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白嗣宏:新時代中俄文學藝術交流如何“美美與共”?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莫斯科1月15日電 題:白嗣宏:新時代中俄文學藝術交流如何“美美與共”?

中新社記者 田冰

東西問|白嗣宏:新時代中俄文學藝術交流如何“美美與共”?

中俄兩國文學交流已有300多年曆史。1880年俄國漢學家瓦西裡耶夫出版世界上第一部《中國文學史綱要》,1924年鄭振铎先生編寫的《俄國文學史略》等,都在中俄兩國乃至世界文化思想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何看待中俄文學藝術互相影響借鑒和曆史嬗變啟迪?文化差異對讀者有何認知影響?如何實作新時代背景下中俄文學藝術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著名華人作家、翻譯家白嗣宏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從學者視角進行探究和思考。

東西問|白嗣宏:新時代中俄文學藝術交流如何“美美與共”?

2014年12月16日白嗣宏(左二)榮獲俄羅斯作家協會舒克申獎章。受訪者供圖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2021年是俄羅斯文學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200周年,不僅在俄羅斯,包括中國在内世界多地也舉辦了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從曆史縱深看,如何了解中俄不同文化在文學領域的互相影響和借鑒?

白嗣宏: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裡可以看到俄羅斯的民族性。他拷問俄羅斯的靈魂,從《窮人》到《罪與罰》,從《白夜》到《白癡》,從《賭徒》到《卡拉馬佐夫兄弟》,一幅幅俄羅斯民族的形象與心理圖譜會湧現在讀者的腦海。這些都是人類共通的情感,是以很容易得到中國讀者的認同。但是,畢竟文化背景和曆史積澱不同,在西方,陀氏的讀者數量多于托爾斯泰的讀者數量;而在中國,托氏的讀者多于陀氏的讀者。這與各國讀者文化與閱讀特點有關。

無論是着重解剖人性特點的文學還是着重叙事的文學,各有千秋,合在一起就是世界文化的共同體。中俄讀者從對方的文學作品中獲得審美享受,了解彼此的民族性格特點,中俄作家從對方文學創作中借鑒智慧和汲取經驗。這就是兩國文化潛移默化互相影響的結果。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文學藝術領域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白嗣宏:以戲劇為例,中俄戲劇藝術交流曆史悠久。早在上世紀30年代梅蘭芳大師應蘇聯政府邀請訪蘇,同蘇聯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等進行了藝術切磋。梅大師把中國戲劇的寫意美學介紹給蘇聯文學、戲劇、電影等各界人士以及普通觀衆,獲得極高評價。蘇聯戲劇以寫實為主,中國傳統戲劇平劇是在寫實基礎上提煉出寫意的精氣,使戲劇藝術升華,對蘇聯戲劇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上世紀60年代蘇聯戲劇界讨論“假定性”問題,即是一大進步。

近十多年來,中國劇團多次參加契诃夫國際戲劇節,一直廣受好評。例如中俄合作話劇《良辰美景》,使俄羅斯觀衆大開眼界,評論界也再三驚歎中國戲劇藝術的魅力。上海藝術家演出的實景園林昆劇《牡丹亭》,跨越了觀衆的語言障礙,使他們充分領略到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意境和韻味。

我在蘇聯留學時的專業是蘇聯戲劇文學。上世紀80年代中蘇恢複戲劇交流,除了介紹蘇聯戲劇美學多樣化,我還翻譯出版了一批蘇聯劇本,其中不少登上中國舞台。中國國家話劇院2016年公演我翻譯的蘇聯劇作家萬比洛夫的《長子》。這部戲寫了人們之間的信任,而信任的缺失是現代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2019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公演我翻譯的蘇聯劇作家阿爾布卓夫的《老式喜劇》,場場爆滿。老年人的夕陽愛情,是阿爾布卓夫關注的題材。中國的老人也有愛的需求,但是很少見諸舞台,這部戲填補了這一欠缺。《老式喜劇》當年曾在世界許多國家上演,因為人與人之間真摯溫暖的情感是人類共性,是以很受歡迎。2021年北京人藝上演我翻譯的阿爾布卓夫的另一作品《我可憐的馬拉特》,訴說青年人在迷茫中去尋找人生、尋找愛情的故事,也得到中國觀衆的認可。這些中俄文學藝術交流合作的啟發之一,就是人類有着許多共同的語言和訴求,這就是共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東西問|白嗣宏:新時代中俄文學藝術交流如何“美美與共”?

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出海報

東西問|白嗣宏:新時代中俄文學藝術交流如何“美美與共”?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海報

中新社記者:您翻譯出版了大量中俄文學、戲劇藝術等方面的作品。您在翻譯過程中如何保留原作語境中的某些特質?或者說,如何平衡文化差異帶來的認知影響?

白嗣宏:就我個人經驗來說,要克服這個問題,采用形象思維是很好的一個途徑。我們在閱讀俄文作品時,由于留學和在俄多年生活的經驗,對于作者描繪的形象往往會自然而然地具象化。但是換位思考,中國讀者不一定都有這個經驗,這就需要在翻譯過程中用中文表達出能使其思維中出現同樣的形象、同樣的感覺、同樣的感情。我在翻譯劇本時,一定會考慮人物對話符合舞台要求,就是說,劇中人在表演時,能達到原著在俄羅斯舞台演出的效果。《老式喜劇》在俄羅斯舞台上演出時,把夕陽戀的特點描寫得十分細膩,老人戀上了對方,内心是激動的,但外表上又是矜持的,比年輕人還羞羞答答,進一步退兩步,“戲”就在這裡。譯本展現了這一特點,北京人藝的演出又突出了這一特點,觀衆也感受到了這一特點,是以很受觀衆歡迎。文化認知差異能靠共情得到克服,這也算是“美美與共”吧。

東西問|白嗣宏:新時代中俄文學藝術交流如何“美美與共”?

2021年7月23日,《老式喜劇》再登北京人藝實驗劇場的舞台,李幼斌、史蘭芽聯袂出演。中新社發 史春陽 攝

中新社記者:俄羅斯是一個有着全民閱讀習慣的國家,無論是在公園還是地鐵上,人們經常會看到俄羅斯人捧書而讀。根據您的了解,俄羅斯讀者喜歡什麼樣的中國書籍?

白嗣宏:中俄兩國譯介對方的人文作品由來已久。18世紀俄國出版《俄拉漢滿四語辭典》。19世紀俄國外交部亞洲司、皇家科學院、公共圖書館、東正教學院檔案庫等收藏了大批中國文獻。19世紀著名漢學家比丘林翻譯出版了《通鑒綱目》《四書》《三字經》《北京志》《西藏青海史》等近百種作品,并将其譯著贈送給普希金。20世紀是中俄文化藝術交流大發展的時期。近年來,兩國出版界在政府支援下開發的互譯出版項目,成就斐然,在兩國的圖書展銷會上成為一道風景線。但是廣大俄羅斯讀者很少有機會見到這些書:一是俄方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還大多局限于漢學界等;二是各大書店的櫃台很少能看到這些新書。

東西問|白嗣宏:新時代中俄文學藝術交流如何“美美與共”?

2013年5月23日,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舉行俄文版《三字經》新書推介會。中新社記者 賈靖峰 攝

俄羅斯讀者喜歡閱讀介紹中國文化藝術、講述中國普通人命運的圖書。莫斯科國際書展上,中國出版的圖書很受歡迎。中國四大經典小說俄譯本一印再印,依然滿足不了需求。網上有專門介紹中國古典詩詞和當代詩歌的網頁,中俄文對照,内容非常豐富,讀者數量也很多。有的俄羅斯歌唱家喜歡演唱中國古典詩詞譜曲而成的歌曲。中俄友好是俄羅斯大多數群眾的認知,相應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也是俄羅斯讀者的共識。

中新社記者:作為文化學者,您對兩國文學藝術交流合作有什麼建議?

白嗣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百花齊放,出現了許多大作品。像《白鹿原》這樣的家族史詩,與世界文學裡的《福爾賽世家》《卡拉瑪卓夫兄弟》相通,寫盡家族滄桑、時代變遷。以人為本,是這類著作的共性,也為世界各國讀者所接受。遺憾的是,像《白鹿原》這樣的作品目前還沒有介紹給俄羅斯讀者。我個人建議在推介中國作品時,先研究俄羅斯讀者的興趣和價值取向,選譯适合其審美要求的作品。俄羅斯讀者對新近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了解不多,建議加大推廣和發行工作,例如組織新書釋出會、作家簽名售書活動、定期向俄媒體推介中國文學作品、舉行中國文學作品改編的專題影視展映、與當地圖書館合作、舉行讀者座談會等。總之,多樣化、多層次推介很重要。(完)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白嗣宏:新時代中俄文學藝術交流如何“美美與共”?

白嗣宏,著名華人作家、翻譯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4年入會),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83年入會),第四屆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會理事,國際經濟家協會會員,南京師範大學外語學院名譽教授。

繼續閱讀