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記載,洪武三十一年的一天深夜,還是燕王的朱棣輾轉難安。他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夢,夢中已經去世了的朱元璋久久沉默不語,随後将一塊玉圭交給了他,并囑咐道“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六禮玉之一的玉圭,是皇權的象征之一,這個夢似乎在隐喻着什麼。

朱棣不由從夢中驚醒,忽然聽到門外熙熙攘攘,這時一個下人匆匆來報:“恭賀燕王喜得長孫!”
聽到這樣的話,朱棣頓時渾身一震,現實竟與夢境如此契合,他立刻起身前往世子府中,想看一看這個天命非凡的孩子,也就是日後開創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的出生與明朝的命運
對于封建君主而言,天命預言極其具有殺傷力。朱瞻基的出生堅定了朱棣的一個決心——發動靖難之役。
太子朱标在世時,文德仁厚,又是馬皇後所生之子,種種優勢讓朱棣毫無機會可言,然而這個短命的人,還沒有等到即位就撒手人寰了。終于給了朱棣一個機會。
傷心不已的朱元璋不得不冷靜下來面對立儲的難題,傳聞他也曾經有意選擇朱棣,并發出過“燕王肖我”的感歎,但是當看到朱允炆為重病的父親日夜奔走的樣子,心中一軟,又想傳位給朱允炆。
立儲之事猶豫不得,昔日趙武靈王在長子和愛子之間徘徊不決,最後不僅使一世英名毀于一旦,還導緻兩子相争趙國内亂,削弱了國家實力。
朱元璋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雖然很快就确定下了朱允炆的儲君地位,但是卻在朱棣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謀反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賭上全家性命的大事,朱棣不敢輕舉妄動,一直蟄伏,養精蓄銳。而朱瞻基的出生給了他莫大的勇氣。他堅定地認為這場抗争的勝利将屬于自己。
受封皇長孫
從曆史的結果上看,朱棣成功了,這無疑更加讓他堅信了當年夢中所言。為他帶來福瑞的朱瞻基因而得到了他的重視和寵愛。從小就待在身邊撫養教育。
朱瞻基果然沒有讓朱棣失望,從小就聰慧非凡,頗有龍鳳之姿。史書記載他“智識傑出”。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練武的好苗子,小小年紀就已經精于騎射。
這樣優秀的孫子讓朱棣十分滿意,然而他卻遲遲沒有将他立為皇長孫。
人生總是不斷地重蹈覆轍,朱棣也同樣面臨着立儲的艱難抉擇,他的長子朱高熾雖然為人恭敬,宅心仁厚,但是并不是他最寵愛的孩子,小兒子朱高煦才是他最鐘意的人選。
朱高煦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勇武非常,頗有朱元璋的風姿。而朱高熾卻長得肥頭大耳,其貌不揚,朱棣甚至都覺得他不是自己的親兒子。
在發動靖難之役時,朱高煦極其受重視,在前方沖鋒陷陣,舍命救父,而朱高熾卻隻被配置設定到後方留守。朱棣能夠謀反成功,朱高煦可謂功不可沒。
而偏偏朱棣的愛孫朱瞻基又是朱高熾所生,在這種情況下,他也難以抉擇誰才是皇位的繼承人,是以遲遲沒有确定太子的人選。
就這樣,永樂初年,明朝的朝堂中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立儲之争。朱高熾和朱高煦兩人在朝堂中各有一派勢力,且勢均力敵,相持不下,朱棣也極為頭疼。
史書記載,為了標明最終的繼承人,朱棣曾經和大臣解缙秘密商議,解缙不正面回答朱棣的問題,反而突然提了一嘴“好聖孫。”
這句看似十分簡單的話語卻點醒了朱棣。
“好聖孫”說的就是朱瞻基。朱棣想到自己費心費力培養的朱瞻基,論文論武都在朱高煦之上,性格也是剛柔并濟,無疑是帝王之才。
永樂二年,朱棣下诏,将朱高熾接到了首都南京,封為皇太子。而朱瞻基也從此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太孫。
從此之後,朱棣直接将朱瞻基接到身邊,形影不離,傳授他為君之道。
朱棣對朱瞻基的喜愛早已超過了太子朱高熾。在永樂八年征讨蒙古的時候,朱高熾被留下來處理政務,而朱瞻基則被朱棣一路北上帶到北平。
北平是朱棣的老巢,也是北方戰場的重要屏障之地,在朱棣篡位之後變成了他的勢力根基所在,朱瞻基被安置在此處目的不言而喻,後來還在這裡正式受封為皇太孫。
倉促登基智鬥叛黨
和當年的朱允炆一樣,朱瞻基也是在這樣一位勇武祖父的庇護下,安心地成長,但是等待他的同樣是一位對皇權虎視眈眈的叔叔。
太子之位落空,一直是朱高煦的心病,他無時無刻不想重新奪回這本該屬于他的位置,但是無奈朱棣還在世,他不得不收斂鋒芒,蓄勢待發。
一直忍耐許多年,一次,他找到一個機會,誣陷自己的大哥朱高熾,但是這點小伎倆很快就被狡猾的老狐狸朱棣識破,朱高煦是以差點被變為庶人,好在朱高熾為他求情,才得以保住王位。
然而朱高熾的仁厚不僅沒有換來兄弟的感恩,反而是變本加厲的報複。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時意外病逝,朱高熾即位,然而他隻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不幸離世了。
當時明朝已經遷都北京,朱高熾去世的時候非常倉促,朱瞻基人還在南京鎮守,隻能快馬加鞭往北趕。
而他的叔叔朱高煦正在他的必經之路上設好埋伏,等着他上鈎。
朱瞻基并不是當年的朱允炆,他心中已經預感到了皇位交接時一定會有人從中作梗,是以返京途中一步都不敢耽擱,小心謹慎,偃旗息鼓,就這樣,悄悄的潛回了京城。
朱高煦等了一路,愣是和朱瞻基的隊伍錯過了。
朱瞻基即位之後,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自己的親叔叔。
雖然心裡知道朱高煦心懷不軌,朱瞻基卻仍然對他畢恭畢敬,無論他要什麼封賞,都一一滿足。
朱瞻基不是傻子,老子雲“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深谙這個道理。
終于,朱高煦在極度的膨脹之下,選擇了謀反。靖難之役再次在朱棣的子孫身上上演。
然而論文治武功,朱瞻基都在朱允炆之上,堪比當年的唐太宗。他之前對朱高煦的種種縱容,都是為了積累名聲,這樣一來,朱高煦謀反就師出無名。
等到朱高煦一出手,朱瞻基就毫不手軟,朝中之臣也多倒向他這一邊,朱高煦在謀士楊榮的建議下,選擇禦駕親征,效仿當年秦始皇平定嫪毐之亂一樣,先不動兵卒,而是勸解叛軍倒戈。
當看到皇帝親自來到戰場,還宣布了捉拿朱高煦者重賞,叛軍立刻亂成一鍋粥,最後不攻而破。
朱高煦是藩王中反叛心理最嚴重的一個,朱瞻基收拾完他之後,其他的藩王都紛紛縮起腦袋,很多都将兵權交出,朱瞻基在剛登位不久就完成了朱允炆未完成的削藩大任。
文治武功卻因藝毀名
至此之後,皇權牢牢掌握在了朱瞻基手中,他沒有辜負祖父朱棣對他的期望,繼續南征北戰,樹立國威,蒙古部落在他的威懾之下紛紛投降,跳脫的安南地區也多次被他鎮壓。
在創下這些輝煌的戰績時,朱瞻基開始發現自永樂伊始明朝存在的弊端。
朱元璋出身貧寒,深谙民間疾苦,非常體恤百姓,而朱棣卻并沒有這樣的經曆,一生都十分順遂,性格驕縱自大,雖然在位期間戰功甚偉,讓明王朝稱霸東南亞,但也讓剛剛從戰亂中安定下來的百姓苦不堪言。
朱瞻基決定要放棄朱棣的霸業,将重心放在民生上,取消了下西洋的傳統,也放棄了征讨安南地區,效仿唐太宗從武治到文治,開始與民休息。
朱瞻基的做法在如今褒貶不一,有人說他做得對,開創了仁宣之治,有人說他窩囊,讓明朝好不容易得來的宗主國地位産生動搖。
然而宗主國的地位不是靠犧牲弱小,窮兵黩武得來的,不懂得仁愛自己的百姓,很快國将不國,又何來宗主國一說呢?
朱瞻基的文治對明朝來說是一個喘息的時機,然而好景不長,朱瞻基除了有唐太宗的風姿之外,内心還住着一個宋徽宗。
朱瞻基從小就受藝術熏陶,相對于政治,他更加喜歡詩詞歌賦,吟花弄月。在國内政局基本穩定的時候,他的神經也開始放松了,全身心投入到藝術追求當中。
為了逃脫繁雜的政務,他還發明了一種制度,“票拟”和“批紅”。
内閣大臣們靠“票拟”向皇上提供建議,再由皇帝進行裁決,也就是“批紅”。這本來是一個集中皇權的好辦法,但是朱瞻基把這項權利給了身邊的太監。
太監成為了國家大事的最高審判者,這簡直是一個天大的笑話。甚至還不如放權給内閣。
自永樂以來明朝存在的另一個重大問題——太監亂政,在朱瞻基不僅沒能被遏制,反而又進一步加深。禍害了明朝近300年的時間。
這個文治武功,德藝雙馨的皇帝,最終還是将英明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