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針灸365個穴位怎麼記?談談穴位前世今生

作者:徐小麗LittleLily

針灸學是我國中醫學體系中最具特色的學科之一,穴位名字往往都很好聽,但又很難記,其實,穴位的命名均有一定含義,如利用天體地貌命名的日月、上星;參照動植物命名的伏兔、魚際、犢鼻、鶴頂;借助建築物命名的天井、印堂、巨阙等。一起來看看如何描述穴位的!

穴位名字主要分為幾類:

1取象比拟

① 與天文星象和氣候比拟命名:天象和氣候自然是古人取穴命名的内容之一。如日月、上星、天宗、四滿。古人以風為百病之長,因而直接或間接以風命名的諸風穴更多。

② 與地理地形比拟命名:借用地理山川的地名、地形與孔穴所在的體表相比拟,這更為多見。山窪無水之處為谷;如合谷、陽谷,山窪流水之處為溪;如陽溪,水所止處為池,如曲池;百川皆歸之處為海,如血海;淺窪水草之地為澤,如少澤;山窪流水之處為谿,如天谿、陽谿;水之細流處為溝,如支溝;水從地出為泉,如湧泉;深潭為淵,如太淵;大川為渎,有中渎;深凹有水之處為井,如天井;又有土之高者為丘,如商丘、外丘;大丘為墟,如靈墟;可通行之處為道,如水道、神道、靈道; 地理上的門戶為關,如内關、外關、上關、下關;又有直接用山川的名字命名,如昆侖、太乙。

③與居處和社會形态比拟命名:如王者所居謂之宮,如紫宮、勞宮;國君所在或人民聚居之處為都,如大都、陰都;财富與人口集中之處為府,如風府、中府;高大門觀謂之阙,如巨阙、神阙;寬敞明亮的房間謂之堂,如玉堂、神堂;堂前門内謂之庭,有神庭、内庭、中庭;廳堂以外的走道謂之廊,如步廊;通風采光之處謂之窗或牖,如天窗、目窗;人可出入、聲可通達之處謂之門,如雲門、關門、幽門;門之半者謂之戶,如氣戶、腦戶;煙囪謂之突,有天突,水突,扶突;凡此等等均為孔穴命名所假借。

④以人體髒象與官制比拟命名:如心為君主之官,藏神,主血脈,而紫宮、神庭、玉堂、神堂,即指為心君所居之宮室,與君主布政之處。如膀胱為水液藏聚的州都之官,得氣化而能出,氣海,水泉,水道等穴,皆可與之相應。

⑤與衣着服飾比拟命名:如絡卻、頭維。

2審形推理

①以所在與鄰近部位推理命名,以各種俞穴為多,如膀胱俞。

②以人體局部形象推理命名,根據名稱就可以聯想到大體位置,如頭面部的百會、上星;四肢的腕骨、偏曆。

③以孔穴的功能推理命名,根據孔穴的功能及作用,給予相應的名稱,如承光、承泣、承漿、迎香、地機等。

④以經穴的彼此關系命名(詳例見下文)

⑤以取穴時的特定體位推理命名,如支正,支溝。

3其他零星命名法

因重視而推崇命名,如孔最。

周老認為,了解穴位的含義有如下幾個作用:①由表知裡:髒腑深藏,經穴四布,經依髒分,穴與髒應。②顧名知用:穴名與所主病症有關,是古人孔穴命名的另一基本思想。③見名求位:通過對穴名的了解,對于訓示穴位所在,也将有助于記憶。④提高學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穴位的前世今生!

灸繩 周楣聲著 正版 ¥123.5 購買

1手太陰肺經(11個穴)

1. 中府:中,指中氣,即天地之氣;又指中焦、胸中與中間。府,指府庫。中府,意為天地之氣在胸中儲積之處。對人身上中下三部之氣血,俱有調攝之功。

2. 雲門:雲,指天地合氣,又象征肺中的脈絡。門,出入通達之處。雲門,指此處為天地之氣升降之門戶,而肺脈之蔓延羅絡,又有雲氣之象也。

3. 天府:天,指天氣與人體的上部。天府,地理名,星座名,兩乳名。又為高深之意。喻為有收藏天氣的職責和為高深富庶之處,且與其取穴法有關,穴與男子乳頭高下相當。

4. 俠白:俠,通挾,通夾。白,指肺及白色。謂其挾于肺之兩側上臂之白肉際也。

5. 尺澤:尺,指長度。澤,沼澤,又宮名。言其居于尺部形如沼澤之處也。

6. 孔最:孔,指孔穴,孔竅。最,為最要,最甚。意為此乃本經中最重要之穴,乃本經中經氣最旺之處。

7. 列缺:列,指陳列,裂開。缺,指缺口,空隙。古稱閃電為列缺。穴在腕上之裂隙與衣袖之邊緣處,針下之氣常如閃電也。天氣之列缺,可與足陽明經地氣之豐隆相呼應。

8. 經渠:經,指經脈、經氣與經過。渠,是水溝和水所流通之處。指穴為經脈與經氣交會流通之管道。

9. 太淵:太,高大與尊貴之意。淵,深水,深潭。又鼓聲名淵,弓之彎曲處亦名淵。太淵,口中津液名。言經氣深如潭水;澤潤周身,效同桴鼓,而居于彎曲如弓之處也,為諸脈之會。經氣猶如潭水之深不可測也。

10. 魚際:魚,指拇掌肌肉的形狀。際,邊際。謂穴在魚形肌肉之邊際也。以鄰近而得名。

11. 少商:少,幼小,微小之意。商,五音,屬金,屬肺。少商,是商的高音。言為金氣所止或為金氣初生之處也。

2手陽明大腸經(20個)

1. 商陽:商同上,陽,指陽金。意為此乃陽金脈氣所生之處。肺為陰金,大腸為陽金,肺經由列缺分出一支走向食指端,陰金至此已轉化為陽金矣。

2. 二間、三間:二、三,為指骨之第二、三兩節。間,間隙,孔竅。二間、三間,為次指第二、三指骨後方之間隙。

3. 合谷:合,開合、結合與合攏之意。谷,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谷。合谷,山名。穴在太陰與陽明結合處。開則如谷,合則如山也。更兼手太陰,由列缺别走陽明,在此自應結合依傍。

4. 陽溪:陽,指陽經與手背部。溪,是山窪流水之溝;又筋膜之連接配接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小會”。泛指陽經陽部之凹陷處也。

5. 偏曆:偏,指側旁與傾斜。曆,指行走與經過。言經穴皆位于前臂之偏旁,并從此分出旁支、斜絡于太陰也。楊上善曰:“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經曆手臂,别走太陰,故曰偏曆也。

6. 溫溜:溫,溫暖。溜,通流,通留。功能溫經發汗,又為袖手取暖留止之處。此穴具有溫經發汗、疏風散寒之功。袖手取暖在此亦常留而不去也。

7. 下廉、上廉:上、下,指高低,前後。廉,指邊緣,棱隅,偪仄。穴在前臂邊緣有棱隅之偪仄處也。廉者,前臂上段偪仄,隆起之象也。

8. 手三裡:手,指上肢。三裡,指長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裡,以其與肘部距離長度及通乎三焦之裡而言。穴約在肘下三寸,與足陽明之三裡上下相應,對三焦在裡諸病無所不包。其上方有點手五裡。

9. 曲池:曲,彎曲。池,水之停聚處。曲池,地名。穴在肘臂屈曲時肘橫紋端凹陷如池之處也。必須屈肘取穴,凹陷方顯。經氣至此,有如水之入池。

10. 肘髎:肘,肱與前臂之間的關節部分。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泛指穴為肘部之深孔。

11. 手五裡:手,指上肢。五裡,指長度及人身五髒之裡。以其與肘部的距離長度較遠,及通乎五髒之裡而言。與手三裡同義。五裡與五髒有關。

12. 臂臑:臂,上肢之統稱。臑,肩下方之肌肉。指穴在臂之臑部而言。穴當三角肌隆起處之端,故直接以臂臑名之。

13. 肩颙:肩,項下的部位。髃,同隅,角也。指穴當肩頭三隅角也。

14. 巨骨:巨,大也。巨骨,即大骨之意。巨骨,古解剖名,穴在肩部之大骨相鄰。穴在鎖骨與肩胛之間。既屬骨穴同名,亦為泛指肩部之大骨而言。

15. 天鼎:天,見天府條。鼎,三足兩耳。象人之頭頸,并喻為吸入天氣的貴重門戶。穴當側頸,自為吸入天氣之重要門戶。

16. 扶突:扶,輔佐,扶持。突,凸出,突起。指穴處為人體頭這一最大突出之扶持。頭為人體之最大突出者,穴下之胸鎖乳突肌也突出明顯,更為扶持頭部所必須,故名。

17. 禾(ji)髎:禾,曲頭木。髎,近骨的孔隙。指穴在形如曲頭木的鼻唇溝之下方而言。

18. 迎香:迎,迎接。香,芳香。謂其功能通鼻塞,知香臭。

學針灸365個穴位怎麼記?談談穴位前世今生

3足陽明胃經(45個)

1. 承泣:承,承受。泣,淚水,常為淚水之承受處。穴當眼眶下緣正中,與承漿同義。

2. 四白:四,四方,四野之意。白,光明,潔白。謂目病取此則四顧皆光明潔白也。

3. 巨髎:巨,大也。髎:近骨的孔隙。穴在上颚骨與顴骨交接之巨大空隙中,泛指為面部髎孔之巨大者。

4. 地倉:地,指土地所産之谷物。倉,倉禀,倉庫。意為口腔猶如谷物倉庫的組成部分。地倉者,合五谷之味與髒腑之官而言也。

5. 大迎:大,指大氣,大有。迎,迎接。大迎,古骨名。指其可以迎受先後天之氣與居于大迎骨之處也。穴居頭面為足陽明之脈,可以迎受先後天盛大豐有之氣以養人也。下颔骨古稱大迎骨,穴處之動脈也稱為大迎脈。面此處之穴也稱為大迎穴。

6. 頰車:頰,面頰,此處指上颔骨。車車輪,指下颔骨。頰車,即下颔關節可以轉動之處。頰和輔是單指上颔骨,車是單指下颔骨。而頰車穴則是以下颔骨可以轉動處而命名。

7. 下關:下,上之對。關,機關,關節。穴在下颔關節顴弓下方,與上關互相對峙。

8. 頭維:頭,頭部。維(四角為維),隅(方也,角也)角,維系,維護。謂穴居頭之隅角,是維系頭冠之處,并可維護頭部及四肢之陽氣也。頭維為頭角,是維系頭冠之處。頭維可以維護諸陽。頭維為足陽明脈氣之所發,又為足陽明、少陽、陽維之會。四肢陽氣不足諸病,取之自有維護之效矣。

9. 人迎:人,指人體與生命。迎,迎接。又為接受之意。謂喉結兩旁之動脈,可以迎受天地五髒之氣以養人也。人迎、寸口、趺陽三大動脈,在中醫脈診居于重要地位。人迎者,胃脈也。

10. 水突:水,指水谷之氣。突,指穿鑿成的洞穴。意為穴乃陽明水谷之氣穿突而出之處也。穴為通達地氣的水突,與吞吐天氣的天突可以互觀。

11. 氣舍:氣,指呼吸之氣。舍,可以居住安息之處。意為呼吸出入之氣在此可以停留也。穴在喉嚨之旁,猶如氣之舍室也。

12. 缺盆:缺,空缺。盆,闊口盛器。缺盆,古解剖名。指其位于缺盆處也。缺乃空缺與空虛之處,與列缺之意有别。缺盆可了解為有如無蓋之盆。鎖骨上窩正如盆之無蓋,空虛如缺。

13. 氣戶:氣,指呼吸之氣。戶,出入居住與謹護閉塞之處。呼吸之氣經此可以出入停留,居住藏護也。穴名與穴用,均與氣舍相同。

14. 庫房:庫,倉庫。房,房室。指穴在胸旁,有如肺氣之倉庫。穴在玉堂、紫宮之外旁,正當肺氣儲積之處也。

15. 屋翳:屋,覆寫。翳,掩蔽。指穴當覆蔽胸部之處也。穴當防胸之要地,故名。

16. 膺窗:膺,前胸。當胸之衣稱為膺服,又是壅塞之意。窗,屋上通風采光的洞口。謂穴能開通胸膺的壅塞與位于膺服之邊緣也。鎖下乳上曰膺。胸膺壅窒不舒諸病,取之則氣可通暢也。

17. 乳中:乳,指乳頭。中,指中央。穴當乳頭之正中,故名。

18. 乳根:乳,指乳房。根,指根底。穴當乳房之根底部,故名。

19. 不容:不,不能,不可。容,容納,包容。謂其可治胃不能容諸病也。用于嘔吐反胃、腹滿痃癖諸病,則不容者又将能容矣。

20. 承滿:承,承擔,承受。滿,飽滿,充滿。承滿者,上腹可以承受飽滿之處,且可用以消除脹滿也。上腹本可承受飽滿,但過滿又将不能承擔,且有承擔消除脹滿之責也。與不容上下連屬,可以互參。

21. 梁門:梁,通梁。門,出入通達之處。梁門,戰國古地名。借喻為五谷入胃所由之路,且可治伏梁病也。穴在承滿之下方,正為糧谷下行之門戶。又,伏梁,病名。深藏為伏,梁為梁木(屋梁)。謂心下臍上藏有形如梁木之硬塊。此為治心下痞滿積聚之伏梁病的常用穴,既為五谷入胃之通路,且可消脹化食也。

22. 關門:關,指關藏,關閉。門,出入通達之處。指其為納谷與收藏水谷之門戶。穴居胃底,為胃之關。又可治完谷不化、大腸滑洩諸病。關門之名具雙重意義。

23. 太乙:太乙,象天地混沌之氣;又神名,星名,地名。此處以穴位之所在,及其功能與大腸之形象而言。穴居天樞之上方,天地之氣至此尚未分明,胃腸之清濁在此亦未厘清,有太乙之象也。自有安神定驚、主癫疾狂走諸疾矣。象大腸之盤曲。太,大也。乙,盤曲之象也。與其能治大腸諸病有關。

24. 滑肉門:滑,光滑,滑利,滑動。肉,肌肉。門,通往與指向之意。意為此乃通向腹腔滑肉之處。腸居腹内,最為光滑,滑利和易于滑動,故可以滑肉目之,且穴對腸病為有效也。又可治舌病,舌亦滑肉之類也。

25. 天樞:天,天地,此指人之上下半身而言。樞,樞機,樞紐。喻穴居人身上下樞要之處也。天樞,本為北鬥第一星,此借喻為天地之樞機。與其外側之大橫,可以互觀。

26. 外陵:外,指身體的表面。陵,隆起的丘陵。外陵,為腹壁内虛外實的象。外陵者,腹壁豐滿隆起,有如地面之丘陵,相對于腹中之空匮而言也。

27. 大巨:大,飽滿充實之意。巨,同钜,富也。大巨者,象腹壁之豐滿光澤,而内容又複钜富也。穴在腹壁最高最大充實而有光輝之處,其所包裹者至為豐富珍貴,有如巨大之倉庫。下腹實為巨大之糧倉,大巨之名也可與此有關。

28. 水道:水,水液,水津。道,大道,道理,道路,通道。指水德乃長養萬物之大道,與穴效能行水利尿而言。水道既為水之大道與道理,亦為水之道路和通路,下焦為水道之所出,穴下為輸尿管之所過,功能治三焦熱結、小便不利。水道之名,義更淺顯。

29. 歸來:歸來,是傳回的意思。對卵縮和陰下脫諸病,有促使恢複的作用。穴主少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莖中痛、七疝、陰挺諸病。歸來者,能使不歸之氣,移位之丸,傳回本位之意也。

30. 氣沖:氣,指下腹阻脹之氣。沖,指沖動,上沖,能主腹有逆氣上沖及妊娠子氣上攻諸病。

31. 髀關:髀,指股部及下肢。關,機關。指穴處乃下肢運動之機關也。穴對下肢拘攣疼痛諸病均可有效。

32. 伏兔:伏,俯伏。兔,獸名。指穴處狀如俯伏之兔。股前方肌肉豐厚,形如兔伏。

33. 陰巿(fu):陰,指人體的前陰部。巿,遮蔽陰部的短裳。穴約當巿的下緣。上古遮蔽陰部的短裳謂之巿。今皆以陰巿為“陰市(shi)”,傳抄訛誤,由來已久矣。

34. 梁丘:梁,指梁食,參梁門條。丘,丘陵。梁丘,春秋古地名。胃為倉癝之官,此為胃之郄穴,譬如梁谷積聚之丘陵也。

35. 犢鼻:犢,小牛。鼻,口鼻。膝蓋形如牛鼻,穴在膝眼中。

36. 足三裡:足,指下肢,相對于手而言。三裡,指長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裡。以其與外膝眼的距離及通乎三焦之裡而言。三裡,主要是指三寸。又與手陽明之三裡上下相應,對三焦在裡諸病無所不包,可以互觀。

37. 上、下巨虛(上、下廉):上,相對于下而言。巨,巨大。虛,空虛。巨虛,馬名,指穴在胫骨外緣之巨大空軟處,并象腿之善走。取之巨虛者舉足。以在胻骨外側,故名為廉。與手之上下廉可以互參。

38. 條口:條,指條風,即東北風。口,同孔,空也,條口,乃治療下肢風病之孔穴也。條口者,乃治風之孔穴也。謂小腿前緣狹長如條,形如刀口。穴在其處,因而得名。

39. 豐隆:豐隆,豐盛之意,又雷神名,又雲師名。象地氣升發,萬物豐隆及小腿前方之肌肉高大豐滿也。豐隆是雷和雲的意思。此為足太陰、陽明之絡穴,正有地氣豐隆、雲雷所生之義。豐隆是肌肉豐滿的意思。穴在小腿前方肌肉豐滿高大處,正豐隆之象也。

40. 解溪:解,指分解,緩解。溪,是山窪流水之溝;又筋膜之連接配接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小會”。泛指陽經陽部之凹陷處也。穴在骨解之中,能治足踝骨節緩解諸病。關節間隙在《内經》中常稱為“骨解”或“節解”。穴當踝關節大節解之中,因其所在及功用而得名。

41. 沖陽:沖,沖要,沖動。陽,指足背,在上。穴當定背最高處,且位于太沖之上方。太沖莫誤作沖陽,動脈還居後上方。

42. 陷谷:陷,陷阱,自高而下亦謂之陷。谷,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谷。指經氣自高而下如入于谷,及能治水病也。經氣自高處之沖陽而走向第二、三跖趾關節如阱如谷之處,陷谷之名至為恰當。穴對水病有效,亦可參證。

43. 内庭:内,内裡,内方;又同枘,同納。枘是卯眼,鑿是榫頭,卯眼與榫頭的關系稱為鑿枘。庭,庭堂,亦處所之意。指穴在跖趾關節形如鑿枘之隐蔽處。跖趾關節凹陷如枘,趾骨如鑿,穴在形如鑿枘于枘之處也。

44. 厲兌:厲,疾速狀;古稱衣帶之下垂者亦名厲;又風名;又為安息之意。兌,即孔穴。指穴當奔走跳躍不可缺少之處,且與衣帶垂着處相當,有治風及安神之功。厲為踴起與疾飛之意。足部若缺少次趾,則疾走馳騁均将有礙矣。厲為衣帶垂着之處。古之衣帶垂及足尖,穴當其處,故亦為解。厲為神志安甯之意。厲兌為安神治魇之名穴,亦能治中惡屍厥,于義亦通。

4足太陰脾經(21個)

1. 隐白:隐,指隐藏與微小。白,指金氣的顔色。為土能生金,金氣隐伏之意。隐,藏也。白為金色,為土所生。此為足太陰脾土之井穴,言土氣在此已經發生,而金氣亦已開始隐伏。與太白、商丘、地機等穴可以參照聯系。

2. 大都:大,盛大,豐富。都,都會,儲積,又是池的意思。指穴為土氣豐富與儲積之處,如水之入于池也。大都也為大池之意,謂經氣在此停聚也。

3. 太白:太,同大,廣大、高大之意。白,指金氣的顔色。太白,為天象及地理名。指土能生金,金氣至此已經明顯及穴位之形象而言。太白,金星名,又神名。此為脾經之腧穴,屬土。土生金,用示金氣至此已明顯如星矣。可與隐白互參。太白,山名,即終南山。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頭之後緣,且此處皮色亦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拟而以太白山名之。

4. 公孫:公,是年老的尊稱和正直的意思。孫,是幼小的卑稱和支派的意思。公孫即祖孫。又,公孫為複姓。指其為足太陰與陽明之絡穴而言。祖與父皆可稱公,公亦正直之意;旁系皆可稱孫,孫亦曲細之意(為孫絡、孫脈)。足太陰之正經如公,别走陽明之别絡如孫,正經與絡脈在此分行,正為公孫之義也。

5. 商丘:商,商,五音,屬金,屬肺。丘,丘陵。商丘,地名,又為複姓。為土能生金、金氣已聚之意。商于五行屬金。商丘的五腧屬性亦屬金。言經氣至此已積聚如丘陵也。可與隐白、太白等穴互參。

6. 三陰交:三陰,指足之三陰經而言。交,指交會與交接。為足太陰、少陰、厥陰三條陰經之交會處。

7. 漏谷:漏,是滲洩和穴洞的意思。谷,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谷。水濕與水谷漏出不止諸病,用之為有效也。小便淋瀝不止,可取之漏谷;大便滑洩不禁,又象如漏谷。功能滲濕止淋、固腸止利,因其功用而得名。

8. 地機:地,指脾土、下部與下肢。機,指機關,機要,又疾病亦喻為機。穴為地氣之樞機,又為治療腹部與下肢病樞要之處。地機,别名脾舍,自為脾土之樞機。對腹部與下肢病可以取用。

9. 陰陵泉:陰陵,是人體内側高起之處。泉,水從窟穴而出。穴在膝部内側高大隆起處之下方,經氣如泉水之外流。與陽陵泉互相對待。

10. 血海:血,指氣血。海,百川皆歸之處。血海者,方其可以統血攝血也。太陰為多血少氣之髒,又與多氣多血之陽明為表裡,故可以治血症見長。

11. 箕門:箕,簸箕,又星座名,風名。門,出入通達之處。以其必須箕踞取穴,及可治下肢之風病也。簸箕是掃除的用具,其形前大後小。張腿而坐稱為箕踞,是不端之狀。穴在股内側上方,必須張腿取穴,是因取穴的體位而得名。穴能治療下肢的風病。

12. 沖門:沖,指沖動,上沖,能主腹有逆氣上沖及妊娠子氣上攻諸病。門,出入通達之處。下腹逆氣上沖諸病常從此起,可與氣沖互觀。

13. 府舍:府,指髒腑。舍,可以居住安息之處。意為穴下乃髒腑所居之處,亦屬泛指腹腔而言。

14. 腹結:腹,指腹腔。結,指結聚,結束,收斂,彎曲。以其可治腹中痛結及滑洩諸病。結,曲也。亦象腸之盤曲。故腸之痛結者可舒,而滑洩者亦可斂也。且位于約當腹部結束衣帶之處,亦可作為腹結之一說。

15. 大橫:大,長大,又指人。橫,縱橫,又指臍。言其橫居長大人身之中,臍旁之大橫紋中也。

16. 腹哀:腹,腹腔,也是重複和富有之意。哀,哀痛,也是愛護之意。指腹裹腸胃,為土氣之所在,須加愛護以免腹中哀痛,而腹中哀痛用之亦有效也。

17. 食窦(飼渎或飲yin渎):食,指食物與飼養。窦,指洞穴與水道。意為穴乃嬰兒食物之所出與乳汁之水道也。

18. 天溪:天,指天氣與人身之上部。溪,是山窪流水之溝;又筋膜之連接配接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小會”。天氣通于肺,泛指為肺氣流通之處。

19. 胸鄉:胸,指胸部。鄉,指兩肋之間或廣大的胸廓。以穴居肋間與胸廓而言。兩階之間謂之鄉。鄉又是指面積廣闊的地區。穴居兩肋之間,正有兩階之象。亦可泛指廣闊的胸廓為胸鄉。

20. 周榮:周,周身,周遍。榮,榮茂,榮養。周榮者,言先後天之氣可以榮敷周身也。無處不至謂之周,旺盛華茂謂之榮。密雨之雲謂之周雲。水谷之氣謂之榮氣。經穴屬脾,穴下為肺,先後天之氣交會于此。可與其上方之雲門、下方之大包互觀。

21. 大包:大,廣大。包,包容,包羅。指廣大之人體,為先後天之氣所包羅。

5手少陰心經(9個)

1. 極泉:極,至高之意。泉,水從窟穴而出,又水源也。象經氣有如泉水自高而下也。手少陰之經氣自此從高下流,正有極泉之象。

2. 青靈:青,指神仙,又通清。靈,指神靈,心靈,性靈。青靈者,象心神之清淨神妙也。心藏神為陽,又主血為陰。青靈者,陽神陰靈清淨神妙之氣所聚合也。

3. 少海:少,指手少陰心經。海,百川皆歸之處。少海,古地名。喻為手少陰心經所入為合之海也。

4. 靈道:靈,指神靈,心靈,性靈。道,大道,道理,道路,通道。指手少陰之心靈,乃人身陰陽交會之大道。道為萬物之所由,靈為一身之主宰,神靈有道,則形有所禀,氣有所歸矣。可與青靈互參。

5. 通裡:通,通達,通暢。裡,鄰裡。以其能通達手少陰太陽之裡也。穴能通達少陰之裡,又與太陽相鄰接,而為少陰太陽之絡穴,能深入腹裡而下達小腸也。

6. 陰郄:陰,指手少陰經。郄,孔穴的通稱,又指郄穴。為手少陰郄之簡稱。陰郄為手少陰之郄穴,故别名手少陰郄。

7. 神門:神,指心神及人身之陽氣。門,出入通達之處。道家稱目為神門,意為穴乃心神出入通達之處。心為陽中之太陽,心陽為人生的本原。穴為手少陰心經之腧原,自可為心陽出入通達之處。

8. 少府:少,指手少陰心經。府,指府庫。少府,古代主收藏的官職名。言穴用可以收攝心神也。

9. 少沖:少,既指手少陰心經,又指經氣幼小及小指而言。沖,要沖。為手少陰經經氣初出之井穴,又居小指末節之沖要處也。少,小也,幼也。沖,通達也。穴居小指尖端沖要之地,又為少陰之經氣初生而未盛之處,少沖之名義可知矣。

6手太陽小腸經(19個)

1. 少澤:少,指小指及幼小。澤,指光澤,滑潤。澤門,古代城門名。少澤,為小指末節經氣門戶之光澤處。廣闊低窪有水之處曰澤,凡物之有光潤者亦曰澤。甲根多光潤潤澤,穴在小指甲角之光澤處也。少澤者,亦指小指末節經氣門戶之意也。

2. 前谷、後溪:前與後,是互相對待之意。谷,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谷。溪,是山窪流水之溝;又筋膜之連接配接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小會”。小指本節前方第二節之後方凹陷處為前谷;本節後方第五掌骨之前方為後溪。

3. 腕骨:古解剖名,手外側腕前起骨名腕骨,骨穴同名。古之腕骨,即今之豌豆骨,穴在其前方陷中。

4. 陽谷:陽,指手太陽經,手腕之陽與陽氣。谷,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谷。以其屬于陽經陽穴,且有興陽之效也。穴為手太陽經之原穴,居于尺骨小頭高起處之凹陷中,對陽萎病有效。

5. 養老:養,奉養。老,年老,老邁。以其功能明目舒筋,治老年陽氣不足諸病也。

6. 支正:支,分支,支援。正,正直,正行。指其為手太陽正經之分支,走向少陰之絡穴,且取穴時必須支肘正臂也。

7. 小海:小,指手太陽小腸經。海,百川皆歸之處。為手太陽經所入為合之海也,與少海可以互參。

8. 肩貞:肩,肩部。貞,指正氣,精氣。穴為肩部正氣所居之處,不容外邪幹犯也。

9. 臑俞:臑,肩下方之肌肉。指穴在臂之臑部而言。俞,同腧,同輸,又通樞。指其為臂部臑肉之樞紐與臂臑經氣之所注輸也。

10. 天宗:天,天空,此指人身之上部。宗,宗仰之意。天宗,星名;又統指天象、天神,或如帝王之宗室,乃衆所瞻仰之處也。穴當肩胛骨中部,與曲垣、秉風諸穴彼此相望,有天宗之象。

11. 秉風:秉,同柄,即權柄。風,風邪。指穴為治療背風邪之權柄所在。權柄在握,随我操持,則風病無憂矣。

12. 曲垣:曲,彎曲。垣,短牆,又是天體劃分的範圍。指穴在肩胛骨彎曲高起處之内方也。穴在肩胛岡上窩内側端,如被短牆所圍繞。古人把天上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也與天宗相呼應。

13. 肩外俞、肩中俞:肩,指肩背。中與外,是互相比較之意。俞,俞穴。穴居肩背、距脊柱稍遠者稱為肩外俞;距脊柱較近者稱為肩中俞。以其與脊柱的距離遠近而比較命名。

14. 天窗:天,天空,此指人身之上部。窗,屋上通風采光的洞口。指其功能開通頭面孔竅諸病,猶如人身上部之窗戶也。喉舌為聲音之門戶,呼吸之孔道。穴當其間,且能治耳目諸病。穴在側頸部。

15. 天容:天,天空,此指人身之上部。容,容貌,容體,防身之具亦名容。穴當扶持頭容正直與防護頭頸之處也。穴當側頸,正為頭容之扶持,與扶突可以互觀。

16. 顴髎:顴,顴骨。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指其為顴部之深孔也。

17. 聽宮:聽,指耳的功能。宮,王者之所居。穴在耳前,意為此乃管理聽力的高貴之處。

7足太陽膀胱經(67)

1. 睛明:睛,目睛。明,光明。為治目病之要穴,能使目睛光亮明白也。

2. 攢竹:攢,攢聚。竹,竹葉。眉形有如竹葉,穴眉毛與眉頭攢聚處也。

3. 眉沖:眉,眉頭。沖,沖要與向上之意。穴眉頭直上,正目前額沖要之處。

4. 曲差:曲,彎曲。差(cha),差錯,不齊。指穴當經脈曲折不齊之處。足太陽經自睛明直行向上,行至眉沖處即橫行向外,曲而不齊也。

5. 五處:五,數名,意為第五;五星。處,居處,所在。穴居前額,猶如諸星所居之處也。前頭部在道經中稱為天庭(兩眉之間也稱天庭),穴居其間,正有天上諸星(五星)羅列之象,且在本經序次亦為第五,或系是以而得名。

6. 承光:承,承受,奉承,承擔。光,光明,光亮。承光,台名。目病昏暗者,能使之承受與承奉光明也。承光,漢代台名。借喻為明目去障,此穴可以擔承也。

7. 通天:通,通達,通暢。天,指天氣。通天,冠名。又指為腦部元神之所在及能開通肺氣也。穴約當古代冠所系戴處,可與下條絡卻互觀。與腦神之所在有關。功能開通肺竅,通乎天氣,用治鼻病有效。

8. 絡卻:絡,聯絡,纏繞。卻,退卻,脫落。穴當古人系冠之處,聯絡纏繞不使所戴之冠退卻脫落也。

9. 玉枕:玉,貴重之意。枕,指枕骨。穴與枕骨為鄰。腦後隆起骨,古今皆稱枕骨,古亦稱為橫骨。相士則稱為玉枕骨。

10. 天柱:天,指頭部。柱,支柱,梁柱。天柱,山名,又星名。意為穴處乃頭部之支柱。

11. 大杼:大,長大。杼,織布之機杼,又水槽亦名杼。以穴在杼形肌肉之起端而言。脊旁肌肉長大,經氣自此下行,具有機杼與水槽之狀。

12. 風門:風,指氣,又指風邪。門,出入通達之處。風門者,既為肺氣出入與風邪犯人之門戶,也為治風治氣之所宜取。穴在肺俞之上方,為肺氣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風邪外感、上氣咳逆諸病,将有雙重意義。

13. 肺俞:肺,指肺本髒,又為火氣勃郁之意。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肺髒,可治病火病氣諸病。凡肺氣勃郁、火氣太過、咳喘、骨蒸諸病,自可取用。

14. 厥陰俞:厥陰,指心包絡,又為陰氣至極與厥逆之意。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心包絡,并可降逆回陽。厥,逆也,冷也,又極與盡也。厥陰,陰之盡也,手厥陰出自胸中,足厥陰下起大敦上至巅頂。陰極陽生,如心陽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氣上沖者,皆可選用。

15. 心俞:心,指心本髒,又是“任”與“容”的意思。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心髒,可以益氣行血,安神定驚。心不任物,則神不出,氣無君,血無帥,形無主,智無舍,而氣血失調、驚狂錯亂諸症作矣。責之心俞自有助益。

16. 督俞:督,督正,督率,居中;指督脈及脊柱。居人身之中,通乎脊柱,可以總督諸陽,為背部諸俞之統帥。督脈貫脊而行,為髒腑諸俞之所依附,故能督正諸俞,貫通腰脊。既為督脈之俞,又為諸陽之督也。

17. 膈俞:膈,指胸膈,關格。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胸膈,可以開通關格。膈俞者,可以開通胸膈之關格及格拒否塞諸病之處也。

18. 肝俞:肝,指肝本髒,又木也,幹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肝髒,可達木氣之郁滞。木喜暢順,此可順其氣而達之也。

19. 膽俞:膽,指膽本腑,為連肝之府。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膽腑,利膽疏風。故膽與肝連,同司風本。膽汁郁則身黃,洩則口苦;膽氣旺則火升,逆則脅滿。取之于此,每可收效。

20. 脾俞:脾,指脾本髒;又裨也,并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脾髒,可以積精禀氣、助胃化食也。用于水谷不化、精氣失榮,是其本職。

21. 胃俞:胃,指胃本腑;又圍也,委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胃腑,調胃化氣。胃俞者,為平人常氣之所注輸,胃府之外候也。

22. 三焦俞:三焦,指胸腹腔上中下三停之空松處。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應全身,升陽決渎。三焦俞乃升陽益氣、決渎行水、内應全身之俞也。

23. 腎俞:腎,指腎本髒,又藏也,瀉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腎髒,引水藏精。腎俞者,藏精之關,引水之宅也。

24. 氣海俞:氣,指下焦之原氣。海,是富饒藏聚之意。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應臍下之肓原,吞吐下焦之原氣。因上焦主吞,下焦主吐,故臍下肓原(參肓俞條)之脖胦,為人身生氣之海。氣海俞,即臍下肓原之俞也。

25. 大腸俞:大腸,指大腸本腑,又暢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大腸,暢胃去滓。大腸司傳導,主變化,體之俞,腑之應也。

26. 關元俞,參氣海俞及關元條。

27. 小腸俞:小腸,指小腸本腑。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小腸,功在化物。小腸司受盛,主化物。受盛失職,化物無能,自可于此處求之。

28. 膀胱俞:膀胱,指膀胱本腑。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通膀胱,藏津決水。膀胱津之府,水之門,外俞内府,彼此互通。

29. 中膂俞:中,指人身的中部。膂,背脊。俞,同腧,同輸,又通樞。穴在骶部,約居人身之中,為腰膂之氣所注輸。膂,本作呂。中膂,人身中部之脊骨也。

30. 白環俞:白,白色,金氣。環,圓環。俞,同腧,同輸,又通樞。白環,可能是指肛門或臀部。故白環俞者可以意為肛門或臀部之俞也。

31. 上、次、中、下髎:以穴位之排列序言。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穴在骶孔中,居上者為上髎,居次者為次髎,居中者為中髎,最下者為下髎。左右共有八穴,合稱八髎。

32. 會陽:會,會合,交會。陽,指陽經,陽氣。為下焦陰陽之氣交會之處。下焦既為陰氣之所聚,亦為陽氣之所生。穴與會陰相鄰,自有交通結合與互相對待之義。

33. 承扶:承,承受,奉承,承擔。扶,扶持,扶助,又風名。謂其對扶持人體與治療下肢風病,俱可承擔也。對人身坐立具有扶持之功。承,佐助擔當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對肢體風病具有攔截之效。在下肢風病及風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

34. 殷門:殷,是富足與中間之意。門,出入通達之處。指穴在大腿肌肉豐滿處之正中也。穴處肌肉豐富,且居大腿之中,以其所在之位置而命名。

35. 浮郄:浮,指浮竹。郄,孔隙。謂穴位所在有浮竹之象。穴在膝關節内方外側,下肢骨自膝關節又生一輔助骨曰腓,故取浮竹之象比譬之,穴即以浮名。

36. 委陽:委,委曲順從貌,亦卧倒之意。陽,指外側。穴在腘窩正中委中穴之外方。

37. 委中:委,委曲順從貌,亦卧倒之意。中,指中間。即俯身卧倒屈曲膝關節而在腘窩之正中取之。此穴必須俯伏舒身放松肢節,方可在委曲膝關節之腘窩正中取之。

38. 附分:附,依附,附屬。分,分别,分行。指足太陽互相依附之内外兩行,在此分行而下也。足太陽在背部左右側之内外兩行,既屬互相依屬;而第二行各穴又實為第一行之附屬,故第二行之第一穴即名附分。

39. 魄戶:魄,是随伴精氣往來的陰神。戶,出入居住與謹護閉塞之處。指其為護衛肺中精微之氣的門戶。穴在肺俞之外方,既為肺俞之附屬,亦為肺精之衛護。

40. 膏肓俞:膏肓,指心下膈上之脂膜。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内與心膈間脂膜相應,邪正之氣可由此出入轉輸。此穴無所不主,又指為助長正氣之門。與肓俞、胞肓、肓門,以及膈俞、膈關諸穴,可以互參。

41. 神堂:神,是象征君主的陽氣。堂,是高大明敞的房間。指其猶如心君用事的明堂。神堂内平心俞,自應如天子布政之堂矣。

42. 譩譆:譩譆,哀痛聲。按壓取穴時,病人常有畏痛之譩譆聲,因而得名。

43. 膈關:膈,指胸膈,關格。關,關口,關格。指穴如胸膈之關口,且可開通關格也。橫居膈俞之外,實為膈俞之附屬,而與膈俞之功用亦密切有關矣。

44. 魂門:魂,為人身陽氣之精。門,出入通達之處,又為守護之意。魂門者,肝陽出入之門與護衛肝陽之處也。肝之體陰而用陽,為将軍之官。魂門平齊肝俞,自應為肝陽出入與護衛肝陽之門戶。

45. 陽綱:陽,指少陽剛直之性。綱,伸張之意。意為膽氣宣明,則陽氣自然伸張也。膽為将軍,膽主決斷。肝膽依輔,陽綱之氣得以伸張矣。

46. 意舍:意,意念,意志。舍,可以居住安息之處。脾氣安甯,則心意自然聰慧也。脾藏意。意舍為脾俞之附屬,猶如脾氣休息留止之處也。

47. 胃倉:胃,指胃本腑;又圍也,委也。倉,倉禀,倉庫。指其猶如胃府之倉庫。橫居胃俞之外,為胃俞之附屬,可與太倉(中胱)互觀。

48. 肓門:肓,此處指腹部之肓膜。門,出入通達之處,又為守護之意。指其有如諸肓門戶之意。本穴上有膏肓,下有胞肓,前肓俞,此則為諸肓之門也。

49. 志室:志,志向,意志;此指腎之精氣。室,人物所居之處,亦充實之意。志室者,必須腎氣充實,意志方能發揮。志室平齊心俞,腎氣有歸,則神志不亂矣。

50. 胞肓:胞,指胞宮及膀胱。肓,此處指腹部之肓膜。指穴與下腹胞肓之氣能互相感通也。穴與氣海前後相望,同以肓氣為原,可與諸肓穴及氣海互參。

51. 秩邊:秩,秩序,整齊。邊,邊際,邊陲。指其位于背部秩序井然諸穴之邊際也。

52. 合陽:合,會合。陽,指足太陽經。謂足太陽左右側分行之兩行,至此又行會合也。足太陽在背部左右側,自附分穴分為内外兩行,下行相遇于委中後,至此又複合為一支而下貫腨内也。

53. 承筋:承,承受,奉承,承擔。筋,經筋,筋肉。指其位于足太陰經筋所結之處,且全身軀體筋肉之重,此處可以承擔也。

54. 承山:承,承受,奉承,承擔。山,指軀體之高重。人身高大沉重如山,腨腸之分肉足可承受也。穴在腨腸分肉之間,當挺身直立時,則分肉更為明顯。與承筋、承扶其義相近。

55. 飛揚:是飛舉揚起,斜行别出,脫離正軌之意。為步行不穩、經脈别出及魂夢颠倒之象。指行走不穩。腰腿酸軟無力,行步搖晃不定,正有飛揚之象。穴能溝通司人身蹻捷的陰蹻與陽蹻,功可祛風健腰膝助行走,則飛揚之狀可除矣。穴能甯神安魂夢、治頭目眩暈,則飛揚可止矣。

56. 跗陽:跗,足背。陽,指上方,外方。穴在小腿下端外側、足背之上方,有如足跗之陽也。

57. 昆侖:指高山或高丘。穴在高大外踝之後方。

58. 仆參:仆,指禦者,仆從。參,同三,又同骖;或作參拜解。言穴位如車之左右骖,且在狀如參拜時方可便于取穴。穴在左右足跟外側,如駕禦人身上三部之左右骖也。

59. 申脈:申,同伸,同呻;又十二時之一。脈,經脈。指其可治經脈之屈伸不能及氣郁而呻諸病,且可内應膀胱之本府也。申脈為陽蹻脈所生,太陽主一身之表,故能治屈伸不能、筋脈拘攣諸病。腎與膀胱為表裡,在氣郁不伸及氣郁而呻者,申脈與複溜同取,每可收效。申,申時,正是膀胱之時。申脈穴可以認為是膀胱本府之穴。

60. 金門:金,為肺金之氣。門,出入通達之處,又為守護之意。金門者,意為熄風利水之門戶也。對風木病有效。金可克木,所主多筋抽搐風木之病。

61. 京骨:古解剖名,穴當其處。小趾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即令之第五跖骨,穴在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際。

62. 束骨:束縛,收束。骨,指趾骨。穴位如趾骨之束,又能收束骨節緩縱諸病也。小趾第五本節有“束”之象,故穴名束骨,且能治肢節疼痛緩縱諸病。

63. 通谷:通,通暢,疏通。谷與榖通。功能除結積留飲、胸滿食不化,為足部通脹消谷之穴,可與腹通谷互參。

64. 至陰:至,至極,到達之意。陰,指腎與足少陰經及土氣而言。至陰,謂經脈至此已入于足少陰之經脈和通于土氣也。足太陽之脈從頭走足,至此已陽盡陰生,交入足少陰之經脈矣,故即以至陰名之。

8足少陰腎經(27個)

1. 湧泉: 湧,湧出,上湧。泉,水從窟穴而出。言經氣如泉水之上湧,功能通調水道也。穴居足底,經氣自下而上,正湧泉之象也。

2. 然谷: 然,指然骨。然骨,古解剖名。谷,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谷。穴在然骨下方有如山谷之凹陷處。

3. 太溪:太,高大與尊貴之意。溪,是山窪流水之溝;又筋膜之連接配接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小會”。穴在内踝與跟腱間形如溪谷之處,乃人身孔穴中之尊貴者也。

4. 大鐘:大,小之對,又同太。鐘,同踵。指穴為經氣在踵部藏聚之處,而踵部足之大骨,又如酒鐘和箍鈴也。穴當踝關節下方之足跟部,下大上小,且搖擺善動,亦鐘鈴之象也。又為足少陰之大絡,乃腎氣之所鐘也。

5. 水泉:水,指水液,小便。泉,水從窟穴而出,又錢也。水泉,病名。能治小便淋瀝之水泉病,亦象經氣在此如泉水之外流。

6. 照海:照,指光明照射。海,指廣大深遠。言腎之真陽淵深如海,能光照周身也。穴在内踝下方之凹陷中,亦可比拟為海。

7. 複溜:複,通伏。溜,通流,通留。指其功能通調水道,維護與恢複水液之正常流行。

8. 交信:交,交通,交接。信,音信;又通伸,通申。穴在内踝上方,謂其可與申脈及三陰交音信相通,也與屈伸足部之踝關節與有交通聯系。

9. 築賓:築,築功。賓,同擯,除也。言其能擯除腎間之築築動氣也。

10. 陰谷:陰,指内側。谷,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谷;又風名。穴當膝關節内側形如山谷之凹陷處,為治療下肢風病所當取。在膝股陰側之冷風濕痹,此處正可取用也。

11. 橫骨:古解剖名。穴當橫骨之邊際,骨穴同名。即今之恥骨。

12. 大赫:大,盛大。赫,顯赫。意為穴當下焦元氣邊顯赫盛大之處。

13. 氣穴:氣,指下焦之原氣。穴,腧穴,亦窟藏之意。腎主納氣,穴下即為元氣收藏之處。氣穴本為孔穴的通稱,此因關元為下焦元氣關藏之處,穴在其旁,故名。

14. 四滿:四,通驷,指驷星。滿,盈滿,脹滿,又指小滿節。言地氣充盈上與驷星相應,且能治腹部四面膨脹滿腫諸病也。

15. 中注:中,指中衣(即内衣),五中。注,灌注,又附着之意。指穴在中衣所附着之處,與水谷之氣由此分注于五髒也。着内衣與系中帶,使之附着而不脫落,均正當穴處,故名。

16. 肓俞:肓,此處指腹部之肓膜。俞,同腧,同輸,又通樞。指穴為腸外脂膜之氣所注輸處。可與胞肓、肓門、氣海及氣海俞等穴互參。

17. 商曲:商,商,五音,屬金,屬肺;又是從外知内、下降與度量的意思。曲,深隐盤屈之象。指肺商之氣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與食物由此下降進入腸曲,以及胃腸盤曲之象,均可由此度量而得知也。

18. 石關:石,通食,又堅硬之意。關,關隘,要地。指穴處為飲食在胃之關隘,亦為治療石水病之要地也。穴遷胃而經屬腎,調之于此,則關門利而石水可消矣。

19. 陰都:陰,指水谷之氣與陰經。都,都會,儲積,又是池的意思。指穴處為地氣之所聚亦為陰經之所會也。

20. 腹通谷:通谷,參足通谷條。指其既為水谷之所通,又能消脹化食也。

21. 幽門:幽,幽深,隐蔽;又指地氣。門,出入通達之處。指穴處猶如胃氣之門戶及足少陰經氣深藏與出入之處也。

22. 步廊:步,行步,循行與度量之意。廊,堂外的通道。謂胸中行兩旁各穴可由此循序度量而得。穴當中庭外方,其上方各穴皆以均等距離順次排列,猶如堂外之廊也。

23. 神封:神,神,指心神及人身之陽氣。封,是疆界與富有之意。指穴下為心神之所居與心陽藏之處。心為主神的君主之官,胸中為心陽之房間。穴與心鄰,自應為心神之封地和為心陽最為豐富與藏聚之處矣。

24. 靈墟:靈,指神靈,心靈,性靈。墟,丘墟。靈,星名。靈墟,地名。指其為心靈所居之處。穴當胸部肌肉高起處之孔隙中,則“虛”與“墟”之義兼備之矣。與青靈可以互參,亦與神封、神藏義近。

25. 神藏:神,心神。藏,藏聚。指其為心神藏聚之處。與神封、靈墟可以互參。

26. 彧中:彧,同郁,暢順貌。中,指胸中,又指情志,參中渚條。謂其功能寬胸理氣,使胸懷舒暢也。

26. 俞府:俞,俞穴,轉輸。府,首府,府第。指其為諸俞之首府與經氣由此入喉也。肺朝百脈,穴居肺之上方。全身以俞命名的各穴皆在其下,猶如諸俞之首府。髒氣各有俞,而諸俞亦有首府也。又喉為重樓之府。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腎氣由此輸入重樓之府矣。

9手厥陰心包絡經(9個)

1. 天池:天,指人之上半身。池,水之停聚處。天池,大海名,山名,星名。此為乳房儲積乳汁之象。

2. 天泉:天,指人之上半身。泉,水泉。天泉,星名;又古地名。指經氣自上而下,如泉水之來自天上也。

3. 曲澤:曲,彎曲。澤,沼澤,又宮名。指穴在肘部淺凹之處也,可與尺澤互參。

4. 郄門:郄,孔穴的通稱,又指郄穴。門,出入通達之處。為手厥陰經之郄穴,又如本經各穴之門戶。可與陰郄互參。

5. 間使:間,間隙,孔竅。又相間即相伴之意。使,臣使,使役。穴在兩筋之間,為臣使用命及君臣相間行事之處。心包為臣使之官。間使為心包五腧中之經穴,正臣使用命在前臂兩筋間之間隙。

6. 内關:内,指胸膈之内及前臂之内側。關,關格,關要。内關,病名。穴居前臂内側之沖要,可以通胸膈關塞諸病也。與外關相對。居于太、少二陰之内,且為聯絡手厥陰與少陽關要之處也。

7. 大陵:大,高大。陵,丘陵。穴在掌後高骨形如丘陵之下方也。

8. 勞宮:勞,指勞苦,勞作。宮,王者之所居。能治妨礙手部勞作諸病,且穴在手掌中央為手部貴重之處。手司勞作,穴在掌心,因其所在與功用而得名。

9. 中沖:中,中指。沖,要沖。言穴居中指尖端沖要之地,可與少沖、關沖互參。

10手少陽三焦經(23個)

1. 關沖:關,通彎。沖,要沖。言穴居彎曲指端沖要之地也。手之第四指稱無名指,不能單獨伸直,故一名環指。與中沖、少沖其義相同。

2. 液門:液,指水液,腋部。門,出入通達之處。謂穴能主液所生病與腋部諸病也。三焦為決渎之官。此為手少陽經之荥穴,功能除煩熱,存津液,通調水道,故為治療液所生病之門戶。少陽之脈循臑上肩。穴對臂臑病有效,而腋部病症亦與有關。

3. 中渚:中,指人身元氣之根本,又指心神情志。渚,水中之小洲。言心神情志之氣在此結集如洲渚也。既為元氣之所聚,亦為治與情志有關的病症所當取。後世針灸歌賦均多“脊間心後針中渚”之說,而情志病正與心神有關也。

4. 陽池:陽,指手背及手少陽。池,水之停聚處。為手少陽脈氣所過之原穴,猶如水之停積于池也。

5. 外關:外,指前臂外側。關,關隘,關要。指穴居前臂外側之要沖,又與内關相對,為手少陽厥陰互相聯絡關要之處。

6. 支溝:支,支援;又同肢,指上肢。溝,狹長之低窪處。穴在上肢尺桡兩骨間之溝中,又須支臂取之。支肘屈臂,手掌向内,則尺桡兩骨之溝自見,穴在溝端,故名。

7. 會宗:會,聚會,會合。宗,宗主,宗派。指穴為前臂各派陽脈會合之宗主。穴位斜出本經之外,聯系三陽,绾羅諸脈,會宗之名其義可通。

8. 三陽絡:三陽,指手太陽、陽明、少陽三經。絡,聯絡,維系。與手三陽經皆有聯系之意。穴位依傍會宗,在陽明、太陽之間,故一名大交脈,與三陰交可以互觀。

9. 四渎:四,數名。渎,水之大川。四渎,星座名。古稱江淮河濟為四渎。指穴如四肢經氣運作之川渎也。三焦乃決渎之官,為水道之所出,手足少陽上下同氣,故上肢有四渎,下肢有中渎。

10. 天井:天,指上肢。井,深凹有水之處。天井,水名,星名,又地形名。言經氣如井水之清淨,而穴位亦有井之形象也。清陽實四肢、三焦主一身之陽,而上肢之經氣亦如井水之清淨也。手經各合穴隻有此穴在肘關節之上際,邊高中凹,有天井之象。

11. 清冷淵:清冷,清澈涼爽之意。淵,深水,深潭。清冷,又為水名。言穴能清熱瀉火,有如入清冷之深淵也。人之風骨清秀亦名清冷。

12. 消泺:消,消除,消渴。泺,水名。言穴用如清涼之水,能清熱解渴也。陽熱熾盛,取之消泺,則将如入清涼之水而消渴得以消除矣。與清冷淵可以互觀。

13. 臑會:臑,肩下方之肌肉。會,聚會,會合。穴與臂臑及臑俞相近,又為手少陽、陽維交會之處。

14. 肩髎:肩部。髎,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泛指為肩部之凹陷處。

15. 天髎:天,指人體的上部。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穴當肩背之間,以其位置較高而言。

16. 天牖:天,指人體的上部。牖,牆上通風采光的洞口。言穴能開通耳目壅塞之氣,如人身上部之窗牖也,與天窗同義。

17. 翳風:翳,掩蔽。風,風邪。穴當衣領上緣,正為屏蔽風邪之處。

18. 瘈脈:瘛,瘛疭。脈,指筋脈及耳後的青脈。是治療筋脈瘛疭的耳後青脈。穴在耳後青筋處,對小兒筋脈瘛疭病有顯效,因其用而得名。

19. 顱息:顱,顱腦,頭顱。息,安息,休息,又是塞滿之意。謂穴能醒腦安神,治頭目昏沉如塞諸病也。能治驚恐失神、驚痫瘛疭諸病,謂顱腦可以得而安息;而頭目昏沉如塞者,亦可用以消除也。

20. 角孫:角,指頭角,角星,又指東方陽春升發之氣。孫,幼小、微弱之意。謂穴當頭角未成之處,且有角星之象,又如春氣在頭、初生而未盛也。頭骨外出者為角。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角孫者少陽生發之氣初生而未盛之象也。且與其能治筋脈抽搐、少陽風火上幹諸病有關。

21. 耳門:耳,耳部。門,出入通達之處。穴居外耳道口,功能聰耳助聽,有如聲音入耳之門戶。

22. 和髎:和,是聲音調和之意;小笙也叫和,古之軍門也叫和。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指其能調治耳病增強聽力,且穴居鬓角,有如軍門之左右和也。穴與耳鄰,可用以治耳病而助聽,故名。

23. 絲竹空:絲竹,細小之竹。空,空竅,孔穴。謂眉形有如細小之竹葉,穴當眉梢之空隙中,故名。又“絲竹”為樂器之統稱,與此有别。

11足少陽膽經(44個)

1. 瞳子髎:瞳子,指瞳孔。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穴近眼球,橫直瞳孔,有明目之功,有如瞳子之孔竅也。

2. 聽會:聽,指聽覺,聽力。會,都會,聚會。穴在耳前,主治耳病,為耳部脈氣之聚會,亦如管理聽覺之都會處也。

3. 上關:上,下之對。關,機關,關節。穴在耳前下颌關節之顴弓之上方,與下關相對。

4. 颔厭:颔,腮颔。厭,是極與止的意思,又與餍通。指穴在颔部的邊緣與咽食牽動所止之處。人在吞咽食物時,穴正當筋脈收引牽動所止之處,亦與颔厭之義有關。

5. 懸顱:懸,懸挂。顱,頭顱。指其可治頭目眩暈如懸諸病也。

6. 懸釐:懸,懸挂。釐與氂通,是長毛與強屈之毛。象穴在強屈之鬓發長毛處。

7. 曲鬓:曲,彎曲。鬓,鬓角。指穴當 角之彎曲處。

8. 率谷:率,率領,表帥之意。谷,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谷。全身以“谷”命名的各穴均在肢體,僅有率谷高居頭上,有如諸谷穴之表帥。

9. 天沖:天,指頭部。沖,沖要。天沖,星座名。借喻為高居頭部沖要之地。

10. 浮白:浮,浮遊,漂浮,浮越。白,指金氣,收斂之意。謂穴能收斂少陽浮越之神氣也。

11. 頭竅陰:頭,相對于足而言。竅,孔竅。陰,指五髒之陰。以穴能治五髒陰竅之病也。對頭部耳目口舌鼻諸竅之病,本穴均有調攝之功。

12. 完骨:完骨,古代解剖名。即今之颞骨乳突。穴當其處,骨穴同名。

13. 本神:本,根本,本原。神,指心神及人身之陽氣。意為穴處為人身元神之根本。

14. 陽白:陽,指陽光與頭的陽部。白,白色,明白。謂穴能使病目見陽光而明白,及治肺風之眉上生白也。與四白穴上下相直,功用仿佛,可以互觀。用治風寒外感、頭痛淚出有效。陽白之名,亦可由此而來。

15. 頭臨泣:頭,相對于足而言。臨,是監督與治理之意。淚出不止為泣。為頭部明目止淚之穴。能主目眩、目翳、目淚、目痛、反視諸病,因其功用而得名。

16. 目窗:目,眼目。窗,屋上通風采光的洞口。穴居眼之直上,有明目之功,有如通向眼目之窗戶。

17. 正營:正,正當、正如之意。營,同榮,指春氣。又東西為營。正營,為驚恐狀。穴在頭頂正中橫線上,象少陽升發榮茂之氣,功能安神定驚也。

18. 承靈:承,承受,奉承,承擔。靈,神靈。腦為神靈之室,頭頂骨古稱天靈蓋。穴在其下旁,乃承受腦神之處也。

19. 腦空:腦,顱腦。空,空虛,孔竅。指穴在後腦枕骨下方之空虛也。

20. 風池:風,指氣,又指風邪。池,水之停聚處。為風邪易于流連和為治風之所當取處。

21. 肩井:肩,項下的部位。井,深凹有水之處。穴在肩部正中凹陷如井之處,故名。

22. 淵腋:淵,深水,深潭。腋,臂脅之間。指穴在腋下之隐伏深藏處,為腋部之淵薮。

23. 辄筋:辄,車之兩。筋,筋肉。指穴在肋間狀如兩之筋肉處。

24. 日月:日月本為太陽與月亮。此指雙目及膽之髒象而言。又,山名,旗名。象雙目之光明及膽氣之威儀也。雙目為肝膽之所主,而膽募乃名日月也。

25. 京門:京,與丘同義,高大之土阜;又憂也。門,出入通達之處。穴位所在猶如胸廓大丘之門,可用以止恐定驚。

26. 帶脈:帶,指衣帶,帶下病。脈,經脈。帶脈,脈名。穴當帶脈之所過,與衣帶所系之處,又可治帶下病,故名。

27. 五樞:五為中數,指人身之中。樞,樞機,樞紐。穴位所在猶如人身中部之樞紐。

28. 維道:維,維系。道,道路。意指穴處為維系與連接配接下肢之通道。

29. 居髎:居,是居住、占據與坐的意思。髎,指髋骨,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言穴居髋骨處,又為坐時之大空隙也。穴附于髋,言髋骨為穴位之所居據;且人在坐位時此處之空隙也更為明顯。

30. 環跳:環,彎曲。跳,躍起,必須彎身環腿方可便于跳躍。指取穴時之體位及其能治環而難跳之腿病而言。環腿難伸,不能跳躍,為腿病的必然之象。此為治腿病之要穴。且在取此穴時必須側卧、屈上腿、伸下腿,穴處即出現凹陷,也與環跳之象相符。

31. 風市:風,參諸風穴條。市,集市,貨物集散之處。指穴處易為風邪所集聚,亦為驅散風邪之地也。此處為風邪所常入,亦為治風之常穴。

32. 中渎:中,指中間。渎,水之大川。指穴在股外側足太陽、陽明兩經之中,形如大川的大溝中。手足少陽上下同氣,下肢之中渎與上肢之四渎也有互相應稱之意。

33. 膝陽關:陽,指人體的外側。關,機關,關節。言穴當膝關節外側的關要之處。稱“膝”者,是差別于腰陽關而言。

34. 陽陵泉:陽陵,指人體外側局部之隆起處。泉,水從窟穴而出。穴在膝關節外側隆起處腓骨小頭之下方,與陰陵泉對應。

35. 陽交:陽,指陽經與陽氣。交,指交會與交接。為諸陽脈之交會,又與少陽升發之氣相應也。陽交為陽維之郄,又與足太陽、陽明相鄰。《甲乙經》謂其“斜屬三陽分肉間”,為四條陽經之依傍交會。

36. 外丘:外,指外側,又為遺棄之意。丘,丘陵。以穴居本經陽交穴之外側肌肉豐滿如丘處而言。穴在本經直行路徑之外、陽交的外方,如被遺棄,故名。

37. 光明:光,光照。明,明亮。光明、光亮明白與天氣清淨之意。穴用能使頭腦清徹,目見光明也。故光明亦即指雙目而言。功能調少陽之氣,清利頭目,對目病尤有效。故光明即指雙目。雙目為肝膽所主,而光明乃足少陽厥陰之絡穴也。

38. 陽輔:陽,指小腿的外側。輔,輔助,輔骨。言穴居小腿輔骨之前外方也。小腿骨古稱輔骨,内側稱内輔,外側稱外輔。外輔骨又單指今之腓骨。穴在小腿外側、腓骨前方,故名。

39. 懸鐘:懸,懸挂,懸系;又鐘錘與箍架均名懸。鐘是樂器,又為鐘鈴。穴效如懸挂之鐘,又當系帶腳鈴之處也。懸,通縣,縣者系也。鐘錘名縣,鐘架亦名縣。人老則耳不聰,目不明,故稱“鐘漏俱歇”。即耳不能聽鐘聲,目不能視漏刻。足少陽之脈入耳中,出耳前,穴對耳鳴有顯效。鐘必有縣和懸而能鳴,又象小腿如鐘之懸系和多動少靜也。亦與兒童懸挂腳鈴之處相當,故名。

40. 丘墟:丘,丘陵。墟,同虛,丘墟;山下之基亦名虛。指穴在高大如丘外踝基底方之空軟處。

41. 足臨泣:臨,是監督與治理之意。淚出不止為泣。為足部明目止淚之穴。與頭臨泣的功用有其相近之處,故上下同名。

42. 地五會:地,指地氣,足部。五,同伍,指五趾與地面風寒暑濕互相為伍之諸氣。會,聚會與會合。意為地氣會于足,而五趾亦易為地之諸氣所中也。

43. 俠溪:俠,通挾,通夾。溪,是山窪流水之溝;又筋膜之連接配接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小會”。言穴在小四趾夾縫中也。

44. 足竅陰:竅,孔竅。陰,指五髒之陰。為足部對陰竅諸病有關之穴。本穴對咳、喉痹、舌強、口幹、耳聾等病有效,與頭竅陰的功用有其相近之處。足之竅陰與頭之竅陰,更可上下相應矣。對前後陰之陰竅病,當也與有作用。

12足厥陰肝經(14個)

1. 大敦:大,豐富之意。敦,敦厚,土丘。指穴在形如豐厚的土丘處,能平土氣之敦阜。

2. 行間:行,行走。間,間隙,孔竅。人之步趨謂之行,穴當跖趾關節之間隙中。

3. 太沖:太,至也,極也,高大與尊貴之意。沖,沖要,又通沖,沖和與沖虛之意。太沖,脈名。地居沖要,脈氣盛大,且有甯靜聰明之象。象陰血之充盈盛大。象穴居足部之沖要。穴在足背,與沖陽緊鄰。沖陽因太沖而得名,太沖亦較沖陽為尊貴。

4. 中封:中,指精神,指人身元氣之根本,又指心神情志。封,指藏聚,是疆界與富有之意。意其為精神之藏聚,與情志活動有關。中封者乃肝經之氣所聚之處,神與魂之封地也。

5. 蠡溝:蠡,瓢也,又貝殼名。溝,狹長之低窪處。謂穴在形如瓢緣處之溝中也。小腿後方肌肉豐滿,其形如瓢,穴在其下際溝中,固形似而得名。

6. 中都:中,指精神,指人身元氣之根本,又指心神情志,又指中間。都,都會,儲積,又是池的意思,又為統帥之意。中都,古官府名,地名。意為穴當小腿之中,為肝經脈氣之都會與統帥肝經脈氣之郄穴。

7. 膝關:膝,膝部。關,機關,關節。泛指為膝部之機關。

8. 曲泉:曲,彎曲。泉,水從窟穴而出。穴居膝關節屈曲之凹陷處,言經氣深邃如泉也。

9. 陰包:陰,指足三陰經及下腹部。包,包羅,聯系;又通胞。與足三陰經及下腹諸部俱有包羅聯系之意。對前陰、下腹以及婦女胞官諸病,均有包羅在内的治療作用。

10. 足五裡:足,指下肢。五裡,指五髒之裡。意為此乃下肢與五髒在裡諸病有關的孔穴。與手五裡及手足三裡互相應對。

11. 陰廉:陰,指前陰部。廉,以在胻骨外側,故名為廉。穴目前陰部恥骨下方的邊緣有棱處。

12. 急脈:急,指拘急,急促。脈,指筋脈,動脈。穴在腹股溝動脈搏動應手處,能舒前陰及下腹筋脈拘急諸病。

13. 章門:章,文采貌;山丘上平者亦曰章;又是障的意思。門,為守護與禁要之處。指季肋形如平頂之丘,穴在其下方,為章身之衣與屏障内髒的門戶。

14. 期門:期,指期待,周期。門,出入通達之處。期門,漢代負責守衛的武官名。用以作為肝為将軍之官的比譬,也指為氣血運動周期的出入門戶。經氣的運作古說是三百六十五穴,至此已滿一周矣。

13督脈(28個)

1. 長強:長,長大,旺盛。強,強壯,充實。喻經氣與脊柱為人身強大的梁柱與腎氣強健的象征。腎為作強之官,腎強則陽勢壯。長強之名,也可與其能治遺精早洩及陽萎等症有關。

2. 腰俞:腰,指腰部;又同要。俞,見諸俞條。穴居腰部沖要之地,為腰部經氣注輸之處也。

3. 腰陽關:腰,指腰部;又同要。陽,指下焦之陽氣。關,機關,關藏。穴當腰部之要沖,為下焦關藏元氣之窟宅與腰部運動之機關。

4. 命門:命,指生命,重要之意。門,出入通達之處。指其為生氣出入通達與維系生命之處。穴在兩側腎俞之中,以内外相應而得名。

5. 懸樞:懸,通旋,旋轉,懸起。樞,樞紐,樞要。以穴當人身旋轉樞要之處而得名。

6. 脊中:脊,脊柱,指全部椎體。中,中間,中部。古人以脊柱為二十一節,此正當其中。

7. 中樞:中,中間,中部。樞,樞紐,樞要。指穴當脊椎中部樞要之處。

8. 筋縮:筋,筋脈。縮,攣縮。能治筋脈攣縮與筋脈馳緩諸病,為肝俞之輔助穴。肝主筋。筋縮兩旁為肝俞。用治脊強、目上戴等筋脈抽搐諸病,自為其分内事,而對筋脈馳緩不收者,亦有縮筋之效也。

9. 至陽:至,是最與極的意思。陽,指心陽與背為陽。為陽氣至盛與全身仰賴之處。穴當心後與背脊之中。

10. 靈台:靈,指神靈,心靈,性靈。台,高台與号令之處。靈台,台名,星名。此處指心。喻為心神居住與行使職能之處。

11. 神道:神,指心神及人身之陽氣。道,指大道。意其為胸中之神氣;又指道路。象其地位高顯,如日如心也。神道者,胸中之神氣乃日與心之義也。至謂其平齊心俞,下接靈台,為心神出入之道路,則其次焉。

12. 身柱:身,指全身。柱,梁柱。穴處為全身支柱之意。穴位上接巅頂,下通背腰,平齊兩肩,居沖要之地,而又梁柱之用也。

13. 陶道:陶,陶丘,陶然。道,道路。指椎體依次高起狀如陶丘,且有舒暢情志的陶然之用。椎體高出于肉,有“陶”之象,依次而下,即為陶之道路矣。

14. 大椎:大,巨大。椎,脊椎。第七頸椎為椎體中之最大者,穴在其下,故名。

15. 啞門:啞,喑啞。門,意為要地。穴當治啞之處,亦為緻啞之門。

16. 風府:風,指氣,又指風邪。府,指府庫。指其為風邪最易儲積與治風所宜取之處。後腦與頸項最容易受風邪之侵犯,而其間之諸風穴(風府、風池、風門、翳風、秉風等)也為治療風邪所必須。

17. 腦戶:腦,顱腦。戶,可以通過之處。督脈上行至風府,入屬于腦,此處猶如入腦之門戶。

18. 強間:強,強硬不和也。間,間隙,孔竅,又指中間。穴當頂骨與枕骨結合之中間,能治頭痛項強諸病。

19. 後頂:後,前之對。頂,頭頂。即頭頂最高處之稍後方。

20. 百會:百,百脈,百骸。會,朝會。居一身之最高,百脈百骸皆仰望朝會,如天之北辰北極也。

21. 前頂:前,後之對。頂,頭頂。即頭頂最高處之稍前方。

22. 囟會:囟,囟門。會,聚會。指為經氣在囟部聚會之處。額骨上方與頂骨連合處,古稱為囟或囟門。

23. 上星:上,指頭部。星,指精氣。穴在前頭部正中,正為陽精所聚之處。穴居頭上,精英四照,故又名神堂、明堂。

24. 神庭:神,指腦之元神。庭,宮庭,庭堂。意為此乃腦神所居之高貴處也。

25. 素髎:素,白色與高潔之意。髎,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指鼻尖地位尊貴,且在養生靜坐時此處能出現白影之謂。穴居準頭,地小而位高,有素王之義。

26. 水溝:水,指水液,涕水。溝,狹長之低窪處。穴在鼻柱下,人中溝中央,近鼻孔處,為鼻水所流注,且能治水病,故名。

27. 兌端:兌,同銳;又洞穴也,卦也。端,頂端。穴在上唇頂端,口腔這一大洞口之上方,故名。

28. 龂交:龂,亦作龈,齒根之肉。交,交合,交接。穴在齒龈與上唇内方之接合處,且為任督二脈之交會,故名。

14任脈(24個)

1. 會陰:會,聚會,會合。陰,指陰氣,陰部,下部。穴當下腹最低處前後陰之間,為陰氣之所聚會,又為任督沖三脈之會合,故名。

2. 曲骨:曲骨,古解剖名。穴在曲骨上緣,骨穴同名。恥骨上緣其形彎曲,故古稱為曲骨或屈骨。穴正當曲骨上緣之中央,即名為曲骨,一名為屈骨。

3. 中極:中,指人身上下之中,根本與内部。極,指方位;又最也,與急通,也與其能治下腹内急不通諸病有關。言穴居人身之中,為元氣之根本與最為重要之處,且能治内急不通諸病。

4. 關元:關,指關藏,關閉,機關。元,指元氣。意為下焦元陰元陽關藏出入之所。

5. 石門:石,指堅硬與不能生長谷物之處。門,出入通達之處。石門,地名,山名。謂其能絕生育與可治腹部堅硬如石之病。此正為治療石瘕之門戶也。

6. 氣海:氣,指人身的元氣與各種氣病。海,是廣大深遠之意。穴處為人身生氣之海,且能主一身之氣疾。是以人身之生氣是出于臍下,充塞周身。上下相應,氣有泉源,自然川流不息矣。

7. 陰交:陰,指陰陽與陰經。交,指交會與交接。為人身上下之氣交接之處,又為足少陰與任、沖三脈之交會。人身上下平臍分之,穴居臍下一寸,至此陰陽之氣已相交接矣。足少陰與任沖之脈也在此互相交會。陰交可能是從“交陰”轉變而來。

8. 神阙:神,指人之元神與臍神。阙,宮阙,門觀;又同缺。意為元神出入之處與所居之宮阙。臍神亦指人身之元神。臍為腹之缺,故神阙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

9. 水分:水,指水液,水氣。分,指分别,分利。功能厘清濁,通水道,而主液所生病,故名。穴下為小腸之所處。清濁不分,溏瀉洩利者,收效甚捷。

10. 下脘:下,相對于上、中而言。脘,胃也。穴當胃之下方也。

11. 建裡:建,建立,建樹,強健。又順流而下亦謂之建。言其可以建立中焦之裡氣,水谷亦由此入腹裡也。穴當水谷流入于胃裡所由之處,而中焦之裡氣亦得以建立,髒腑因之而強健,有如建中湯矣。

12. 中脘:指穴當胃體的中部,相對于上脘及下脘而言。

13. 上脘:指穴當胃體的上部。相對于下脘及中脘而言。

14. 巨阙:巨,巨大。阙,宮阙,門觀;又同缺。巨阙,劍名。胸骨其形似劍,穴當其端;又為上腹之巨大凹陷處。

15.鸠尾:指穴當形如鸠鳥尾部之處,且如鸠鳥之能治噎膈反胃也。胸骨柄如鳥頭,體如鳥身,兩側肋骨如鳥翼。穴當胸骨劍突(蔽骨)形如鳥尾之處,内通胃脘,且因鸠能治噎取名鸠尾,象形而又志用。

16. 中庭:中,中間。庭,宮庭,庭堂。言穴居玉堂之下,胸腹之間,猶如堂中之庭也。天子布政之宮為明堂,明堂之中為中庭。

17. 膻中:膻,同袒。中,指胸中。膻中,心包絡名。袒胸露乳,此處又正當其中。穴為心包之募,内外相應也。位于兩乳之中,必須袒胸而取,此膻中之又一義也。

18. 玉堂:玉,金玉、貴重之意。堂,是高大明敞的房間。玉堂為宮殿之美稱,又泛指富貴之家,借喻其地位之高貴。玉堂,漢代殿名。未央宮、建章宮内皆有玉堂。指宮殿之華麗。其上方為紫宮,下通中庭,乃宮殿中之庭堂也。

19. 紫宮:紫,尊貴的顔色。宮,王者之所居。紫宮,帝王的房間。指穴下為心君常居之處。與靈台前後相對,更見其地位之高貴。為心主之宮城。

20. 華蓋:華,同花,華麗。蓋,覆寫,傘蓋。華蓋,星名,又是帝王出入的寶傘。肺亦名華蓋,象其覆于心上也。以形象和位置而得名

21. 璇玑:璇,同旋。玑,同機。璇玑,星名,又是古代觀察天文的儀器。指其為旋轉為樞機,象喉骨之轉動。璇玑乃北鬥星中天璇天機之合稱,适當喉骨轉動之下方也。

22. 天突:天,指天氣及人身之上部。突,指竈突(即煙囪)。天氣通于肺,穴處猶如肺氣出入之竈突也。喉頭既為清氣所入,更為濁氣之所出。天突之名至為允當。

23. 廉泉:廉,見上下廉條。泉,見各泉穴條。廉泉,水名。穴當喉結上緣有棱之處,有如吐液之泉源。為唾液所聚之處。

24. 承漿:承,承受,奉承,承擔。漿,口中之漿水。指其可以承受口中之漿水而言。穴之内方常為唾液之所聚,故本穴又名天池、懸漿。

本頭條号有很多内容隻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謝謝]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