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文▍讀《感舊記》,看朱元璋與滁州!

明洪武八年(1375)春末夏初,朱元璋到鳳陽督促中都城建造,途經滁州,登上大豐山頂,睹滁州之景,抒心中之情,于是寫出了氣勢雄渾、沉郁頓挫的《感舊記》,追憶往昔艱難歲月,寄托了對滁州山水人情的眷念,表達了樂歲康甯、長治久安的初志。

朱元璋親撰《感舊記》,彰顯了滁陽在當時大明王朝的曆史位置,并且将他自己一生中最尊敬的嶽父封為滁陽王,可見滁陽(現在的滁州)有多麼的重要。

《感舊記》見載于明刊本《高皇帝禦制文集》卷十六,讀之如獲至寶,我心中一直忐忑不安,更多的是激動,現與大家分享,期望能為琅琊山景觀的人文價值增添一些色彩。

人文▍讀《感舊記》,看朱元璋與滁州!

讀《感舊記》,看朱元璋與滁州

文/原動力

閑暇讀史,偶得朱元璋親撰之《感舊記》,這是他在滁州為琅琊山寫的遊記。文中記述了登基稱帝的朱元璋,時隔22年重遊舊戍之地滁州的所見所思。“登豐峰而臨下,觀四山以環滁,識歐陽之不謬”“醉翁亭下,釀泉備酒,掬飲者酣……”645年之後,雖斯人已去、景物異前,但河山仍在、舊事仍在。如今讀起,似乎仍能感受到朱元璋對滁州的一片深情。

洪武八年,48歲的明太祖朱元璋從南京前往家鄉鳳陽督工中都,道經滁州,“息驿時閑”,登頂大豐山,一覽滁城,見“四山環滁”,便覺歐陽修所言“環滁皆山也”之語并非訛謬。細細看着眼前諸景,朱元璋追憶往昔,是年26歲,意氣風發,南略定遠,攻拔滁州。滁州成為朱元璋自己獨立建立的首個根據地,也是他積累軍事力量,奠定開疆拓土、開辟大明王朝的根基。是以,朱元璋将滁州列為明朝的“開基之地”“興王之地”,滁州也被稱為明朝“開天首郡”。

朱元璋遙想當年,天下未定,兵戈未息,無暇以遊諸景。再經故地,已經天下一統,百姓安居,逢民福之時,才得此閑暇遊于舊戍之地。于是乎,朱元璋于醉翁亭下,釀泉備酒,睹民之樂天,感彼此之時勢,足當年之初志,撫今思昔,執筆留心,乘興寫下《感舊記》,特叙困興之事。此番來滁,朱元璋還專門遣官祭祀滁陽王廟,并撰祭文曰:“在昔群雄并起,民不堪命,王乃奮臂定遠,力拔濠城。朕方從戎,幾于被害。王能活我,緻有今日,天下已定,大業既成。再生之恩,沒世不忘。茲道經滁上,瑩祠斯在,故遣官緻祭。”

人文▍讀《感舊記》,看朱元璋與滁州!

萬曆刊《高皇帝禦制文集》目錄

元末,朝廷綱紀松弛,以緻天下陷入一片混沌之中。各地盜賊四起,視人民猶如待宰之羔羊。朱元璋見此亦無他法可苟活于世,既而奮起淮右,遂于1352年在濠州參加紅巾軍。其後,因濠州城内各派勢力鬥争不止,朱元璋決定南下開創新局,于是率兵于1354年攻占滁州。是年7月,滁州大旱,朱元璋為此憂心忡忡,此時忽得滁人言:“滁之西南,豐山陽谷柏子潭有龍祠,水旱禱之,總有應驗。祭禱時見有魚躍或鼋鼍浮出,皆下雨之兆也。”朱元璋即刻齋戒沐浴,前往祭禱,祭禱完畢,朱元璋伫立于淵西崖良久,未見任何迹象。于是朱元璋把箭搭在弓上說:天旱如此,吾為民緻禱,神食茲土,其可不恤民?吾今與神約定,三日内定要下雨,不然你龍神在此的祠廟怕是将不複存在。朱元璋說完,連射三箭而返。三日後,滁州大雨如注。朱元璋乘雨前往龍祠謝神。

在滁約半年,朱元璋因思親而詢舊,終得見失散已久的親人,包括他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朱元璋與親人坐在一起,各自傾訴着過往的艱辛。《大明皇陵之碑》中記述的“思親詢舊,終日慨慷。驸馬引兒來我栖,外甥見舅如見娘。此時孟嫂亦有知,攜兒挈女皆從傍。一時會聚如再生,牽衣訴昔以難當”,寫的就是他在滁州的那段難忘經曆。

彼時的朱元璋“家有眷屬,而又外練兵鋼”,于1355年初攻占和州。随後東渡大江,角力諸雄。又十三載,平定四方,而登大位,一統寰宇。登上帝位的朱元璋,思鄉心切,欲久居鳳陽,遂下诏以家鄉為中都,營宮阙城池如京師之制。洪武七年,朱元璋将滁州劃入中都鳳陽府的轄區内,這應是朱元璋把對滁州的眷顧和懷念,全都囊括到了自己對家鄉的情感之中。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可能從戰略角度或為縮減龐大的鳳陽府轄區,又将鳳陽府之滁州改為直隸州,明代鳳陽府管轄滁州的曆史至此結束。民國年間,廢府存縣,後又設道,安徽分為淮泗道、安慶道、蕪湖道。淮泗道駐地鳳陽,管轄21個縣,與明代鳳陽府轄區基本一緻。滁縣、來安、全椒原屬安慶道,沒多久便改屬淮泗道,這是時隔數百年,滁州又一次與鳳陽合為一體,不由得想到,這冥冥之中是否與朱元璋當年在滁州的經曆有關。

附:

感舊記

文/朱元璋

予因督功中都,道經滁陽。乘春之景,踏青西郊。細目河山,城雉如故。懷壯戍此,今河山雖是依然,故人首面移顔。花木謝而再春,人已蒼而不少。感彼此之時勢,執筆留心,特叙困興之事以為記。

息驿時閑,登豐峰而臨下,觀四山以環滁,識歐陽之不謬。昔雖駐斯,當揮戈角逐之時,何暇遍遊?今戡定禍亂,宅于宇内,時逢民福之時,故得暇遊于舊戍。景多故迹,川曠而水纡。醉翁亭下,釀泉備酒,掬飲者酣。黃精蕨薇,扶老以澤顔。民淳風厚,闾巷情歡。因睹民之樂天,于今始見。歎往日之危難,何下萬千之數。當有元弛綱之時,氛埃渤于宇宙,鴻濛于中原。群盜縱英而弛騁,蕩民命如驅羊。予潛草野,奚往而何藏?守食餘粟,度殘生以候時康。何天狼之晃朗,弧矢乃倒芒。吾将居無何,于是乎匹馬單戈,奮興淮右,聚良民于鄉裡,收殘胡遺士于諸營。祝天以保衆,利劍以除精。射欃槍而清太虛,摧堅壘而安厚土。謀當有志之初,于是乎張皇六師,九伐威于海内,不幾年間,偃兵息民。時亨亨兮日月運作,民欣欣兮樂歲康甯。符應兮有準,修德兮在古與今。豈崇朝兮飄風,何終日兮驟雨?景物異前,河山如故。既定亂以安民,猶得思往以閱今,足當年之初志。述而為記。

來源:滁州日報

人文▍讀《感舊記》,看朱元璋與滁州!

主辦:滁州市文化和旅遊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