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貔貅(pí xiū)到貓熊——大熊貓的傳奇故事

作者:培森家園

2015年7月31日,我國成功申獲2022年冬奧會的主辦權。在距開幕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已經出現在各大媒體了。“冰墩墩”代表純潔、堅強、敦厚、健康、活潑,原型取自于我國國寶——大熊貓。

從貔貅(pí xiū)到貓熊——大熊貓的傳奇故事

01 名稱由來“一波三折”

我國曆史文獻中并沒有“大熊貓”一詞,這個名稱是在1869年被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發現,經由當時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的科學家阿爾馮斯.米爾納.愛德華鑒定并正式命名。中國史上關于大熊貓的記載可追溯到3000~4000年,但對大熊貓的稱呼不盡相同。《史記.五帝記》稱貔貅、《書經》稱貔、《說文》稱貘(mò)、《蜀中廣記》稱猛氏獸或啖(dàn)鐵獸、《獸經》稱貉(hé)、《山海經》稱食鐵獸...

從貔貅(pí xiū)到貓熊——大熊貓的傳奇故事

司馬遷曾在《史記.五帝記》中記載,黃帝利用馴養的虎、豹、熊、貔貅(大熊貓)等猛獸助戰,在阪泉(河南逐鹿縣)與炎帝決戰并取得勝利;在3000年前的西周,大熊貓被記載為像虎豹一樣威猛的動物,其皮毛更是當時極為珍貴的貢品;在清朝順治年間,記載大熊貓乍到縣城啃食鐵門及農民的犁、刀、斧頭,是以被稱為“食鐵獸”;西晉年代大熊貓被看作是和平的象征,打仗時隻要一方舉起“驺(zōu)虞(大熊貓)”旗,另一方則會選擇停戰。

從貔貅(pí xiū)到貓熊——大熊貓的傳奇故事

直到近代,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中首次出現“熊貓”一詞,彼時還被稱之為小熊貓。1939年解放後老百姓還是習慣從右到左的讀法,故稱熊貓為貓熊。直到新中國成立,熊貓才被官方統稱為“大熊貓”。

02 為什麼隻吃竹子

從分類上來說,大熊貓屬于哺乳綱食肉目動物,它擁有作為食肉動物消化所需的全部基因,但這些基因在分解竹子時卻完全排不上用場。一隻體重200斤的成年大熊貓,每天要花12-16小時的時間吃掉10-18千克的竹葉和竹稈或者是30-38千克的新鮮竹筍,同時排除10千克糞便,才能維持日常的新陳代謝。這直接導緻它們每天有一半時間在進食,剩下一半時間則在睡覺、平躺、伸展中度過。為什麼大熊貓隻吃竹子?

從貔貅(pí xiū)到貓熊——大熊貓的傳奇故事

中國科學家對一隻名叫“晶晶”的雌性大熊貓的基因進行研究後發現它的一種味覺基因發生了變異,導緻以它為代表的大熊貓無法感覺肉類食物的鮮美;也有原因解釋到,在地球經曆冰川氣候的影響,大熊貓的祖先種群急速下跌,後來隻殘存在四川、甘肅等地區,因為那裡生長着大量的竹子,但卻很難捕捉到活着的獵物,為了生存它們的基因自動選擇了竹子。竹林在每40-120年就會自然死亡一次,每次竹林消失後大熊貓就必須長途跋涉去尋找新的竹林。

03世界的寵兒

從1957年到1982年,我國啟動“大熊貓外交”,先後将24隻大熊貓贈送給9個國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标志更是以熊貓“姬姬”為原型。在1984年,我國開始向國外有償租借大熊貓,一些國外動物園願意以每年100萬美元的價格租聘大熊貓。

從貔貅(pí xiū)到貓熊——大熊貓的傳奇故事

在國外,大熊貓所到之處皆是人山人海。荷蘭為了租借中國的大熊貓,更是努力15年,曆任三位首相,2015年荷蘭國王威廉·阿力山大訪華時,我國終于允許将Wu Wen和Xing Ya租借給荷蘭。為迎接大熊貓的到來,荷蘭斥700萬歐元的巨資,打造了一個名為“Pandasia”的豪華熊貓園。為了能夠讓大熊貓更好的生活,園内主題風格都是中國傳統宮殿風格,熊貓館總面積有9000平方米、熊貓生活面積約3400平方米。

04 中國國寶,不再瀕危!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重視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保護,并為此頒布《稀有動物保護辦法》,1988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2016年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進行了修訂。并在1963年開始逐漸建立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截止到1989年底,我國在四川省、陝西省和甘肅省共建立了13個保護大熊貓及栖息地為主的自然保護區。

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在2021年10月,我國大熊貓由“瀕危”降為“易危”,野外大熊貓種群數量,已從1114隻增加到了1864隻。降級的背後離不開國家的重視和從業人員的努力。如今大熊貓能夠成功“降級”,也是對我國動物保護工作最大的肯定!

原創聲明

以上内容均為培森家園原創稿件。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并保留以上全部内容。更多精彩,盡在培森家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