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賢者大師被彈劾。
2019年1月,達博法國王被内爆。
還有活佛貝瑪欽伯恩波切,紮西蘭加活佛......
2021年,全網還曝光了一個假活佛——王星福,10年來積累了近2億,猥亵了幾名女弟子。
這一串資料,我震驚的同時,讓我的腦海中打了幾個問号:信仰是說的,還是修行的?你是佛還是魔鬼是"至高無上的"?
與此同時,我想到了一部電影來回答我的問号:"大衛·戈爾的一生"。

"大衛·戈爾的一生"的電影海報。
《豆瓣8.6》獲得第53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提名,也是美國電影學會人權獎罕見的電影獲獎者,它诠釋了這部電影非凡的性格,但最有趣的是:
沒有看過最後一個鏡頭,這部電影在你眼裡大概是一部不錯的驚悚片。
而當你看到最後一個鏡頭時,整部電影将像大衛·戈爾的後半生,一個大逆轉,從"驚悚片"到"信仰勵志電影",而這一次,也許你會像女人一樣,拿到你的"自由鑰匙"。
這就是你所認為的"大衛·戈爾的一生"。
/ 當信心來"說話"時 /
大衛·戈爾的前半生無疑是光明和直言不諱的:
他是哈佛大學的一位才華橫溢的人,雙一一,畢業後一路擔任奧斯汀大學哲學教授和主任,可以說是年輕有名;
大衛·戈爾(凱文·史派西)
至關重要的是,這位魅力非凡的教授堅信維護人權和抵制死刑。
這種信念使他成為反死刑運動的傑出領袖,英勇而仁慈的"死囚守護者",也是唯一一位擁有足夠權威,地位,受歡迎程度和智慧的客人,可以與德克薩斯州州長進行現場辯論。
是以,有一場電視直播辯論:
右圖:州長、政治家、死刑倡導者。
相反:哲學教授,公民運動領袖,死囚牢房的守護者。
觀衆:電視觀衆在電影和電影之外的電影我們。
誰赢了?
上半場,大衛·戈爾還在滔滔不絕,令人垂涎欲滴,并用希特勒的名言把老總督放進坑裡,迅速取得領先,讓總督眼花缭亂;
下半場,在兩人口水戰的高潮,州長突然停了下來,拿出一張紙和一支筆,問了大衛·戈爾一個問題:
"好吧,你說吧,說一個德克薩斯州的死囚,隻要你能說一個,現在我要馬上廢除死刑。
"魅力教授"和"死囚守護者"傻傻的,盯着驕傲的州長,無言以對。
他輸了,因為他可以說"真相"而沒有得到"現實"。
當然,這部電影是一個"故事",但它諷刺了我們許多人的"現實":
答:你怎麼能不相信佛陀呢?你不相信,是陷入"因果獎賞",讓我告訴你"因果"吧,這是一所大學問的......
乙:是以你是佛陀?
一個:。。。。。。
答:你怎麼能不吃素?我一直吃過素,吃素有很多好處,吃米飯的人不幹淨,沒有一顆善良的心,不懂得保護大地的母親......
B: 是以你一生都很幹淨,你沒有生病?
答:我的師父很強壯,他有"天空之眼",他可以抱着你,我的一切都是由師父抱着的......
B: 那你有什麼用呢?
這樣的反問看似"不合理",但正是這種反問,往往把"說話者"推向"現實":
信心是用來"說"還是用來實踐?
答案似乎100%肯定是後者,事實往往是:
我們大多數人隻是"說出"我們的信仰,并認為它是在"實踐"它。
我們都是說客,就像當時的大衛·戈爾(David Gore)一樣。
但是,當信仰隻是"說話"時,它是"信心"嗎?
/ 當信仰被"懷疑"時 /
大衛·戈爾人生的轉折點,就是他成為了一名"QJ罪犯"。
QJ的對象:她自己的女學生波琳;
大衛·戈爾的學生波琳(洛娜·邁特拉飾)
QJ的動機是:與妻子同在,與這位美麗、最近辍學的女學生打交道。
QJ的證據:女學生的抱怨,身上有抓痕,下半身有精液。
但真相是什麼呢?導演讓我們從上帝的角度看:
诽謗的對象:老師大衛·戈爾;
诽謗動機:波琳懇求她的老師通過,并說她"願意為分數做任何事情",但被大衛·戈爾嚴厲而諷刺地拒絕了,決心在辍學後進行報複
诽謗事實:招待會引誘大衛·戈爾,主動發生性關系,指控被撤銷。
是QJ,還是被污名化?
事實不言自明,更不用說女學生後來自願撤回了她們的案件。
但事情是這樣的:
人們不需要"事實"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罪行",人們想要"八卦"。
是以,因為這個"污點",著名的"哈佛天才"、"魅力教授"、"死囚守護者"失去了事業,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兒子,失去了解脫,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
最直覺的是,大衛·戈爾和大學校長之間的這段對話:
大衛·戈爾:請給我一個文章,你知道我的班級有多棒。
校長:現在每個人都知道你是QJ。
大衛·戈爾:她顯然已經放棄了這個案子。
校長:撤回案件?公衆輿論不會認為你沒有那樣做,而隻會認為你的律師更有權力。
大衛·戈爾:拜托,我不能看到我的兒子沒有工作。
校長:如果我雇用你,我該怎麼辦?整個學校都會說我雇了一個QJ。
這是現實:
輿論判你"犯罪",不需要"事實",但看點選率、新聞、傳播率不高;
你是什麼樣的人,你不需要"事實",但你看看你的價值觀,你的權力,你的财富還在那裡。
在這個現實中:
第一個出軌的妻子:起訴他,賣掉房子,帶走他最喜歡的兒子......
男同僚和反抗死刑運動的前上司人:拒絕讓他參加運動,譴責他是污點,酗酒者,對組織的聲譽造成毀滅性打擊;
前女同僚:看到他,馬上關上窗戶,加油門就走開了......
僅僅因為一個"诽謗,駁回的指控",他從"魅力教授","死囚守護者"變成了"醉酒","QJ","诽謗","活死人"。
然而,正是在這種"逆向生活"中,大衛·戈爾第一次意識到了"死囚牢房"這兩個字的含義:
當他失去了他想要的一切時,他就"死了";
他被"囚禁"了,因為即使是那些知道真相的人也拒絕給他生存的機會。
為什麼要做"死囚牢房的守護者"?
直到那時,大衛·戈爾才意識到"真正值得保護的是什麼":
前半生,他以為自己是"死囚的守護者",但守護者隻是自己的名聲,自己的力量,借用"信仰"來裝飾"守護者"的角色,借用"仁慈"來裝飾"高教授憐憫那些低級死囚"。
但當他真正嘗到"死"的味道和被"囚禁"的味道時,"信仰"變成了"懷疑",因為他看到了殘酷但真實的世界。
信心從未喪失嗎?
不,被懷疑的"信仰"有守護"真實"的力量。
/ 當信仰被用來"實踐"時 /
大衛·戈爾生命的終結是他決定"主動"成為QJ,殺人犯和死囚。
他和白血病助理、牛仔精心策劃了這起"先被強奸後殺"的案件,就影片而言,是一部精彩絕倫、吸引你看的閃回式懸念;
但就"信仰"而言,導演一直直言不諱,讓大家看看:
從"死囚的守護者"到"不光彩的QJ囚犯"再到"成為死囚",大衛·戈爾已經從"說信仰"到"懷疑信仰"再到"實踐信仰",道路的盡頭:是他的"死亡"和"成功"。
而當他"成為"的時候,他不再需要"說",離開,隻是别人的"說"。
是以,當女人(記者)拿到最後一把"自由鑰匙",看到大衛·戈爾離開身體,轉過身來,看着鏡頭裡堅定果斷的目光時,女人深感震驚。
當一個人"說"信仰時,我們可能很容易"喜歡",但我們往往不能感到震驚;
而當一個人用生命去"實踐"信仰時,即使這個人一句話也沒說出來,我們也深深地被打動了。
此時此刻,它是靈魂到靈魂的震動,超越了所有語言。
是以是佛還是魔,你看不出來嗎?
看完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閉上眼睛,回顧大衛·戈爾的一生:
影片一開始,大衛·戈爾站在大學講台上,大發雷霆地說:
拉康哲學的要點是,幻想必須超越現實,因為當你拿到手的那一刻,你不能也不會再想要它。為了繼續存在,欲望的對象必須永遠不會實作。你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對"它"的幻想。
影片的結尾是大衛·戈爾安靜而和平地用他的生活,以經驗的方式教導他自己的學生:
不要用你實作多少欲望來衡量你的生活,而是用你有多少真誠、同情、理性,甚至自我犧牲來衡量你的生活。因為歸根結底,衡量我們生活重要性的唯一标準取決于你如何看待他人。
欲望和幻想是大衛·戈爾生命的前半段。
真誠和自我犧牲是大衛·戈爾的後半生;
談到信仰是大衛·戈爾生命的前半生。
實踐信仰是大衛·戈爾生命的後半生。
他用生命來印證拉康的哲學,也用生命來實踐"死囚牢房的守護者"。
然而,在現實中,
大衛·戈爾,在他的前半生,是我們的向往,榜樣,榜樣;
大衛·戈爾的後半生,在我們短暫的贊美之後,是我們一些欽佩之後的蔑視。
畢竟,"說"信仰很容易,容易得到"喜歡",
而"修行"的信仰,就是要"生命",即使犧牲生命也可能被鄙視。
佛陀說:"一個人很少是人,"
嗯,這難得的生命,
我們是把它"說"成我們的信仰,還是把它拿來"實踐"?
蘇語:
如果我們隻談論電影,而不是電影的導演,那就太可惜了。
因為在劇中,你看到大衛·戈爾"踐行他的信仰",即使你被感動了,你也會認為,畢竟這隻是一個虛構的故事。
在節目之外,你會看到《實踐信仰》(Practice Faith)的導演艾倫·帕克(Alan Parker),他是死刑的堅定反對者,他冒着政治生命危險拍攝這部電影,以抗議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總統對死刑的支援。
(導演:艾倫·帕克)
作者:蘇說
江蘇衛視原創制片人,現獨立于媒體,片創始人曾表示。《幸福如手》、《看電影法》和《看電影的高維智慧》等書已經出版。
版面: 安妮
圖檔來源: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系會妥善處理
假活佛十年賺了近2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