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勤勉執政,寬松敦厚,宋朝最勤政的皇帝-宋太宗趙光義

宋代皇帝從太宗時期開始很注意從曆史上汲取政治統治的經驗教訓。公元983年11月,太宗對大臣說:“朕翻閱前代的書籍,發現君臣之際大都情通則道合。是以,衆臣有事都不要隐瞞,言論也都可以采用。朕勵精求治,衆卿等作為朕的耳目,若是施政有缺失,應當悉心上言說明,朕絕對不以居尊自恃,使人不敢說話。”

勤勉執政,寬松敦厚,宋朝最勤政的皇帝-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

太宗是個執政勤謹的人,為了把宋王朝的統治基礎鞏固得更加牢靠,他親自選拔人才,通過召見當面問答,以觀察他們的才能,最終重用提拔優秀者。他近臣說:“朕每次看見布衣缙紳中有才志受推戴的,就會替他們的父母感到高興。”每天早上太宗都會到長春殿上朝,聽完百官的政務報告,就開始到崇政殿去批閱奏章處理政事。有時候一口氣忙到中午,飯都來不及吃。

大家今日猶可見到太宗當時所寫的碑刻、匾額,他的書法根基不淺,再通過名家指點,勤加練習,是以才會有較深的功力造詣,并不是僅憑自已的身份和地位而随處題字。知道太宗對書法感興趣,便有人薦舉在書法方面頗有家傳的趙州隆平主簿王著,太宗一聽非常開心,召為衛尉寺丞史館祗候,并令他詳定韻篇,後來又遷為著作郎,充翰林侍書。

皇帝大都有遊獵的愛好,而太宗的愛好是讀書寫字作詩等,并不喜遊獵,事實也的确如此。公元988年9月,他對身邊的侍臣說:“朕每念古人禽荒之戒,自今除有司順時行禮之外,更不于近甸遊獵。”下令将五坊中所飼養的鷹犬等動物全部放生,并下诏令天下不要再來進獻。有人還不相信,以為太宗隻是說說而已,自古以來,哪個皇帝不喜歡别人進貢的獵物。公元992年10月,大将折禦卿進貢一些花鷹,太宗立即讓人放生了。沒想到太宗不是說說,而是來真格的,可謂是言出必行,令人敬佩啊。太宗對宗教基本上是寬容的态度。在北宋開國後,為了争取得到南方各階層的大力支援,對佛教采取了适量的保護政策,這是因為佛教在吳越、南唐、後蜀等南方割據小國中十分地盛行。太宗覺得佛教“有裨政治”,故而特意提倡,在五台山、峨眉山、天台山等處大力修建寺廟,并且還在首都開封設立了譯經院釋譯佛經。從太祖開寶年間開始在益州雕印的大藏經,直到太宗時才完成,并印發了我國第一部佛經總集。宋朝建國時,各地僧徒還不到6萬人,到太宗時竟然增加了4倍多,達到24萬人。太宗本人是重道教而輕佛教的态度。

勤勉執政,寬松敦厚,宋朝最勤政的皇帝-宋太宗趙光義

寬松敦厚是太宗執政的方針。然而,為了更好地維護社會的安穩,太宗在刑獄方面也親自處理了一些案件。他下诏在禁中設立一個審刑院。各地上奏的案件,必須先由審刑院傳遞大理寺,待刑部斷複後,再交審刑院認真詳議後裁決。而審刑院并不歸宰相統領,直接由皇帝掌管。公元981年4月,太宗下诏:“諸州大案,長吏不親自處理,往往胥吏旁緣為奸拖延經年不能結案。自今長吏每五日處理一次案子,查證确實者即可決斷。”

為了避免全國有拖延不決的案子,于是便規定了辦案的3種時限:大案40天,中案30天,小案10天,不需追捕而容易處理的3天之内解決完。同時規定,囚犯如需訊問,必須要聚集官署一塊參與,不能直接委托胥吏拷掠。這一政策實施,确實讓不少人為之叫好。公元993年,東京城郊有一個農民跑到官府擊登聞鼓,為的僅僅是丢失了一隻豬。太宗聽說後,便命人賜給那農民錢一千,以此償還其豬錢。一旁的宰相對太宗這招有些不知所雲,宰相驚訝的眼神自然沒逃過太宗的火眼金睛,于是他對宰相說:“像這樣的小事如果也要費力氣去斷案,是不是太可笑了。但是推此心以臨天下,就可以使天下無冤民。”

太宗總結唐五代以來宦官專權的經驗,對宦官駕馭非常嚴格,不讓他們有幹政的機會。作為劍南兩川招安使的宦官王繼恩,領兵平定王小波李順的起義,中書省便建議讓王繼恩擔任宣徽使。沒想到太宗并沒有接受這個建議,說:“朕讀前代史書,宦官幹預政事,乃國之大忌,是以曆朝嚴禁宦官幹預政事。宣徽使就是參政的開端。隻能授以别的職銜。”宰相說王繼恩立有大功,非宣徽使不足以賞酬。太宗聽後,更加動怒,于是連同宰相也被譴責了一番,讓别議官名,最後創了個宣政使的名目,授職于王繼恩。

勤勉執政,寬松敦厚,宋朝最勤政的皇帝-宋太宗趙光義

太宗任用的幾位宰相都比較正直坦率。生性剛直的寇準,有一次對太宗奏事,太宗聽後不高興,站起身要走,寇準卻拉住皇帝的衣袖,讓他再坐下,直到事情議決以後才罷休。太宗不禁感歎地說:“不愧是真的宰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