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出來就能夠吃好穿好,但是還有很多國家常年處于戰亂,平民們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随着自己的國家越來越衰落,就連一份能夠養活自己的工作都找不到,餓死以後卻還要成為野獸的食物,而這些在這個世界上也是真實存在的。他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卻成為無數百姓的救星,至今被人銘記!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隻有食物方能讓生命延續下去,而隻有生命能夠得以延續,其他的事情才有了完成的可能性。如今,随着生活水準的迅速提高,以及袁隆平老爺子發明的“雜交水稻”等的功勞,讓如今的人們不再為了飽腹而煩惱,甚至于我們中國的美食品種成千上萬,豐富程度難以置信,吃飽不再是人們的渴求,吃好才是人們日常的考慮。
我國自古以來就出現了很多的仁人志士,他們用自己的勤勞智慧給後代留下了寶貴财富,比如說明朝的甘薯之父陳振龍。陳振龍自幼好學,熟讀經書,未滿20就中了秀才,因後來鄉試不第選擇了棄儒從商。陳振龍頗有商業天賦,他跟随商隊去到呂宋島經商。
為了生計,他随着其他商人一起,去菲律賓跑商。路過田地,看到田裡都種着一種沒見過的特殊農作物。和當地百姓了解到這是一種叫朱薯的農作物,後稱蕃薯。他先是驚喜,把這種農作物帶回大明多好。轉而又意識到,西班牙政府不允許将蕃薯傳播出去。被發現就是死刑。他想起黎明百姓起早貪黑,隻是為了填飽肚子,養活一家。一旦雨水少一點,就開始在家裡擔驚受怕,生怕幾個月的披星戴月付諸于流水;想起大明年年因饑荒餓死的人不計其數,難民用盡各種方法,吃觀音土吃到最後因無法排便被活活撐死,甚至易子而食,依然無法維生。他決定要這麼做。冒着生命危險,為了百姓能夠更好的活。
在想了許久之後,他終于想出來了一個法子,他把甘薯的藤一點點的卷入繩子裡,僞裝成正常的模樣,最終騙過了西班牙人,成功地漂洋過海抵達了明朝的疆域。首先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福建,并且在家鄉實驗起來了甘薯的産量,結果令人欣喜不已。最終甘薯的種植也非常成功,産量也和預期的一樣,解決了當時饑荒問題,救了當時無數貧苦人們的性命。是以人們對陳振龍感激不已,為了建立了功德亭,以此來紀念他的勇敢行為,并且為人們做出的貢獻。同時因為甘薯來自于外國,是以又有名稱叫“番薯”,意為外來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