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55章《月亮與六便士》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55章《月亮與六便士》

第1頁 作者介紹

《月亮與六便士》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國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阿金》等。

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中學畢業後,在德國海德堡大學肄業。1892至1897年在倫敦學醫,并取得外科醫師資格。1897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1915年發表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毛姆赴法國參加戰地急救隊,不久進入英國情報部門,在日内瓦收集敵情;後又出使俄國,勸阻俄國退出戰争,與臨時政府首腦克倫斯基有過接觸。

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後多次到遠東。1920年到中國,寫了遊記《在中國的屏風上》,并以中國為背景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面紗》。以後又去了拉丁美洲與印度。1919年,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問世。

毛姆于1928年定居法國地中海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去英、美宣傳聯合抗德,并寫了長篇小說《刀鋒》。1930年,長篇小說《大吃大喝》出版。1948年以16世紀西班牙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卡塔林納》出版,此外又發表了回憶錄與文藝批評等作品。

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于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淩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經曆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40歲的毛姆加入了法國的紅十字急救團。在西線服役時,他遇到了22歲的美國人吉拉爾德·哈克斯頓。哈克斯頓外向活潑、精力充沛,與由于口吃而不善交際的毛姆恰成互補。毛姆遂雇哈克斯頓為自己的私人秘書,兩人的伴侶關系一直保持到哈克斯頓1944年去世。

1915年,毛姆與慈善家托馬斯·巴爾那多博士的女兒茜瑞·威爾卡姆生下一個女兒。茜瑞當時是個有夫之婦,但她次年與丈夫亨利威爾卡姆離婚,并與毛姆結婚。但是婚後,毛姆大部分時間與哈克斯頓生活在一起。這對同志伴侶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攜手同行,遊覽了中國、印度、拉美等地。

毛姆作為“世界旅行家”的稱号也由此而來。在這些旅行中,哈克斯頓好比毛姆的眼睛與耳朵,在與旅途中各色人等的交往中,為毛姆搜羅了大量“奇聞轶事”,而這些故事日後則成為毛姆小說創作的源泉。1927年,茜瑞終于不堪這番冷落,與毛姆離婚。

1954年,英國女王授予其“榮譽侍從”的稱号,他成為皇家文學會的會員。1959年,毛姆作了最後一次遠東之行。1965年12月16日于法國病逝。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55章《月亮與六便士》

第2頁 内容概要

《月亮與六便士》主要講述: 思特裡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愛慕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按理說,他應該滿足于這種人世的快樂才對,盡管這種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靜。

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去了巴黎,抛棄了在外人看來很好的事業和家庭。就在人們以為他的出走是因為有外遇的時候,人們發現的事實卻是:他原來隻是為了畫畫。

這時的思特裡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他隻是愛好畫畫而已。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的生活開始變得窘迫,幾次險些因饑餓和疾病而死。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進行破壞,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伯朗士-施特略夫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

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與一個土著姑娘愛塔結了婚。這時的他看起來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個土著人做妻子,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裡作畫。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風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愛塔一直照顧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畫,身體潰爛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毀了挂滿壁畫的屋子,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毛姆在小說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沖突和互相作用。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與西方許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說。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55章《月亮與六便士》

第3頁 寫作背景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三篇力作之一。作品展現了天才、本性與物質現實以及婚姻家庭中不可剝離的沖突。該書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用第一人稱描寫了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對自己精神世界的追求過程。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沖突貫穿全書。兩種世界的強烈碰撞和突破後殖民主義角度的描寫凸顯了作者的感情傾向以及他對自由狀态的推崇和對現實禁锢的鞭笞。

《月亮和六便士》成書于1919年。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的原型是法國畫家高更。高更認為繪畫的本質是某種獨立于自然之外的東西,是以他離開家庭,在南太平洋島嶼旅行、繪畫。當時歐洲社會沖突日益尖銳,面臨着一戰結束後百廢待興的嚴峻形勢,人們瘋狂地開展社交活動,通過結交名人雅士、商業大亨來擷取利益和提高地位,人們對未來十分迷茫,内心壓抑悲觀。高更的行為和可怕的社會現實激發了歐洲底層群衆逃避現實的浪潮。毛姆便是在這一背景下創作出了《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節取材于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查理斯·思特裡克蘭德原是位證券經紀人,人屆中年後突然響應内心的呼喚,舍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毛姆在小說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沖突和互相作用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與西方許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說。

小說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币的最小機關,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甚是開玩笑的語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55章《月亮與六便士》

第4頁 讀者評論

查爾斯·特裡克夫是一位成功的證券商人,結婚八年後,他突然選擇抛棄家庭來巴黎學習繪畫,隻為追慕心中的夢想。當查爾斯數十年回到家後,面對生活的瑣碎,心中是否有那麼多時刻想要逃離?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那些點滴是真正屬于自己?他在做的是那個想要的自我,還是别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着該活着的樣子,還是他自己認為的樣子?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斯特裡克蘭一般的選擇時刻,都會在看似安排好的生活裡感到惶惑。是否應該放棄眼前的苟且,去尋找詩與遠方?安穩是平庸的最大誘惑,是讓我們縮手縮腳的關鍵點。

我們害怕赢家通吃,自己落的一無所有。我們願意屈從眼前的苟且,放棄詩與遠方的田野。不是我們不想,隻是我們不敢。有多少人擁有非凡的品質,肯在生命的道路上賭一把?斯特裡克蘭就是其中之一,生意對他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心中追尋藝術之夢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終極目标。

毛姆筆下,40歲的思特裡克蘭德早已過了沖動的年紀,别人都在追尋穩定,他卻在追逐噩運。正如作家劉瑜所說:“被夢想俘虜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運。”在他眼中,他的人生價值所在,就是疾步如飛,舍棄一切欲望,追上自己的夢想——畫出一幅好畫。他在巴黎貧困交加,身患重病,險些一命嗚呼。後來,他淪落街頭,成為一名碼頭勞工。就是這樣瘋狂的一個人,看穿城市,看穿欲望,看穿階級觀念,看穿命運,最終掐住夢想的火苗,放了一場盛大的煙火。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55章《月亮與六便士》

第5頁 名言佳句

1.追求夢想便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遍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擡起頭看到了月色。

2.我那時還不了解人的本性多麼沖突,我也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崇高中蘊藏着多少卑鄙,或是,即便在邪惡裡也找得着美德。

3.我用盡了全力以赴,過着平凡的一生。

4.作家更關心的是了解人的本性,而不是判斷人的本性。

5.一般人都不是他們想要做的那種人,隻是他們迫不得已做的那種人。

(未完待續)

名著速讀國外篇----第155章《月亮與六便士》

(文中圖檔、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提供者)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