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東北二人轉來形容陳誠和何應欽的關系,恐怕是再合适不過了。
所謂二人轉,其實指的就是何應欽和陳誠這互相制約的二十多年。
陳誠落了下風,何應欽便趁機出來謀朝篡位。
何應欽不受待見,陳誠便小人得志,還趁機殺了何應欽的親信劉天铎,縱使何應欽暴跳如雷,但畢竟是親信先犯的錯,也隻能眼睜睜地看着陳誠作妖,打落牙齒和血吞。

陳誠、何應欽
兩虎相争,必有一傷,那麼陳誠、何應欽最後到底誰勝誰負呢?
陳誠逐漸上位
其實說起來,原本兩人是沒有任何瓜葛的。
畢竟在北伐的時候,何應欽已經是大名鼎鼎的東路軍總指揮,而陳誠隻不過是個還沒冒頭的師長。
而這一切沖突的起源,還得說說我們好事不幹,壞事一筐的蔣校長。
陳誠官職雖不大,但是勝在有二:
第一、極其會拍蔣介石馬屁
第二、和蔣介石乃江浙同鄉
恰恰蔣介石又是個愛聽吹捧,用人唯親的人,陳誠的升職速度簡直就像坐上了火箭。
但是欲速則不達,陳誠升遷之快引來了劉峙和顧祝同等國民黨将領的不滿,何應欽也借此發揮,反對蔣介石提拔陳誠為十一師師長,還美其名曰 稱這樣會造成其他國軍将領的不滿。
何應欽
陳誠當然明白,這根本就是何應欽借刀殺人罷了,于是陳誠一賭氣,撂挑子不幹了。
蔣介石也兩邊作法,又得耐着性子哄陳誠,還不能讓何應欽等人覺得偏私,于是蔣介石想到了一個非常聰明的妙招。
先讓曹萬順擔任十一師的師長,陳誠做他的副手,這樣何應欽也不好再說什麼,然後等到瓜熟蒂落,再把曹萬順弄下去,陳誠就上來了,這樣兩人就都沒話說了。
果不其然,半年後,曹萬順被調走,陳誠順利地擔任上了十一師的師長。
問題是何應欽又不傻,蔣介石陳誠兩個人搞鬼他早就一清二楚,于是一直借機準備整一整陳誠。
後來陳誠靠着拍馬屁和不斷參戰,終于在國民黨高層中站穩了腳跟,也升到了十八軍軍長一職,而後來陳誠的派系被稱之為土木系也與其擔任過的職位有關。
陳誠
“十一師的十一為土,十八軍的十八為木”
這便是陳誠土木系名字的由來。
陳誠抓住何應欽把柄
陳誠崛起後一直沒有忘記何應欽當年是如何勸谏老蔣不讓其上位擔職的,于是一直尋機要報複一下何應欽。
先是在1927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的時候。
當時的蔣介石與武漢政府鬧了沖突,這事兒其實也得怪蔣介石自己,當時一心就想吞并武漢的國民黨政府,但是武漢政府的汪精衛也不是吃素的人,蔣介石隻不過是個當年陳其美的小弟而已,仗着國民黨的身份居然這會兒耍橫。
蔣介石
于是武漢政府決定把蔣介石開除出國民黨。
而桂系見此情景也趁機逼宮,不論蔣介石如何言語,李宗仁和白崇禧是鐵了心的就要讓蔣介石下台。
蔣介石無奈,隻得求助身邊的何應欽,盼望着能開口拉他一把。
但是何應欽這會兒啞火了,一言不發,其實蔣介石哪裡想得到,這次桂系的逼宮,就是何應欽策劃的,還開口,不趁機踩一腳也得感謝他了。
于是在衆人的逼迫下,蔣介石無奈下野。
何應欽倒是高興,屁颠屁颠的四處開始籌劃,可是蔣介石這麼多年的根基深厚,何應欽此刻無異于蜉蝣撼大樹,還沒等何應欽再做什麼動作,蔣介石就複職了。
陳誠也逮住這次何應欽的落井下石,拼命地向蔣介石進獻讒言,蔣介石自然相信陳誠,于是開始着手收拾何應欽。
但這會的何應欽卻鼻涕一把眼淚一把地聲稱自己絕不再犯,蔣介石不信,讓何應欽拿個投名狀上來,于是何應欽便替蔣介石戴上了喪權辱國的屎盆子,簽訂了著名的《何梅協定》。
陳誠見此狀也不好再說什麼。
但是這何應欽不死心,還想着整蔣介石一把,也是以給了陳誠第一次抓住把柄的機會。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等人啟動“兵谏”扣押了蔣介石,也就是著名的西安事變。
何應欽一見蔣介石被扣押,立馬動了要上位的歪心思。
假借武力讨伐救蔣之名,要親自出任讨伐軍總司令,對張學良之地狂轟亂炸,其實是想趁機順便炸死蔣介石,自己也就名正言順地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張學良
但是何應欽萬萬沒想到,張學良居然釋放了蔣介石,當蔣介石完好無損地站在何應欽面前的時候,何應欽徹底吓傻了。
陳誠這時候又出來了,添油加醋地對蔣介石告了何應欽的許多狀。
蔣介石也氣得要死,再一沒再二,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于是把何應欽調離軍隊,隻有虛名無實權,再形不成大的隐患。
陳誠此刻可是春風得意,不僅報了多少年何應欽壓制他的仇,而且同時陳誠的軍隊也發展成了數十萬的精良部隊,一舉成為了蔣介石嫡系部隊中的翹楚。
何應欽是以兩事徹底落了下風,再沒和陳誠抗衡的力氣了。
何應欽抓住陳誠把柄
風水輪流轉,這次輪到陳誠栽跟頭了。
在何應欽被剝奪實力後,陳誠成為了蔣介石最相信的人,而且陳誠緻力于發展自己的土木系部隊實力,經常插手其他部隊的事務,還哄着蔣介石給了他人事調動的權利,是以後來很多部隊,都會賣給陳誠三分薄面。
陳誠的勢力也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可謂是呼風喚雨,好不自在!
但是陳誠畢竟是個才能不大的繡花枕頭,在政治中還算遊刃有餘,但是一到了戰場上,陳誠草包的能力就直接一覽無遺了。
粟裕
1946年,陳誠在蔣介石的支援下擔任起了參謀總長一職,負責指揮軍隊打仗,可是陳誠面對解放軍神出鬼沒的指揮藝術,卻沒有一點應對的方法,直接讓國民黨軍隊屢屢碰壁。
先是在蘇中戰役中,被粟裕超高的指揮藝術耍得團團轉,七戰七捷也讓陳誠無能的名聲不胫而走。
後來又是萊蕪戰役,本來國民黨的部署并不是很差,南北齊進,歐震兵團和李仙洲兵團也不是繡花枕頭,原本可以不用敗得那麼慘。
結果因為陳誠中了陳粟兩位首長的計謀,誤以為我軍已經毫無抵抗力,再加上歐震臨沂大捷地吹噓,陳誠判斷我軍兵力薄弱,結果,解放軍一個回馬槍便殺到了李仙洲背部,直接把李仙洲部全部抓捕。
這下好了,陳誠犯了衆怒,前線的一線将領杜聿明、湯恩伯等人紛紛上書抱怨陳誠無能瞎指揮,害得國軍近百萬部隊損失殆盡。
杜聿明
何應欽也借此重新上位,在國民黨召開的軍事總結會議上,狠狠地指責了陳誠的無能以及造成的損失。
陳誠落了面子,在軍中落得聲名狼藉,再無将領信任。
何應欽也總算是報了當年被陳誠進獻讒言的仇。
不過 兩人誰勝誰負還是無法定論,因為後來兵退台灣後,陳誠再次上位,把台灣治理得風生水起,反觀何應欽,卻被排擠到美國徹底沒了權利,不過後來,陳誠又因為美國的事情被蔣介石懷疑,何應欽反而一直安度晚年過得有聲有色。
聲明:本文為頭條号簡史檔案館原創文章,任何未經允許的轉載、抄襲、洗稿行為發現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