實訴求

“海風、海浪、海流等因素使海洋環境時刻處于動态變化中,大到疏浚物、海砂、捕獲物、漁網,小到票據、手機、刀具等物品都有可能因被倒入海中而造成證據遺失,給海警執法檢查和海上犯罪驗證帶來困難。”來自廣西海警局執法一線的偵查員郭錦文說。

在2018年6月國家禁毒辦通報偵破的某特大海上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海警艦艇出擊攔截目标船時,販毒分子随即将冰毒溶于海水,給海上犯罪偵查驗證造成了障礙。“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在于執行。”在“海上犯罪偵查與協作監督”專題研讨中,郭錦文認為,立足法律法規體系,結合海警任務實際,将推定規則具體化,降低了海上執法難度,解決了海上調查驗證遇到的難題。

“邀請海警機構從業人員參加學術論壇,就是要直面海上執法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發揮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紐帶作用,為任務一線執法辦案員答疑解惑。”海警學院海警研究中心主任李永進說,學術研讨交流活動是團結、服務廣大海警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重要載體,論壇立足海警執法實踐,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理論牽引,積極促進了科研學術成果的傳播轉化。

“特殊證據規則解決了海警機構執法驗證難的現實問題,同時也明确了适用範圍和邊界限制,尊重和保障了相對人的權利,展現了法律維護公平正義的應有價值”“以法律的形式對海上行政案件快速辦理程式作出專門規定,為簡化冗雜流程、提升執法效能、規範執法程式、推進文明執法,提供了法理依據支撐……”來自各分局任務一線的偵查員、執法員、辦案員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熱烈讨論着新法創設帶來的制度規範與保障,對海警法治建設充滿了信心與希望。

維護合法權益

“法律授權賦予海警機構海上漁業執法職責,群衆對海警開展海上漁業監管的認同感和期望值不斷上升。”來自中國海警局直屬第一局綜合執法科文職人員張聞良說。

伏季休漁監管是海警機構開展海上漁業執法的重要内容,以機動漁船底拖網禁漁區線為管轄邊界,通過組織聯合專項執法行動,為海警機構和漁業部門合作交流搭建了執法協同平台。目前,我國漁業正處在從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轉型期,面對傳統漁業行政管理存在諸多瓶頸,以國家法律和部門行政規章為依據,為海警機構和地方漁政執法機構共同提高海上執法效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據《2019年中國海洋生态環境狀況公報》統計,2019年全國海洋廢棄物的傾倒量為19117萬立方米。作為法律明确授權适格主體的海警機構及其從業人員,依法履行海洋傾倒廢棄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的執法職責,有權要求涉事船舶暫停航行作業、在指定地點停泊、禁止離港,維護正常海洋生産作業秩序。

張聞良深刻感受到新法頒布施行後給海警從業人員依法履職帶來的法律效果。自2021年4月20日起,中國海警局與生态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啟動為期7個月的“碧海2021”海洋生态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各地海警機構與其他執法部門互為補充,充分發揮各自執法隊伍優勢,形成有效合力,打擊違法行為,守衛碧海藍天。

“以國家法律明确海警機構具體任務職能,拉開了中國海警依法履職和全面建設的大幕。尤其是設‘保障和協作’專章,展現了對海警機構及其配套包括經費落實、設施建設、裝備體系、人員、管理需求、資訊體系等方方面面的重視和關懷。”參會的武警研究院法制研究所研究員顧凱輝表示,法律在賦予海警職能的同時,把履職所需的各種保障都以條文形式進行固定,給海警機構依法履職保駕護航的同時,又提供了廣闊的深入耕作空間,适應了維護海洋權益的時代要求。

提供智力支援

“學術研讨旨在從關注靜态的立法轉向動态的法治,把新法放入整個國家安全系統考慮,随着時代發展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李永進介紹,論壇在強化海警履職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的同時,着重發揮其智庫智囊作用,為海警學科專業建設和海警建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論壇自2013年創辦以來,累計邀請羅援、尹卓等超過300名業内學者參與,形成1000餘篇兼具思想性與創新性的論文專著等理論研究成果,成為繁榮海警學術研究、開展涉海問題學術交流的高品質對話平台。

李永進表示,參會專家借助學科優勢和專業素養,跟蹤國際研究最新動态,總結海上執法規律,把理論研究引向深入,幫助相關人員厘清條文背後的立法邏輯,為執法實踐提供有益參考,為維護海洋安全貢獻法治力量,“學術論壇已成為學院融合多方研究力量,加強海警智庫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王世卓)

來源: 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