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8篇原創

咔咔就是幹!
老闆信了彭小貝的話,成立了資料驅動委員會,從 了大廠挖一位資深的P10擔任CDO。投巨資元件資料團隊,建設資料中台,搭建資料體系,打通底層資料,建設各種資料模型,得出各種決策結果,指導業務推進。結果呢?一群坐在辦公室的資料分析師指揮着在一線直接接觸客戶的業務,方案根本沒法落地,沖突逐漸顯現,不斷激化,最後CDO眼看KPI完不成了,借口家裡有事,離職了。
彭小貝坐下來,好好思考了這個案例。
資料驅動業務,這句話政治上無比正确。但是落到實處,在一個 企業中,資料是誰?業務又是誰?資料是什麼?業務又是什麼?
千頭萬緒,如何理清?
彭小貝撓頭之際,決定換個思路:
⑴我們如何解決問題?一個人想解決某個的問題,簡單來說,分為三步:
底層認知決定上層行動。知道自身問題的存在,就已經解決了1/3的問題了。不要笑,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毛病。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就是 在說這個道理。
⑵問題按照難易程度,可以分為三層:
-
實作一個類、做數學題、打掃衛生,都屬于簡單問題,有明确的目标,有正确的答案。
執行層的同學們日以繼夜,不停工作、學習,期望達成目标。
-
決定上那個政策、産品如何設計、相信誰的判斷,都屬于兩難問題。
營運團隊、産品團隊、部門負責人關起門來吵吵個不停,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期望獲得認同。
-
決定公司戰略方向、探索商業模式、挑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都屬于複雜問題。
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決定了你有多高的價值。無數科學家、企業家們終身緻力于将複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然後求解。
⑶而問題按範圍分為個人、部門、公司,按能力分為内部解決和外部驅動。
由于個人、部門、公司決策時是一個整體,内部解決類型的問題隻需要按照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認識問題、規劃路徑--分步執行,結果都不會太差。
但是一旦引入外部的個人、組織,就需要先與其他組織形成一個整體,有共同的認知、達成共識、處理複雜的利益糾葛,然後再按住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處理。
是以回到剛才的問題:
在一個企業中,要進行資料驅動業務,那資料是誰?業務又是誰?資料是什麼?業務又是什麼?
資料是指資料部門嗎?業務是指業務部門嗎?
資料是指伺服器上存儲的資料嗎?業務是指現有的幾條業務線嗎?
我的回答是:統統不是!或者說不完全是!
上述回答的邏輯是按照部門職責割裂來看的。我們把視野放大到整個公司、整個行業,答案會不一樣:
資料指的不僅僅是資料部門,是整個公司;
業務指的不僅僅是業務部門,是整個公司;
資料指的不僅僅是伺服器上存儲的資料,還有市場競争、老闆的格局、業務負責人的專業知識、業務員的銷售技巧,以及客戶的想法;
業務指的不僅僅是業務線,還有公司戰略、商業模式、盈利模式、潛在機會、流程優化、精細化營運、精準營銷、定價模型,以及客戶的參與。
我們不妨來區分一下,下面那個是資料驅動:
如果按照彭小貝的說法,A案例無異是最接近資料驅動的描述了,B案例則太LOW了。A是股民,B是包工頭。在我看來,B才是真正的接地氣的資料驅動,股民散戶看到的所有資料,都是莊家做出來的。
結論
彭小貝把廢紙都扔了,在筆記本上寫下了自己的結論:
1、如果是你自己用資料驅動你自己的業務,你需要一個自知的自己:用曆史資料科學測算目标;根據自身參數規劃路徑;遵照執行并記錄結果,定期回顧和展望;根據資料監測結果不斷逼近目标,輕松搞定。
2、如果是你想用資料驅動其他人的業務,你需要一個好的合作方;與之共同學習,拉平認知;設定共同目标,根據曆史進行 目标測算,并達成共識;共同規劃路徑,權衡不同方案的利弊;遵照執行,記錄并監測執行結果,及時糾偏糾錯;定期組織複盤、激勵,保持戰鬥力;穩步推進,逐漸達成目标。
3、如果是你想用資料驅動公司的業務,你需要足夠強的自己、 一個足夠優秀的團隊和一個好老闆,用資訊當眼睛,用士氣作戰旗,用執行力為動力,敏銳的商業嗅覺為方向,資訊系統+資料作為觸覺,摸索着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